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2020年4月,中央提出“六?!毙氯蝿眨ⅰ氨>用窬蜆I”放在首位。這是中央繼2018年提出“穩就業”以來,針對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做出的新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江蘇省扎實做好“穩就業”工作,全面落實“保居民就業”任務的基本遵循。保居民就業是穩就業的著力點,江蘇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就業大省,必須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增加新的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通過保企業用工、保重點群體、保基本生活,有效防范失業風險,確保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保持全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做出新的貢獻。
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著力穩企業保就業
企業用工是最大的就業“蓄水池”,全省企業職工在就業總數中“占大頭”。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江蘇省經濟循環暢通形成阻礙,工業、投資、消費等領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企業特別是服務業企業普遍生產經營困難,外貿出口企業訂單大幅減少,企業穩崗壓力持續加大,減員現象逐步顯現。必須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促創業帶就業,穩住就業基本盤,激發就業新活力。
著力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保就業。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與就業政策統籌協同,為當前穩增長、調結構、保就業提供強勁動力。加大5G、數據中心、物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建設力度,推進制造業投資穩定增長,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拉動就業。加快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等新消費。大力發展家政、養老、托育等社區服務業,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外貿外資企業復工達產,進一步暢通產業鏈資金鏈,穩定進出口規模。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建立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推動經濟平穩發展,拓展就業新空間。
著力實施降成本穩崗位保就業。強化援企穩崗政策落實,大力實施“免、降、緩、返、補”階段性政策,幫助企業渡難關、穩崗位。“免”就是對中小微企業和按單位參保的個體工商戶,在一段時間內免征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敖怠本褪潜3脂F有企業養老單位繳費比例,繼續階段性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熬彙本褪窃试S用人單位在疫情期間逾期辦理就業登記、參保繳費等業務?!胺怠本褪菙U大穩崗返還政策受益面,放寬裁員率標準,實施簡易化程序,加快向不裁員少裁員企業落實普通穩崗返還政策,并把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四大行業企業納入應急穩崗返還范圍?!把a”就是用好用足培訓補貼、社保補貼、崗位補貼等政策,全方位支持企業吸納就業。通過實施一系列降本減負政策舉措,切實穩定企業經營和就業崗位。
著力培育新業態促創業帶就業。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兩會期間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積極培育壯大新市場主體、新就業形態,通過支持創業來帶動就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推廣企業開辦“全鏈通”平臺應用,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創業補貼政策,擴大富民創業擔保貸款發放規模。完善政府性融資擔?;痼w系,鼓勵金融機構加快產品和服務創新,滿足市場主體融資需求。制定支持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政策措施,支持網絡營銷、直播帶貨、在線產業等發展,依法保障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網紅經濟等從業人員合法權益。
完善落實就業政策舉措,著力織經緯保重點
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是就業工作的“經緯線”。江蘇省農民工外開務工1300萬人,2020年應屆高校畢業生58.4萬人,再創新高,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疫情期間線下招聘活動停辦,人員跨地區流動受限,企業招工渠道大幅收窄,勞動者就業難度增加,其中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應屆高校畢業生和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必須完善落實支持重點群體就業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政策效應,挖掘就業增量。
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把握好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窗口期”,采取多渠道分流,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吸引更多高校畢業生在江蘇就業創業。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對中小微企業招用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擴大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專升本招生規模,提高應征入伍大學生比例和應屆畢業生比例。提高事業單位空缺崗位專項招聘高校畢業生比例,面向應屆畢業生開發基層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招募“三支一扶”人員,擴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和基層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招聘規模。擴大就業見習規模,支持企業、政府投資項目、科研項目設立見習崗位,對見習期未滿與高校畢業生簽訂勞動合同的,視同完成見習期,并給予見習單位剩余期限見習補貼。對延遲離校的應屆畢業生,適當延長報到接收、檔案轉遞、落戶辦理時限。在做好傳統就業服務的基礎上,推廣網上直播宣講、視頻面試等線上招聘模式,促進高校畢業生“云端”就業。
促進農民工快速返崗就業。堅持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最大限度地激活農民工轉移就業存量。建立24小時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機制,及時收集掌握企業復工生產、招工用工等信息。推廣長三角健康碼互認通用機制,推動實施長三角地區企業復工復產復市就業招工協調合作機制工作方案,與湖北、河南、湖南、四川、陜西等省開展勞務協作。發揮農民工返崗復工“點對點”服務協調機制作用,強化輸出地和輸入地信息對接,推行定向招聘。對開展跨區域有組織勞務輸出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勞務經紀人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助。搭建網上求職、招聘雙向互通平臺,實施“百日百萬網絡招聘”專項行動,做好企業間用工調劑,精準匹配缺工企業崗位需求,全力保障企業復工復產和農民工返崗就業。
