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君慧 蔣海弦 劉登 華明 白潔
(1 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神經內科 上海 200443)
(2 上海市靜安區彭浦鎮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00)
(3 上海市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00)
(4 上海市靜安區彭浦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00)
(5 上海市靜安區市北醫院神經內科 上海 200000)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年齡相關的認知功能障礙或癡呆的發生明顯增加,據相關權威機構報道,全球約每3 秒就有1例新發癡呆患者,癡呆是當今和未來人類所面臨的最大全球公共健康和社會保健挑戰之一。輕度認知功能障礙作為癡呆的早期表現,若不早期識別和正確干預,將會成為影響人群健康、社會產能的最重要的疾病群體[1]。早期識別認知障礙,控制危險因素,是阻斷對癡呆的發病及發展是明確有效的,其可使癡呆年發病率下降率可達9%,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干預與綜合治療已成為臨床的主要發展趨勢。 以醫共體平臺做為基礎,建立認知功能障礙區域性分級診療體系,完善覆蓋區域的規范化診治流程,做好早期識別及篩查、風險因素基礎干預的工作,可以提高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診斷、干預與綜合治療能力。
選取醫共體管轄區域內任何疑似有認知障礙或55 歲以上愿意接受認知檢查老年人群,入組標準:(1)符合美國神經疾病診斷分類統計手冊第四版中的輕度神經認知損害研究用診斷標準及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診斷標準;(2)年齡55 ~80 歲;(3)主訴或知情者報告認知損害[2];(4)客觀檢查有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證據;MoCA ≤26分,24 ≥MMSE ≥21;FAQ ≥5 分。排除標準:(1)嚴重視力、聽力障礙;(2) 精神病史;(3)最近服用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4)不配合或無法完成所有評估量表者。將確診為輕度認識障礙的患者160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劃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者80 例,男52 例,女28 例,平均年齡56 ~78 歲,平均年齡(56.02±8.02)歲。觀察組患者80 例,男性61 例,女性19 例,平均年齡57 ~76 歲,平均年齡(53.31±7.25)歲。對照組患者不采取任何干預,觀察組采用組分級診療體系進行干預,兩組一般資料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對收入病例進行年齡、性別、血壓、血糖、同型半胱氨酸、各量表(MMSE、MoCA、FAQ、HAMD-17)、MR 腦白質疏松評分、微出血評分等進行統計學分析,把觀察組人群劃分成不同的預防等級。采用CDT、Mini-Cog、MMSE、MoCA 和FAQ 評估,達到正常標準人群采取一級預防[3],需要作好早期識別并控制危險因素。確診為輕度認知障礙的人群納入二級預防,應該根據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或對癥治療,確診為癡呆的人群納入三級預防,應該在不能根治的情況下,盡量延緩病情,干預診療3 個月和6 個月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采用MoCA 量表干預情況進行評分和分析。
采用SPSS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連續變量如為正態分布資料以(±s)和非正態分布資料以(M,P25 ~P75)表示;計數資料描述指標用頻數、構成比及百分率(%)表示;檢驗水準取α =0.05。相關危險因素與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性,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從兩組干預前后MoCA 量表評分情況來看,利用醫共體平臺開展輕度障礙分級診療干預3 個月后,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延遲回憶、抽象、命名項中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6 個月后,對照組與觀察組在注意力、抽象、延遲回憶及定向等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MoCA 量表評分數據統計(±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MoCA 量表評分數據統計(±s)
打分項 基線 分級診療3 個月 分級診療6 個月對照組 觀察組 P 對照組 觀察組 P 對照組 觀察組 P視覺網和執行能力 2.71±1.02 2.65±1.07 >0.05 2.76±0.83 2.81±0.15 >0.05 2.83±0.21 2.84±0.25 >0.05命名 2.76±0.34 2.89±0.22 <0.05 2.68±0.86 2.89±0.26 <0.05 2.76±0.64 2.85±0.36 >0.05注意力 4.58±1.24 4.89±1.01 >0.05 4.51±1.28 4.67±1.33 >0.05 4.37±0.21 5.01±1.19 <0.05抽象 0.67±0.39 0.49±0.14 <0.05 0.48±0.57 0.79±0.86 <0.05 0.52±0.55 0.77±0.58 <0.05延遲回憶 2.76±0.55 2.85±0.39 >0.05 2.75±0.58 3.12±0.69 <0.05 2.64±0.61 3.23±0.87 <0.05定向 5.86±0.24 5.72±0.34 >0.05 5.73±0.36 5.81±0.43 >0.05 5.68±0.37 5.88±0.22 <0.05
從社區衛生機構和二級醫療機構人員的診斷正確率來看,3個月后,社區醫務人員診斷準確性得到很大提升。6 個月后,社區醫務人員診斷能力和準確性基本與二級醫構機構持平。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認知障礙的診斷正確比例(%)
充分利用好醫共體平臺,整合區域范圍內醫療機構的專業水平及服務能力,建立區域化診療規范,在醫共體中實現診療服務的同質化,使優質醫護人員共同參與到輕度認知障礙防治體系的建設。通過該模式進行診療干預[5],患者在命名、記憶力等認知能力有著顯著的提高。還可以提高輕度認知障礙的人群知曉率、輕度認知障礙的發現率,特別是提高血管因素的防控能力,區域范圍內專業醫療人員對于早期危險因素的篩查及干預的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從而最終達到降低癡呆轉化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