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借助2002年所得稅分享改革捕捉財政壓力的外生變化,考察了財政壓力對政府支出效率的現實影響,是對中國式“壓力型”激勵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拓寬。
本文研究發現,所得稅分享改革造成的地方財政壓力對政府支出效率產生了顯著的提升作用,意味著財政壓力能夠倒逼地方政府在提高公共資金使用效率方面做出努力,但財政壓力的作用并非一成不變。具體來看,隨著效率分位點的增加,財政壓力對支出效率的影響呈弱化態勢,暗含提升支出效率并非緩解財政壓力的“萬靈丹”和長久之計;隨著政府間競爭程度的加劇,財政壓力對支出效率的影響逐漸增強,間接體現出支出效率提升與政府稅收努力之間的替代性。研究還發現,改革顯著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審計監管力度,但對財政支出結構的作用不明顯,反映了在“釋放財政壓力”和“促進經濟增長”等多重目標約束下,地方政府更傾向于通過加強資金監管而非優化資金配置的方式提高財政支出效率、釋放財政壓力。
本文拓展了中國式“壓力型”激勵下的地方政府行為研究,刻畫了財政壓力下地方政府的應對策略。與此同時,本研究具有一定政策含義:財政壓力能夠提升政府支出效率,過度的上級財政補貼可能是我國部分地區財政支出效率低位運行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確定各地區的轉移支付時,應將財政支出效率納入考查范圍。地方政府的減壓空間存在地區異質性,中央政府應針對不同地區布置差異化扶持政策。比如,在財政壓力和其他條件相同或類似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應優先扶持財政支出效率較高的地區,適度增加這些地區的中央轉移支付和政策優惠。相對績效考核激勵下,許多地方陷入了惡性的政府間競爭,導致地方政府缺乏加強稅收征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的內在動力,壓縮了地方政府的減壓空間。因此,應徹底改變以往以單一指標考核官員績效的局面,將公共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發展納入考核體系,在引導經濟多元化發展的同時,拓寬地方政府的減壓路徑。
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有著更高的就業參與,特別是接受過高等教育者可有更多機會擺脫家庭責任的約束與市場效率邏輯的宰制。然而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下的女性,其就業參與遠低于相應教育層次的男性。多變量分析進一步證明了女性相比于男性更高的就業脆弱性以及脆弱就業發生率在2000—2010年間更高的增長。

上述經驗發現說明,20世紀末以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重要變化是非標準勞動關系與脆弱就業的擴張,脆弱就業不同于傳統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所強調的二元或者多元分割下邊緣、次等勞動力市場的就業,脆弱就業意味著即使是接受過高等教育與擁有優勢知識者也會遭遇失業、分割的收入和無保障,就業特性的上述變化,意味著用傳統的勞動力市場分割與人力資本的交互作用去考察個體收入可能出現的偏差,立足脆弱就業對于教育回報的考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消弭首要勞動力市場與次屬勞動力市場、好工作與壞工作的二元區分局限,更好地揭示就業質量對于收入的影響。
從政策層面看,本文的上述研究結論意味著:為了進一步推動性別平等化事業,一方面應該繼續改善女性接受教育的質量。因為教育對于增加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就業質量,降低就業脆弱性、增加收入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另一方面,應該制定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預防和消除性別歧視。

本文通過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方法,對60起安全生產事故問責案例進行系統比較分析,探究決策問責中不同影響因素之間的組合配置與結果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研究發現,事故嚴重程度、領導批示與高度重視是導致決策問責發生的關鍵性因子,而事故發生性質×事故嚴重程度×領導批示與高度重視×問責種類的條件組態可被視為決策問責發生的充分條件。這說明在安全生產事故中,當某一類性質的事故導致死亡人數和經濟損失比較嚴重時,會引起高層的注意力,獲得上層領導的高度重視和進一步的重要批示。而上層則根據管轄區域的領導干部所承擔的責任類型,采取相應的問責方式來追究不同職級官員的決策責任。事件屬性、科層壓力與權責結構是“關鍵少數”領導干部決策問責發生的重要組合影響因素,三者的組合形態深刻形塑著決策問責與否。在“事件屬性、科層壓力和權責結構”三個維度上,處于權責結構頂端的中央政府,根據事件發生屬性,通過科層壓力對“關鍵少數”領導干部施加決策問責,來確保地方能夠更加負責地落實中央對地方安全生產的決策部署。
由于中國科層官僚體制呈現黨政金字塔結構,其自上而下的考核與問責構成了權責結構內部的縱向控制,成為影響黨政領導干部決策行為和安全治理的“指揮棒”。當安全生產事件發生嚴重程度引發民眾不滿時,中央或是上層領導可以通過科層壓力的批示權威,對“關鍵少數”領導干部問責來及時回應民聲。事件的嚴重性和被關注度決定了決策問責程度和決策問責職級的結果,而那些被領導關注的事件更容易引發嚴厲的決策問責發生。領導注意力分配是強化決策問責的過程,事件發生一旦獲得上層注意力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決策問責的開始,它是使中國科層官僚體制有效運作的技巧。中央將對事件注意力傳遞作為加強決策問責的協調工具,通過對事件的指示、批示來營造一種對事件重視的氣氛。本質上,中央政府領導注意力的展示和傳遞過程便是決策問責確立和強化的過程。科層壓力的作用在于確保中央領導權威的實現,即通過科層壓力來確保上級對下級的決策責任的控制,進而形成科層壓力對于決策問責的強化。在短期內通過科層壓力將領導批示、指示和高度重視作為快速應對突發安全事件,打通官僚體系層級和部門壁壘,回應社會需求,進行決策問責的重要工具。
處于風險社會和復雜治理的新時期,各種突發緊急事件和社會焦點問題不斷涌現,這就要求黨政領導干部要以一種更為積極靈活、權威有效的權力行使方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去,以更好地回應民意,實現責任政府建設目標。而本文所揭示的以權責結構中領導對突發事件屬性的科層批示與高度重視推動政府官員決策問責,就是一條通往負責任政府的現實路徑。當然,本文所采用的研究策略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和有待進一步驗證的方面,如本文未能從外部多元主體對于決策問責的影響進行驗證,在事件屬性中事件發生的嚴重程度并不一定能引致決策問責的發生,但是如果事件的發生引起媒體和民眾的廣泛關注,進一步引發輿情事件,就會加速引發上層領導的重視。作為一項探索性的分析,未來若數據滿足一定要求,在現有基礎上,構建一套納入多元主體與“關鍵少數”決策問責特征的模型,將有助于推進探尋影響決策問責組合的因素。上述討論對于推進問責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