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民 鄭宏媚
摘要:文化產業與工業遺產保護的結合起源較早,可追溯到20世紀中期的紐約,20世紀后期,很多西方國家的研究員已經認識到工業建筑遺留下來的價值是非常巨大的,并且開始有意識地結合創意不斷地推動,以及對創意產業進行文化的再利用,所以我國的工業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也開始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唐山市作為我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以及近代工業的搖籃,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以及文物價值,工業遺產價值也頗高。本文就如何對唐山工業遺址進行保護以及再次利用進行研究,探討如何完善對唐山工業遺址文化的傳承以及唐山文物的保護方式,希望可以促進工業遺址的保護利用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快速發展,促進我國工業文明的快速發展,促進工業遺址的文化傳承和文物的高效保護。
關鍵詞:文化產業 唐山 工業遺址 保護利用
唐山市作為我國第一個科學發展的示范地區,在一定程度上經歷了從資源型的城市不斷向港口型城市轉變的過程,在轉變過程當中遺留下來許多舊的工業遺址,需要進行保護以及再利用,可以使得工業文明能夠快速重建。而在當今全世界范圍內工業遺產保護快速推動的浪潮之下,完整保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可持續發展觀的,與文物最根本的保護原則也是相悖的。我們與大部分文化傳承保護區別較大的是,城市的工業遺址需要不斷進入新的力量,新的活力,同時對于廢舊的工業遺址文化創新開發也要注入新的活力,因為在舊工業遺址文化創新以及開發建設過程當中,對于資源的需求量較低,開發過程對于環境的污染也是非常小的,而且廢舊的工業遺址在發展過程當中,發展潛力以及蘊藏的經濟價值較大,新興科技的技術含量較高,這些都成了唐山市在發展過程當中比較優質的選擇,文化產業不僅能推動唐山的鋼鐵、煤炭、水泥等工業文化的快速發展以及工業文化的傳承,也為當地的廢舊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搖身一變成為唐山市的旅游地標。在保護舊工業遺址的同時,唐山市的經濟文化教育快速地發展,使得唐山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唐山市的快速發展。
一、博物館創新文化產業模式的選擇
唐山市的博物館暨創新企業就是以近代工業文化博物館的模式為主方向的。冀東啟新水泥公司始建于清朝末年,是中國水泥工業的發源地,生產了中國的第一桶機制水泥、水泥烘干機和水泥旋窯(1925)。后來企業整體搬遷,留下具有百年歷史的生產車間,在原址上改造成了我國首個水泥博物館——中國水泥工業博物館。同類型的案例還存在于開創了許多個中國或行業第一,為中國煤炭工業和民族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的開灤煤礦路,現改為開灤博物館;中國鐵路的發源地,中國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中國自辦的第一個鐵路公司,第一個鐵路工廠,最早的火車站胥各莊站,正在擬建的中國鐵路源頭博物館。這些具有經典文化意義的遺址又作為唐山的一個城市名片,延續著本地的工業文化命脈。
博物館中如果僅具有陳列的展示形式是明顯不夠的,因為它承載著記錄歷史和傳承記憶的使命,需要讓這項產業以新的形式呈現。現今,全世界很多博物館都在利用新型智能科技手段和各種具有創新意義的方法來向群眾進行文化展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歷史內涵。而在這方面,唐山的各個博物館還有待提升。例如水泥博物館現的主要展示方式還是陳列,新型科技引進不及時,與觀眾的互動不夠靈活,無法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不能讓人們對中國的水泥發展史有深刻的印象,因此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二、產業推動下的唐山工業遺址保護及再利用建議
啟新1889項目就是基于上述的水泥廠舊址改建的。主要包含中國水泥工業博物館和工業主題創意街區兩大部分。其中博物館占地面積較大,也是唐山市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創意街區是基于原有的廠房建筑進行改建的,出現了一些藝術家工作室,表演者藝術空間和具有一定藝術特色的餐飲設施。整個產業園不僅是唐山市近代工業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促進唐山市現代文化創新旅游業的一個顯著地標。
(一)新興文化產業與多元化創意吸引游客
在唐山市發展過程當中,應該結合唐山市本地的發展需求,與新興的藝術產業進行融合交流,在保存舊工業遺址建筑方面,也要注入新的活力,比如新興產業的靈魂元素,這樣才能夠使新興的文化產業與多元化創意吸引游客,使工業遺址展現出新的生命力,才能促使工業遺址進行改變,使得舊工業遺址的藝術文化氛圍不斷提升,進而使游客慕名而來,慢慢地成為唐山市的旅游景點。
(二)結合當地文化創新藝術表現形式
文化都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各類文化都有共同連接的地方,都不是孤立的,所以在唐山工業遺址文化進行建設創新發展的過程當中,要根據當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種民俗風情進行,這樣才能使文化色彩的演繹更加豐富飽滿,既可以發揮公共服務的強大作用,也能夠吸引當地市民不斷地加入其中,吸引著外地游客來此旅游,這樣我們就可以將當地的民俗風情以及各種各樣的優秀文化,與舊的工業遺址文化進行融合創新,使得文化能夠共同發展,向前推進創新,使唐山的發展越來越好,使工業遺址充滿活力以及各種文化不斷發展。
三、結語
目前,唐山市文化產業推動工業文化遺址以及創新理念工作,還停留在初級階段,特別是唐山市的工業文化遺址保護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值得社會各界對其進行更好的保護,人們對于工業文化遺產的認識較少,保護意識也較弱,使得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沒有引起整個社會的強烈保護意識以及對于該產業的快速推動。那么如何加強唐山市文化產業,推動工業文化朝著健康的方向可持續發展呢?這就要求保護理念的提升以及深入的貫徹落實,使部分遺產不會流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唐山市市場仍然是不夠成熟的,不足以形成一個文化產業推動工業文化的產業鏈,所以我們要對其保護理念以及再利用措施進行不斷的研究。文化產業的意義就在于物質與非物質部分,如果我們想對工業遺址進行生動的再現,那么我們就必須體現出那個時代的創造力以及動力和工作激情,以及工作人員奮斗目標,這樣才能夠促進科技創新以及工業發展,促進整個社會的進步,推動唐山市文化產業,工業文化遺址以及創新理念工作的快速發展。本文以唐山市為例進行了分析,因為唐山市的煤炭工業生產技術以及陶瓷工業生產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發展,同時對各種民俗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具有借鑒意義的,所以我們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這樣才能夠將歷史文化遺產以及歷史文化內涵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孫毓棠.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1輯(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2]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2輯(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丁新軍,田菲,康嘉,鄭麗麗,谷金明,吳永超.城市工業遺產社區社會網絡變遷與遺產再利用研究——以唐山市啟新1889工業遺產社區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8(35):54-56.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Q202039);唐山師范學院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0C10)。
(作者簡介:李愛民,男,碩士研究生,唐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創意產業;鄭宏媚,女,博士研究生,唐山師范學院資源管理系,講師,研究方向:產業生態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