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珍柳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廣西 河池 546400)
顱腦外傷是一種常見外傷,因傷及中樞神經系統,具有的致殘率和病死率[1]。通過準確建立機械通氣,可及時改善患者的缺氧狀態,維持機體重要臟器血氧供應,達到治療目的,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2]。相關研究表明[3],在顱腦外傷重癥機械通氣過程中,容易出現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降低治療耐受性,需加強有效護理干預,提高治療效果。為進一步探討預見性護理在顱腦外傷重癥機械通氣患者鎮靜鎮痛護理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我院我院2018 年1 月—12 月收治的84 例顱腦外傷重癥機械通氣患者開展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12 月收治的84 例顱腦外傷重癥機械通氣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42 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2 例,女性患者20 例;年齡最小的是9 歲,最大的是90 歲,平均年齡(68.32±2.36)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3 例,女性患者19 例;年齡最小的是10 歲,最大的是89歲,平均年齡(68.35±2.40)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方面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對比。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性護理,包括氣道濕化、氣道插管、霧化吸入等。研究組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加強醫護人員培訓工作
對缺少機械通氣管理經驗的護理人員加強培訓,促使其掌握顱腦外傷重癥機械通氣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比如在對患者進行搬運、翻身過程中,需至少2 人配合,其中一人扶助頭部及氣管插管,其他扶助下半身;在交接班過程中,注意交接氣管插管深度,避免管道脫出、誤入氣道情況等。
1.2.2 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需多和患者眼神交流,平時和患者溝通過程中,注意面帶微笑、態度溫和、語氣和藹,指導患者自我放松、深呼吸方法,提高患者對呼吸機耐力,防止呼吸機疲勞。對于重癥患者,因長時間缺少和患者家屬溝通,缺乏安全感,對此,護理人員需及時予以患者心理安慰,每天在適宜時間段播放音樂,分散患者注意力,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
1.2.3 鎮痛鎮靜護理
采取預見性鎮靜護理方式,依據Ramsay 評分標準,調節患者鎮靜藥物使用量。采取采取丙泊酚靜脈推注方式、持續泵注咪達唑侖、舒芬太尼予以預見性鎮痛治療,每隔4 小時進行Ramsay 評分,針對評分結果,調節用藥劑量。如果患者意識清醒、煩躁狀態,重新評估,予以鎮靜處理,維持Ramsay 評分分值在2-4 級[4]。
(1)住院期間客觀指標:評估、對比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客觀指標,包括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時間及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
(2)鎮痛鎮靜評分:①鎮靜評分。采取Ramsay 評分評價兩組患者的鎮靜效果,分值范圍1 ~6 分,若分值為5 ~6 分,表示鎮靜過度;分值為2~4分,表示鎮靜效果較好。②鎮痛評分。采取BPS(行為疼痛量表)評估兩組患者的鎮痛情況,從面部表情、上肢運動、通氣依從性進行評估,每項0~2分,取各項分值總和,分值越低,代表鎮痛效果越佳[5]。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本研究所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以組間對比差異值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客觀指標對比
研究組患者Ramsay 評分、BPS 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患者鎮靜鎮痛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鎮靜鎮痛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Ramsay 評分 BPS 評分研究組 42 3.32±0.57 2.62±0.31對照組 42 5.13±0.75 2.94±0.40 t-12.108 4.098 P-0.000 0.000
機械通氣是重癥科重要的治療措施,重型顱腦外傷是重癥科一種常見疾病,該類型患者意識障礙、咳嗽反射消失,無法自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容易發生呼吸道堵塞,再加上顱腦損傷后,并發神經性肺水腫,通過機械通氣,保證呼吸通暢。但是患者因受侵入性操作影響,容易發生嚴重應激反應,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為避免不良刺激所造成的風險,需保證有效機械通氣同時,予以鎮靜鎮痛預見性護理,對于減少患者身心不良經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6]。
預見性護理應用在顱腦外傷重癥機械通氣中,以人為本,在護理過程中,充分利用前人經驗,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評估患者可能出現的風險及和患者病情相關因素,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減少并發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通過研究結果可以看出,采取預見性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ICU 住院時間明顯縮短,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明顯降低,且研究組患者Ramsay 評分、BPS 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出現上述結果的原因,主要通過采取預見性護理,評估患者的狀態,予以針對性心理護理,提高患者機械治療依從性,降低機體代謝及耗氧量,通過計劃性鎮靜措施,每天在喚醒時中斷鎮靜治療,直至患者清醒,減少機體藥物蓄積,防止過渡鎮靜,糾正患者的呼吸衰竭狀態,促使患者以良好狀態接受拔管處理,減少通氣時間,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在顱腦外傷重癥機械通氣患者應用預見性護理,可達到良好鎮靜鎮痛效果,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更好保障治療安全,提高臨床效果,縮短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