實施職業技能培訓行動方案。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針對企業返崗待崗職工、農民轉移就業勞動者、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兩后生”、貧困勞動力等城鄉勞動者,開展“百日免費線上技能培訓”行動,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提高重點就業群體就業創業能力。統籌實施“春潮”行動、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重點群體免費接受職業培訓行動、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技能就業等行動,擴大培訓規模和覆蓋面。用好失業保險基金支持職業培訓政策,落實培訓期間特殊困難群體生活費補貼政策,資助以工代訓、以訓待崗、以訓穩崗,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發揮社會救助保障功能,著力兜底線保生活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受疫情影響,2020年以來江蘇就業核心指標出現下行波動,新增就業減少、失業人員增多、人力資源市場活躍度不足等問題顯現,特別是一些大齡、殘疾等人員由于缺少就業技能,就業穩定性相對較差,存在較大的失業風險,面臨就業困難和生活困難。必須堅持底線思維,加大就業援助服務力度,強化困難群體就業兜底,保障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
實施就業困難援助“兜底線”。落實就業服務常住地登記制度,進一步規范就業困難人員認定和管理,將大齡、低保、特困、殘疾人、零就業家庭中有勞動能力并處于失業狀態的成員,納入就業援助范圍,按規定給予就業扶持和重點幫助。健全就業困難人員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制度,根據實際疫情防控需要,開發一批消殺防疫、保潔環衛等臨時性公益崗位,對就業困難人員予以重點安置,并按規定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對從事公益性崗位政策期滿后通過其他渠道仍難以實現就業的大齡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重度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實行二次公益性崗位安置。對未能實現穩定就業的其他就業困難人員,適當延長政策享受期限。
落實失業保險待遇“保生活”。完善失業保險制度,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加強擴面征繳工作,提高失業保險參保覆蓋率。建立失業保險待遇水平動態調整機制,待遇水平上限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下限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調整,有效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建立失業人員動態物價機制,當CPI超過3%時,對在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的失業人員發放物價補貼,緩解物價上漲對失業人員的影響。調整失業人員醫療保障政策,通過由失業保險基金代繳費將失業人員全部納入城鎮職工醫保。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統籌層次,完善失業保險省級調劑金管理使用辦法,對當期收支出現赤字和備付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統籌地區,加大調劑金補助力度,保障惠企惠民政策落實。健全失業保險轉移接續機制,推進“暢通領、安全辦”,為失業人員享受政策提供最大便利。
提供就業專項服務“促對接”。推動就業援助政策落實、服務落地,全面梳理就業援助政策清單、服務清單和經辦機構清單,在當地人社部門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經辦場所醒目位置公開發布和張貼。開放線上失業登記和常住地就業困難人員認定服務,配套推送政策享受、職業指導、崗位信息等服務。有序恢復公共就業服務場所求職招聘活動,適度舉辦專場、定向、巡回招聘活動,促進供求精準對接。堅持以織牢民生底線、兜底就業保障為目標,以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為幫扶對象,省市聯動組織開展“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殘疾人就業幫扶、“就業扶貧行動日”等專項活動,保障困難群眾實現就業。
強化就業失業監測預警,著力建機制防風險
失業預警是風險防范的“觀察哨”。受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影響,2020年江蘇就業核心指標出現下行波動,新增就業減少、失業人員增多、人力資源市場活躍度不足等問題顯現。據統計,第一季度全省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同比增長2.5%,其中就業轉失業人員同比增長4.1%,局部地區和部分行業存在規模性失業風險。必須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強化組織保障和應急處置,牢牢把握防范失業風險的主動權。
建立健全就業失業監測和分析研判機制。堅持點上和面上、橫向和縱向、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建立就業形勢監測預警和分析研判制度。完善企業用工信息監測平臺,突出重點園區、重點出口企業、重點骨干企業和產業鏈重要環節復工企業用工信息實名制動態跟蹤監測,開展“風險點”排查,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聚焦蘇南用工大市和蘇中蘇北勞務輸出重點縣市,及時掌握勞動者流向變化。關注就業失業關鍵性指標的變動,啟動就業崗位調查,加強大數據比對,按行業、地區、企業性質等進行數據分析和監測預警。健全多方參與的就業形勢研判機制,實行按月監測、數據會商、定期發布、動態跟蹤。
建立健全就業政策儲備和應急處置機制。密切關注國家和省宏觀調控和最新就業政策動態,加強與國家對口部門和周邊省市的溝通,保持政策銜接和政策協同。開展疫情常態防控對就業影響的專項調查、重大政策調整評估,做好政策研究和政策儲備。成立就業應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全省防范應對大規模裁員和失業風險總體預案,以及規模裁員應對、失業人員幫扶、突發事件處置、重點地區援助等工作預案,按照屬地管理、分級響應原則,強化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形成上下聯動、內外協調的工作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傳導壓力的責任體系。
建立健全失業風險防范和綜合保障機制。積極安排就業補助資金,統籌用好失業保險基金、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等,用于企業穩定崗位、鼓勵就業創業、保障基本生活等穩就業支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就業風險儲備金,用于應對突發性、規模性失業風險。加強國家和省常態化疫情防控下穩就業、保居民就業有關政策宣傳,引導用人單位和廣大勞動者認清形勢、轉變觀念,更好地理解、支持并主動參與到失業風險防范工作中來。注重加強穩企業保就業輿論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耐心細致做好解讀,不回避問題,不激化矛盾,正確引導社會預期,努力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作者系江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副廳長)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