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楠 婁川東(通訊作者)
(重慶市南川區人民醫院 重慶 408400)
COPD(慢阻肺)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科疾病,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氣道炎癥反應,患病后氣道阻塞、呼吸困難及氣流受限等表現,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病死率。呼吸衰竭是指:肺部疾病導致機體肺通氣、換氣功能障礙,氣體不能正常交換引起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患者多伴有酸堿失衡、電解質紊亂及心律失常等現象,未及時治療甚至危及生命[1],因此早期行對癥治療很重要。本研究分析COPD 伴呼吸衰竭采用支氣管肺泡灌洗+無創呼吸機序貫機械通氣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研究時段2017 年6 月—2019 年5 月,研究對象是我院接收86 例COPD 伴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兩組各43 例,觀察組:男女比例是22:21,年齡55 ~78 歲,均值(67.15±4.35)歲;對照組:男女比例20:10,年齡47 ~75 歲,均值(67.39±4.24)歲;兩組比較(P>0.05),可比。
對照組:無創呼吸機序貫機械通氣,入院后提供呼吸道暢通、祛痰、平喘、抗感染及營養支持等療法,提供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實時監測患者病情,若出現肺部感染控制窗,將同步間歇指令通氣調整為11 次/min,調整呼吸末正壓通氣水平≤4cmH2O 后,將氣管導管拔除,行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每次6h,待病情好轉后,調整參數利于縮短通氣時間,待體征穩定、癥狀消退后撤機。
觀察組:對照組基礎+支氣管肺泡灌洗,纖維支氣管鏡下,經氣管導管進鏡,借助X 線或CT 對感染的肺葉情況綜合評估,若有分泌物潴留,及時清除并行藥敏試驗,痰液黏稠、吸除難度較高者在100ml 氯化鈉溶液+0.2g 丁胺卡那藥物行灌洗治療,20ml/次,每日3 ~4 次較適宜,治療后行X 線檢查,若分泌物完全被吸除則撤機。
臨床指標:比較兩組血氣指標(氧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及血氧飽和度-SpO2)及機械通氣時間。
統計兩組發生咽喉疼痛、鼻出血的例數。
統計兩組氣管插管的例數。
利用SPSS22.0 軟件分析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臨床指標)(±s),t檢驗。計數資料(不良反應)[n(%)],χ2檢驗。P<0.0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PO2、SpO2指標較高;PCO2指標較低,機械通氣時間較短,差異顯著(P<0.05),如表1 所示。
表1 比較臨床指標(±s)

表1 比較臨床指標(±s)
組別 n PO2(mmHg) PCO2(mmHg) SpO2(mmHg) 機械通氣時間(d)觀察組 43 78.69±8.84 54.03±4.25 93.36±5.48 12.23±4.85對照組 43 63.65±9.02 61.47±5.52 85.36±5.74 18.62±4.39 t - 7.8089 7.0030 6.6104 6.4053 p - <0.01 <0.01 <0.01 <0.01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氣管插管率較對照組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比較不良反應、氣管插管率[n(%)]
有研究報道[2],無創呼吸機序貫機械通氣+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該病癥患者能提高療效,前者具有無創、安全性高、耐受度高及損傷小等優勢,更好的引流痰液,抑制支氣管-肺部感染,提供充足的氧氣,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同時該療法能緩解呼吸肌疲勞,加強機體對氣道的保護能力,避免誤吸細菌引起肺部感染,但單純治療的效果不理想。
據不完全統計[3],支氣管肺泡灌洗治療能及時吸除肺葉病變段的分泌物,預防形成痰栓堵塞呼吸道,改善機體氣道纖毛的彎曲、倒狀,確保呼吸道暢通,減少氧氣消耗量,同時該療法能采集氣道深部的痰液標本,為抗菌用藥提供數據參考,但操作時需要注意的是,灌洗治療時實時監測患者血氣指標,SpO2指標<70%時不再灌洗,若結果顯示≥90%則繼續灌洗,治療時所用生理鹽水的溫度與人體溫度接近,避免強烈刺激氣道組織,引起不適感[4]。
本研究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P O2、S p O2指標較高;P C O2指標較低,機械通氣時間較短;不良反應發生率、氣管插管率較低,P<0.05,說明本研究與陳霞[5]等文獻報道結果接近。
綜上所述:COPD 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支氣管肺泡灌洗+無創呼吸機序貫機械通氣治療能穩定血氣指標,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有效降低氣管插管率,減少不良反應,具臨床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