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猛
(山西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晉城高速公路分公司,山西 晉城 048000)
濕軟地基含水量高、地基承載力低,容易產生較大變形。高速公路對路基強度和穩定性要求高,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濕軟地基進行加固,方可進行路基填筑。CFG樁工程造價低,施工工藝簡單,可有效提高樁間土體的密實度,提高地基承載力。
CFG樁是使用專用的施工機械,將水泥、粉煤灰、碎石等原材料加水拌和后施作的低標號混凝土樁。CFG樁體的強度組成一方面是由碎石組成的骨架結構,填充石屑、砂等細集料形成穩定密實的結構;另一方面是水泥水化后產物的黏結作用;此外,水泥和粉煤灰的物理化學作用所產生的產物,是樁體后期強度增長的主要來源。CFG樁內部水泥含量低,強度相對較低,一般為C10~C25。CFG樁軟基加固機理主要是通過樁體對土體的置換、擠壓,提高樁間土的密實度,并排出地基內部多余的水分,提高土體的密實度。CFG樁上部鋪設褥墊層,也可在上部鋪設土工格柵,以提高地基整體穩定性。
晉陽高速公路設計全長36.119 km,采用雙向四車道,整體式路基設計寬度為21.5 m,分離式路基單側寬度12 m,設計車速為全長80 km/h。全線有多處隧道、橋梁,且路基沿線分布有濕軟地基。濕軟地基主要為淤泥質黏土,含水量高、透水性差,最大深度可達到15.5 m,地基承載能力差,在外界荷載作用下會產生變形破壞。選取K15+358—K15+864段濕軟地基為研究對象,采取CFG樁進行加固處治,并分析確定加固效果。
CFG樁設計直徑為50 cm,選用42.5(R)水泥,袋裝二級、三級以上粉煤灰,碎石粒徑為20~50 mm,并按照比例摻入適量石屑。CFG樁采用正方形布置,樁體設計長度深入持力層超過1 m。樁體28 d抗壓強度不小于12 MPa,樁體混凝土材料設計配合比為水泥:粉煤灰:石屑:碎石=1∶1.530∶3.529∶8.855,坍落度60~80 mm。樁帽之間回填30 cm后的粗砂層,上部設置30 cm厚的碎石墊層。為提高符合地基整體穩定性,鋪設一層雙向土工格柵進行加固處治,CFG樁布置見圖1。

圖1 CFG樁加固布置
軟弱地基CFG樁加固處治21~28 d后,制定方案對加固效果進行分析,評定加固效果。對同條件養生試件進行抗壓強度試驗,檢測樁身混凝土強度。在施工現場選取有代表性的路段,分別檢測地基承載力、樁間土應力比,并采用標準貫入試驗確定加固土體的密度,重型動力觸探試驗確定樁周土體的密度。收集試驗數據,對各評價指標進行分析處理,確定加固效果。
高速公路軟基CFG樁加固處理后,待樁體周邊土體充分固結后,采用靜載試驗進行地基承載力檢測。試驗采用分級加載,分級卸載的方式,對各級加載下的試驗時間、位移計讀數和累計沉降量進行記錄。選取K15+550斷面中的一個CFG樁開展靜載試驗,檢測數據見表1,不同荷載下沉降量P-S曲線見圖2。

表1 K15+550斷面靜載試驗數據

圖2 靜載試驗P-S曲線
分析表1數據和圖2曲線可知,從曲線的總體走勢上看,在加載過程中,隨著試驗荷載和加載時間的增加,軟基累計沉降量不斷增加,且增加速率基本一致,荷載達到180 kN以上時變化速率有所增加。說明試驗樁所處地基還沒有達到極限狀態,還產生了一定的變形。當試驗荷載加載到480 kN時,濕軟地基最大沉降量達到48.67 mm,低于設計要求的75.6 mm。
按照《公路工程基樁動測技術規程》(JTG/T F81-01-2004)要求,地基極限承載力特征值取0.2 MPa,分別取10個有代表性測點進行靜載試驗,得到地基承載力最小值為0.18 MPa,最大值為0.24 MPa,平均值為0.215 MPa,大于特征值0.2 MPa,說明軟基CFG樁加固后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樁土應力比采用試驗法確定,通過在試樁樁頂和土層表面布設土壓力盒,通過靜載荷試驗測定樁頂和樁間土的應力,計算確定樁土應力比。在進行單樁地基承載力檢測的同時,檢測不同等級加載下的樁頂和樁間土的應力值。分別在K15+550斷面和K15+750斷面布設土壓力盒,測得各級壓力下的應力值,計算樁土應力比并繪制變化曲線見圖3。

圖3 樁土應力比-荷載變化曲線
分析圖3曲線變化情況可知,在加載前期隨著荷載的增大,樁土壓力比不斷增大。當荷載達到360 kN時,樁土壓力比最大,荷載進一步增大樁土壓力比下降,最終穩定在16~18左右,超過規范要求的15,說明CFG樁頂應力明顯大于樁間土應力值,地基承載力明顯提高,施工質量達到了設計要求。
為了檢測CFG樁加固后地基土的密實情況,施工后進行標準貫入試驗。通過在施工現場進行鉆探取土,進行室內土工試驗,記錄數據分析加固效果。文章選取K15+550、K15+750 兩個斷面作為研究對象,分層取樣開展室內土工試驗,記錄加固前后①-④層土的標準貫入擊數見表2。分析得出,加固后標準貫入擊數明顯增加,接近加固前的2倍,說明土體密實度明顯增加,地基土體密實度得到了明顯改善。

表2 加固前后地基土標準貫入試驗結果
動力觸探試驗采用落錘質量為63.5±0.5 kg的試驗儀,檢測中將標準貫入器打入土中,每貫入30 cm記錄1次錘擊次數。在K15+550、K15+750 兩個斷面布置測點,試驗過程在施工現場收集數據,繪制貫入深度與錘擊次數變化曲線,見圖4。

圖4 測點貫入深度與錘擊次數變化曲線
分析圖4曲線,在樁頂以下5 m范圍內的地基土,錘擊次數較低,為9~18次,這是由于施工擾動、淺層地基土對樁體的側向作用力較低等造成的。5 m以下土體均勻性較好,錘擊次數明顯增加,為20~31次,且隨深度增加,錘擊次數越大,說明該深度地基土對樁體的側向作用力較高,樁體加固效果明顯增加。根據判斷標準,樁頂以下0.3 m的表層地基土錘擊次數小于10次,密實程度判定為稍密;0.3~5 m,錘擊次數大于10次且小于20次,密實程度判定為中密;5 m以下,錘擊次數大于20次,密實程度判定為密實。試驗結果表明,兩個監測斷面測點位置處地基加固后地基土密實度良好,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
(1)分析靜載試驗結果,得出濕軟地基最大沉降量達到48.67 mm,樁土壓力比穩定后均超過15,說明CFG樁加固后地基承載力明顯提高,施工質量達到了設計要求。(2)分析標準貫入試驗結果,得出加固后標準貫入擊數接近加固前的2倍,說明土體密實度明顯增加,地基土體密實度得到了明顯改善。(3)分析動力觸探試驗結果,得出加固后土體均勻性、密實度均較好,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