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彬
(太原市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醫院骨2 科 山西 太原 030007)
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疾病,當其病情發展到后期,需實施手術治療。經多年臨床實踐研究可知,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療效較好的治療方式,能顯著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但置換術中出血量大,加上很多骨性關節炎患者為老年人,身體耐受性較差,失血過多會降低手術效果[1]。因此臨床上提出用止血帶進行止血,但止血帶只能暫時壓迫患者傷口,達到止血目的,止血帶松開患肢中纖維蛋白溶解,引起再次出血。鑒于此本研究用氨甲環酸進行止血,并探討不同使用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詳細如下。
收治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選取88 例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按照用藥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44 例,病例選取時間:2017 年10 月—2019 年7 月。觀察組男性、女性各24 例、20 例,年齡最大67 歲,最小52 歲,平均(62.53±3.12)歲;對照組男性、女性各23 例、21 例,年齡最大8 歲,最小51 歲,平均(63.57±3.15)歲;患者資料齊全,基線資料具有均衡性(P>0.05),可對比。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標準;患者知曉本次研究,同意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拒絕參與研究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血友病患者;對氨甲環酸存在過敏反應者;合并腦梗塞、肺栓塞者。
患者均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采用腰硬聯合麻醉方式,選用骨水泥型人工膝關節假體。膝關節正中切口,髕旁兩側標記入路,修正髕骨。術前兩組均在下肢綁上止血帶,作驅血處理。將引流管置入后將切口關閉,加壓止血并將止血帶松開,保證90min 內完成手術。
對照組氨甲環酸使用方法:準備1.5g 氨甲環酸,采用靜脈滴注方式;術中準備1g 氨甲環酸,在術中關節囊關閉后行局部注射。術畢,準備3h1g 氨甲環酸,采用靜脈注射方式給藥。
觀察組氨甲環酸使用方法:術前靜脈滴注,劑量同對照組。術中注射劑量及注射時間同對照組。術后分5 個時間點分別靜脈注射氨甲環酸,分別為術后3h、12h、24h、48h 與72h注射。
統計兩組顯性、隱性紅細胞丟失量及術后引流量,量減少說明治療有效果。
采用SPSS22.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 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顯性、隱性紅細胞丟失量及術后引流量相比,觀察組顯著下降,組間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氨甲環酸使用有效性比較(±s,ml)

表1 兩組氨甲環酸使用有效性比較(±s,ml)
分組 例數 顯性紅細胞丟失量 隱形紅細胞丟失量 術后引流量觀察組 44 24.57±8.21 351.05±46.31 56.57±13.14對照組 44 50.36±15.58 415.28±50.34 115.36±35.24 t - 9.714 6.229 10.369 P - 0.000 0.000 0.000
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上常用手術,主要用于治療終末期膝關節疾病,能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且患者對此術式的接受度高,因此在臨床治療中被廣泛使用。但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不斷逼近,我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逐漸聚集到老年人群中,老年人各方面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全膝關節置換術期間大量出血是患者難以忍受的,因此臨床研究中一種在尋找療效顯著的止血藥物。
在本研究中給予患者氨甲環酸治療,比傳統止血帶治療效果更為理想,同時對氨甲環酸的不同使用方法的有效性進行對比,發現經7 次給藥的觀察組患者,其紅細胞丟失量及術后引流量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氨甲環酸7 次給藥法可顯著提升止血效果。因此在全膝關節置換術期間需注意氨甲環酸用法用量,進而達到最佳止血效果。氨甲環酸屬于賴氨酸合成衍生物,機體中纖維蛋白酶溶解過程受到氨甲環酸抑制,其抑制機理為:纖溶酶原上賴氨酸分子結合位點被氨甲環酸占據,可逆性阻斷纖維蛋白酶的溶解[2-4]。相關研究顯示,氨甲環酸使用在全膝關節置換術圍術期患者中,不會增加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但目前臨床上對氨甲環酸用法用量尚無確切定論,在大量臨床實踐驗證下,研究者認為單次或多次使用氨甲環酸的最佳劑量范圍是10~20mg/kg[5]。因此本次研究給予患者氨甲環酸的劑量,均在規定范圍內。通過本研究可知,氨甲環酸7 次序貫使用有助于大幅降低患者術中失血量,避免術中大量輸血,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手術耐受性。
綜上所述,在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圍術期間使用氨甲環酸治療,能快速止血,且藥物使用安全性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