王業磊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內一科 重慶 409600)
痛風性腎病是臨床常見的一類疾病,患者一旦患病,體內的嘌呤出現非正常代謝狀況,而且患者的免疫力也會降低,增大了患各類并發癥的幾率。臨床表現為骨關節硬化,伴隨腫脹感,而且疼痛感也比較強[1]。在痛風性腎病治療過程中,主要采取藥物治療法,能夠有效控制患者體內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抑制尿酸合成,使其恢復到正常水平[2]。本次研究抽取2018年8月—2019 年8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痛風性腎病患者78 例為研究對象,探討別嘌呤醇治療痛風性腎病療效觀察及血肌酐、尿素氮水平臨床效果。
抽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痛風性腎病患者78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抽樣的方式將78 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實驗組,每組患者均為39 例。對照組39 例患者中,患者年齡均在35 ~7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6.43±1.14)歲。實驗組39 例患者中,患者年齡均在34~74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03±1.16)歲,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家屬對本次調查知情。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治療,且有我院開的相關病歷證明,患者均自愿接受本次調查。經對比,兩組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
對照組選擇的藥物為丙磺舒片(國藥準字:H20058786),該藥規格為每片0.25g,使用頻率為一天兩次,以兩周為一療程。
1.2.2 實驗組采用別嘌呤醇治療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別嘌呤醇(國藥準字:H44021368),一次50-100mg,一天兩到三次,以兩周為一療程[3]。
本次結果采用兩個觀察指標,即治療前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變化以及治療有效率,治療有效率分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本組調查總例數×100%。
本次調查中所有的數據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 處理,所有計量資料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百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Scr、BUn 無明顯差異,治療后實驗組Scr 、BUn 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變化情況(±s)
組別 n 血肌酐(Scr)(umol/L) 尿素氮(BUn)(m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39 150.11±18.36 84.11±11.94 11.04±1.64 5.07±1.36對照組 39 151.02±18.17 130.67±15.34 11.77±1.58 8.37±1.25 t - 1.266 5.134 0.831 5.763 P - >0.05 <0.05 >0.05 <0.05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7.43%)高于對照組(79.48%),χ2=9.643,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例)
痛風性腎病不同于普通腎病,該病屬于免疫性疾病,患者一旦患病就會出現嘌呤代謝紊亂的狀況,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嚴重情況下會損害患者的肌肉和關節組織,加劇患者的生理疼痛感[5]。通過藥物治療能夠調節嘌呤代謝,緩慢恢復患者的腎功能。本次研究結果: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Scr) 分別為150.11±18.36、151.02±18.17,治療后為84.11±11.94、130.67±15.34,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BUn) 分別為11.04±1.64、11.77±1.58,治療后分別為5.07±1.36、8.37±1.25,t=1.266、5.134、0.831、5.763,治療前P>0.05,治療后P<0.05。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7.43%)高于對照組(79.48%),χ2=9.643,P<0.05。與杜文和對分析別嘌呤醇在治療痛風性腎病中的應用效果及其對血肌酐、尿素氮水平的影響情況研究結果相似:結果表明別嘌呤醇治療痛風性腎病療效顯著,能夠降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提高治療總有效率。
綜上所述,別嘌呤醇治療痛風性腎病療效顯著,能夠降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