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如蘭
(鹽城市婦幼保健院病理科 江蘇 鹽城 224000)
近年來,經過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發現子宮內膜癌發病率顯著上升,該病的發病率提高與多種因素有關,例如,生活習慣,醫學技術的發展以及雌性激素的運用等[1]。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的發生在臨床中與雌性激素大量使用關系極為密切。子宮肌瘤與子宮內膜癌已經成為女性生殖系統中較為常見的疾病,為了控制其發病率,子宮內膜癌與子宮肌瘤二者之間存在的聯系逐漸在臨床中受到各界學者的重視[2]。為了進一步探討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肌瘤患者臨床特征,本文主要對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肌瘤的病理表現特征進行分析,如下。
本次實驗研究時間控制為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選擇的對象為60 例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和60 例僅存在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分別將其作為合并組和單獨組。合并組患者中,患者的年齡區間為35 ~65 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0.16±3.16)歲,其中,絕經的患者為42 例,未絕經的患者為18 例;單獨組患者中,患者的年齡區間為35 ~66 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0.42±3.32)歲,絕經的患者為42 例,未絕經的患者為18 例,兩組上述指標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患者均存在陰道不規則流、下腹部脹痛等癥狀;(2)患者經超聲、MRI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子宮內膜癌;(3)患者自愿加入本次實驗,知情本次實驗目的。
排除標準:(1)排除存在其他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的患者;(2)排除病例資料不完全的患者。
全部參與本次實驗的患者均經手術進行治療,根據手術中的探查情況以及腫瘤細胞的分級情況,分別采取不同的手術方式給予治療,采取子宮或廣泛性子宮切除及雙側附件切除,必要時可對患者實施盆腔淋巴結清掃術以及腹膜后淋巴結清掃術,手術完成后,患者仍需要進行相應治療,將采集的腫瘤送治病理檢驗。
從手術病理分期、病理組織分級、ER(雌激素受體)和PR(孕激素受體)檢測陽性率對兩組患者的結果進行分析。
合并組、單獨組手術病理分期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病理分期[n(%)]
病理組織分級G1、G2、G3 完成對比分析,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2。

表2 病理組織分級對比[n(%)]
對比兩組患者的ER、PR陽性率,統計學意義存在(P<0.05),見表3。

表3 免疫組化檢測ER、PR 結果對比[n(%)]
大量臨床實驗研究證實,長期受到單一雌性激素的影響,可引發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的發生。雌激素可對女性生殖系統產生影響,引發生殖系統疾病的發生,與正常子宮肌層比較過程中,可以發現子宮肌瘤組織胞質中ER 濃度會有所提高,胞質中孕激素受體含量也會顯著上升,上述指標均能夠在子宮肌瘤的發病和生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3-4]。研究證實,多生育的婦女與未婚、少育或不育的婦女比較,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會有所上升,子宮肌瘤的發病情況與此相似,由此可以推測,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的發病與雌性激素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5]。
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發現,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無論是在手術分期,腫瘤組織病理分級等方面均低于僅存在子宮內膜癌的患者,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經臨床手術治療后,患者預后良好,通過病理可以發現其組織分化效果較好,肌層浸潤較淺。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癌合并子宮肌瘤臨床病理分析尤為重要,子宮肌瘤與子宮內膜癌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針對存在子宮肌瘤的患者,應注意對內膜病變進行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