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
(中山市古鎮人民醫院 廣東 中山 528421)
隨著機械通氣應用范圍的擴大,相關并發癥也隨之增多,尤其是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已成為機械通氣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影響機械通氣效果[1-2]。所以,積極預防VAP尤為重要。集束化護理,是一項新型護理模式,通過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治療與護理措施處理某種難治疾患,以達到優化醫療服務效果的目的[3]。本研究選擇我院機械通氣患者為例,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輔以集束化護理,效果分析如下。
在確定符合醫學倫理委員會基本原則基礎上,對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機械通氣患者進行研究,共82例,根據電腦隨機法分為對照組41 例,年齡30 ~70 歲,原發病包括20 例呼吸系統疾病、12 例神經系統疾病、9 例其他。研究組41 例,年齡33 ~70 歲,原發病包括22 例呼吸系統疾病、11 例神經系統疾病、8 例其他。經比較,確定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入選標準:(1)機械通氣時間超過48 小時;(2)存在機械通氣適應證;(3)上呼吸機前無肺部感染;(4)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知曉,且自愿參加。
排除標準:(1)理解、溝通障礙;(2)合并心理疾患、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等疾病;(3)無自主呼吸功能;(4)入院24h 以內死亡。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即在醫囑指導下,監測、記錄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同時輔以吸痰、維持呼吸道暢通等干預。另外,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合理膳食等基礎護理。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輔以集束化護理,如下:(1)組織培訓,由護士長開展學習活動,或是組織業務培訓,通過中英文數據庫(知網、Pumbed 等)查找關于VAP、集束化護理等文獻資料,篩選出科學性、實用性、真實性最高的資料進行查閱、分析,向前提護理人員傳授VAP、集束化護理等方面基礎理論知識,如VAP 發生因素、集束化護理理念及操作技能等,以加深護理人員對VAP、集束化護理的認識、了解,同時結合自身工作經驗、VAP特點及患者需求,擬定集束化護理方案。(2)護理內容,①手衛生,于操作前后、接觸患者前后等務必執行七步洗手法,以提高手部清潔度,減少交叉感染風險,如果手部無污染物,則用速干手消毒劑;②體位指導,以頭高位為主,適當抬高床頭30°~45°,以改善患者生理舒適度,預防壓瘡及誤吸;③口腔護理,加強巡視次數,重點評估患者口腔狀況,每日測量一次口腔酸堿度,根據pH 選擇最為合適的漱口液,2 ~3 次/d,以改善口腔清潔度,以免引發患者不適,如口腔黏膜潰瘍;④腸內營養護理,對于持續鼻飼者,需要重點觀察胃管通暢情況,定期檢查,以1次/4h 為宜;保持鼻飼液溫度40℃~41℃,遵守慢到快速度原則;鼻飼后協助患者去半坐臥位,以0.5h 左右為宜,促進消化、吸收;⑤氣管套囊管理,除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之外,每日定時測定氣囊壓力值,控制壓力25 ~30cmH2O 為宜;⑥管道護理,重視呼吸機管路的檢查及消毒,以一天更換一次管路為宜;按照無菌原則,更換濕化器的濕化液,1 次/d;機械通氣結束,常規消毒呼氣閥。
①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護理質量調查表》為評估工具,以問卷形式調查護理質量狀況,包括口腔護理、基礎護理、腸內營養護理、體位護理、管道護理等項目,均100 分,呈正比。②計算、比較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③統計VAP 發生情況。
VAP 判定標準: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預防和治療指南(2013 年)》[4]為依據,具備①、②項目,且符合③、④、⑤中的任意兩項,便可以確診,①機械通氣時間超過48 小時;②經X 線檢查,可見新發浸潤性陰影;③體溫超過38℃;④血常規檢查,確定外周血白細胞計數超過10×109/;⑤確定氣道內大量膿性分泌物。
以SPSS24.0 軟件為工具,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P<0.05 為檢驗標準。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護理后的護理質量各項指標評分顯著增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的對比(±s,分)

表1 兩組護理質量的對比(±s,分)
組別 n 口腔護理 基礎護理 腸內營養護理 管道護理 體位護理研究組 41 96.60±2.39 95.73±2.31 95.51±2.39 96.60±2.19 96.33±2.21對照組 41 91.81±3.27 90.55±3.41 92.19±3.03 90.55±3.41 91.21±3.09 t - 7.573 8.053 5.509 9.559 8.630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機械通氣時間減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對比(±s,天)

表2 兩組機械通氣時間對比(±s,天)
組別 n 機械通氣時間研究組 41 10.21±4.13對照組 41 15.15±5.07 t-4.837 P-0.000
護理后,研究組VAP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P 發生率對比[n(%)]
VAP 的發生,和多種因素(宿主免疫力低下、年齡、慢性基礎疾病、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自身營養差、廣譜抗生素的使用、侵入性操作、誤吸等)有關,增加脫機困難、治療難度及死亡風險[5-6]。所以,如何預防VAP 已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
集束化護理,是在以循證醫學基礎上,針對某疾病實施的一組護理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結局。與常規護理不同的是集束化護理更具有針對性、目的性等特點,即集束化護理執行期間,必須持續的執行該集束化干預措施中的每一項,以保證護理質量,提高護理效果[7]。
研究“表1”得出,研究組護理質量較對照組高,表示通過業務培訓、學習活動等方式,可進一步提升護理人員對VAP、集束化護理的認知水平,使其充分認識到集束化護理的臨床意義,自覺規范自身護理行為,為患者提供一系列護理措施,從而滿足患者護理需求,以及體現出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的價值。結果“表2”得出,研究組機械通氣時間較對照組縮短,考慮與以下原因有關:控制氣囊合理壓力范圍,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循環,以糾正血液氧合狀況,改善呼吸狀況。再加上對患者進行吸痰處理,可改善通氣功能,從而降低呼吸消耗,加速二氧化碳的排出,促使患者盡早恢復自主呼吸,脫離機械通氣,早日回到普通病房。
除此之外,研究組VAP 發生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和文獻[8]結果相符,說明集束化護理的開展,能夠促使護理人員充分考慮VAP 特點,從手部清潔、體位護理、口腔護理、管道護理等方面入手,向患者挺高系統、全方位的護理干預,盡最大限度控制VAP 誘因,從而降低VAP 發生風險,減少VAP 發生率。以往研究指出,機械通氣患者治療的時間與VAP 發生風險呈正相關。而集束化護理的有效運用可通過合理、科學的腸內營養支持,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功能,進而改善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實現撤機目標。
綜上所述,對機械通氣患者輔以集束化護理,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值得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