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瓊
(上海市寶山區泗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431)
通常高血壓采用口服藥物控制即可,配合飲食及運動便可達到理想控制狀態,無需長時間住院,但患者自身對疾病的重視程度、行為依從程度會直接影響血壓控制效果[1]。本次研究以對比形式觀察了社區家庭醫生模式對病患血壓控制的影響。
在2019 年4 月—8 月期間選擇社區高血壓非住院病患共100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兩組。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7:23;年齡區間處于42 ~68 歲,平均年齡(56.37±2.88)歲。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6:24;年齡區間處于44 ~70 歲,平均年齡(57.17±2.90)歲。組間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納入標準:臨床資料完整,入選時舒張壓高于90mmHg 或收縮壓高于140mmHg,可保持正常電話聯系。
剔除標準:臨界高血壓、精神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肝腎功能異常、繼發性高血壓者。
統計病患血壓水平,在社區內每月舉辦一次高血壓健康知識講座并發放宣傳手冊。與觀察組研究對象簽約家庭醫生模式,每位病患對應一名社區醫生,具體干預方式如下。
了解患者日常飲食狀態、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狀況等,完善居民健康檔案,詳細記錄家族病史、食鹽攝入量、飲食偏好,評估其健康狀況,計算體重指數[2]。將患者健康狀況及日常行為習慣建立電子版健康檔案,對每次電話隨訪下記錄的血壓水平記錄并繪制波動曲線。
家庭醫生健康教育干預模式以電話隨訪方式為主,必要時可進行上門指導,展開心理疏導、運動指導、服藥指導[3]。健康教育內容包含高血壓的治療方法、臨床表現、危險因素、發病因素、發病機制、并發癥預防等。在用藥層面,強調長時間服藥控制血壓的必要性,叮囑其嚴格遵醫囑服藥,不得擅自減少藥量或停藥。飲食方面強調多食用豆類、水果、新鮮蔬菜,減少脂肪、膽固醇、熱量攝入,蛋白質可適量補充。在鹽分方面,高血壓患者需嚴格控制每日食鹽攝入量,通常每日攝入量控制在六克以內,保障患者正確控制鹽分攝入量。在體重控制方面,教會患者測量體重指數的公式,若患者存在偏胖或肥胖情況應指導其通過運動及飲食配合方式正確調節體重,盡量避免服用減重藥物。
本研究持續4 個月,在研究前后測定病患血壓水平。采用面對面詢問方式了解病患在飲食控制、日常運動、日常服藥等方面的行為控制依從程度。依從性判定標準:主動配合——依照家庭醫生要求主動控制飲食及行為,定期測定血壓并記錄異常數據,對高血壓并發癥、危害、控制要點、危險因素基本了解;被動依從——需要在家庭醫生監督下控制飲食及行為,偶有漏服藥物、不健康飲食等行為;不配合——不愿從飲食、行為、服藥層面控制血壓,經常出現高血壓危險行為,血壓控制配合度較低。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血壓水平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血壓控制依從率以[n(%)]表示,以卡方檢驗。若P<0.05 表示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研究前后兩組病患血壓水平,顯示血壓均下滑,但觀察組下滑程度更大(P<0.05),見表1。
表1 血壓水平統計表(±s,mmHg)

表1 血壓水平統計表(±s,mmHg)
組別 n 收縮壓 舒張壓觀察組 50 研究前 158.07±11.84 104.19±9.33研究后 131.89±8.64 82.18±5.36對照組 50 研究前 157.46±12.77 104.43±8.36研究后 146.35±10.98 91.17±6.05 t 21.498 20.773 P 0.021 0.030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對血壓的控制行為依從程度,顯示對照組依從率為82%,觀察組為96%(P<0.05),見表2。

表2 依從率對比表[n(%)]
高血壓的發病與精神緊張、營養過剩、攝入過多鹽分、飲食不當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已經成為了心腦血管疾病中的常見危險因素。
社區家庭醫生模式由數名具有高血壓治療經驗的醫生組成家庭醫生團隊,為研究對象檢查肝腎功能、心電圖、體格檢查等,了解其基本狀況,簽訂服務協議,提供綜合性健康管理。定期到患者家中上門隨訪,了解其實際生活狀態并為其測量血壓,面對面給予針對性指導。換言之,患者可在簽約后得到連續、有效、科學的基礎性健康指導服務,得到由社區提供的健康教育、定期隨訪、體檢建檔、簽約服務等綜合干預。本次研究中家庭醫生模式下觀察組病患血壓控制狀態更佳,且在長期科學指導下依從率達到96%,證實了該模式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