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燕
(云陽縣中醫院 重慶 404500)
為進一步探討在神經內科重癥護理中,人性化護理的應用效果及有效性,本次研究將以我院神經內科在2016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重癥患者為研究觀察對象展開研究,詳細研究報道見下文。
以我院神經內科在2016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重癥患者為研究觀察對象,抽簽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常規組50 例患者中,男性占據26 例,女性占據24 例;年齡在77歲以下,40 歲以上,中間值(59.64±2.22)歲;疾病類型主要為腦出血、腦梗死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例數分別為17 例、15 例和18 例。研究組50 例患者中,男性占據27 例,女性占據23 例;年齡在78 歲以下,42 歲以上,中間值(59.69±2.21)歲;疾病類型主要為腦出血、腦梗死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例數分別為16 例、14 例和20 例。對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安排進行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出入院指導、用藥指導以及病情對癥護理等。研究組安排進行人性化護理,具體為①人性化心理護理:在患者治療期間,需要積極和患者進行溝通,時刻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變化,以便及時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通,對于存在語言障礙的患者,可以通過眼神或者手勢比劃等方式和患者溝通,多給予患者鼓勵以及關懷,以幫助患者重建治療信心。②人性化病情護理:對于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叮囑患者保持臥床靜養,盡量降低其移動頻次,同時密切監測患者的意識變化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變化等,對于顱內壓高的患者,需要合理采用脫水劑進行降壓治療,病情嚴重者能夠適當增加對患者的巡房次數,積極詢問患者有無不適感,從而及時予以針對性處理。③人性化康復訓練指導: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選擇適當時機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可以先從簡單開始,例如手指操等,手指活動可以對大腦皮層產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進而達到提高患者神經系統活力的目的,后續可以指導患者進行散步以及太極拳等運動鍛煉,期間需要陪護在患者身旁,以防止患者發生意外情況。
①通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量表[1]對2 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進行評價,評分低者佳。②觀察2 組患者護理后的有效性,顯效:臨床所有不適癥狀全部消失,神經功能評分比治療前減少至85%;有效:臨床所有不適癥狀有顯著改善,神經功能評分比治療前減少至60%;無效:達不到顯效和有效標準[1]??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由統計學軟件SPSS22.0 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選擇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選擇χ2進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護理前,組間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常規組患者護理后,其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研究組顯著更高(P<0.05),見表1。
表1 組間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表1 組間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分)
分組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50 28.15±2.88 10.25±2.43常規組 50 28.11±2.93 16.04±3.51 t-0.069 9.590 P-0.945 0.000
常規組護理有效性顯著低于研究組(P<0.05),見表2。

表2 組間護理有效性比較[n(%)]
神經內科屬于醫院重要科室組成部分之一,以腦梗死、腦出血等疾病常見[1]。神經內科重癥患者通常容易并發各種并發癥,因此臨床護理難度會顯著增加[2]。人性化護理的理念為以人為本,注重人的自由與發展,尊重患者人格尊嚴、生命價值以及保護患者隱私等是其護理核心[3]。對于神經內科重癥患者,從患者的神經意識恢復角度進行分析,人性化護理的開展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身心壓力,防止其發生肢體硬化,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4]。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常規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研究組,明顯更高,差異形成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護理有效性方面,研究組要明顯優于常規組,差異形成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神經內科重癥護理中,人性化護理具有良好的護理應用價值,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護理效果。章雪琨[5]指出,在神經內科重癥監護室中,人性化護理后的NIHSS 評分明顯優于常規護理后的NIHSS 評分,和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證實人性化護理的良好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重癥護理中,人性化護理優勢明顯,不僅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同時還能夠顯著提高護理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