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祎


互聯網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浩瀚無邊的信息海洋早被“一網打盡”,這里時而白云飄飄,平波靜水,一片湛藍,時而軒然大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在這個高速旋轉的現代社會,面對幾何級增長的知識能量,伴隨著不甘人后強烈的危機意識,人們時刻擔憂著因為不能及時掌握資訊而被摔出地球的軌道之外。因此,無論是原住民的生存本能,還是新移民的奮起直追,這一路走來,浩浩蕩蕩的低頭大軍基本都是手機一族。他們隨手拿、隨身聽、隨便看,或網上沖浪,或周游世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時隨地,隨心所欲!
數字閱讀大大降低了人們獲得知識信息的門檻。應該說,這是技術躍遷帶來的巨大的社會進步,不僅有層出不窮的數字化呈現,如電子書、網絡小說、電子地圖、數碼照片、博客、網頁等,更有連綿不斷的數字化載體,如PC電腦、PDA、MP3、MP4、便攜式電腦、手機、閱讀器等。數字閱讀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先鋒媒介,突然間,就把我們帶入了耳目一新的全新世界。漢字輸入更加簡便,易于存儲;制作上傳更加簡捷,不用印刷;閱讀查找更加簡易,可以自由調取。更重要的是,閱讀效果完全復制了人們現實的感受,特別是“三微一端”的現身,更是“視”“圖”“文”“聲”四者兼具,繪形繪影,繪聲繪色,最大尺度地還原人們生活的固有形態,成為炙手可熱的追捧新寵。
以微信為例,目前用戶已屆幾億級別,蝴蝶效應已不是理論上的想象空間,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現實風暴。據測,每人每天平均要查看30次以上的朋友圈。人們掃一掃,看一看,翻一翻,搜一搜,搖一搖,還可即時檢索、儲存、轉發、點贊、討論等。微信這個載體毫無疑問占據了巨大的流量入口,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適當的方式,選擇自己關注的信息,發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處理。這種招之即來、揮之能去的數字閱讀,確實具有更加貼近需要的溫馨優勢。人們爭先恐后地追蹤著光陰的故事,希望知道全世界每時每刻發生的一切,洞悉激蕩在社交平臺上連綿不斷的話題。這時的手機已不僅是通信的必需品,還成了須臾不能或缺的隨身品。因為有了它,與世界的距離只有一步之遙,沒有它,就是等于遠隔千山萬水。
據有關部門對數字閱讀載體的接觸情況分析發現,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的網絡在線閱讀接觸率、手機閱讀接觸率、電子閱讀器閱讀接觸率、平板電腦閱讀接觸率均有所上升。其中,71.6%的成年國民進行過網絡在線閱讀,76.1%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24.8%的成年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21.3%的成年國民使用平板電腦進行閱讀。從數字閱讀方式的人群分布特征看,我國成年數字閱讀接觸者中,18—29周歲人群占31.7%,30—39周歲人群占24.8%,40—49周歲人群占23.1%,50—59周歲人群占12.8%。我國成年數字化閱讀接觸者中,79.6%是18—49周歲人群。
也就是說,網絡閱讀、手機閱讀、電子書閱讀等正以群峰并峙的多元化方式,在不同人群、不同年齡段衍生出鋪天蓋地的情景。這種閱讀方式特別能夠兼容人們的生存方式,當今的社會生活正處在快進鍵的節奏中。“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你必須不停地往前走,即使不走也會被人群推著往前走。一日千里,瞬息萬變,天天面對新問題,時時都有新情況,人們需要了解的信息涉及方方面面,政策、廣告、信息、交通等,希望它們能夠成為自己人生的幫手,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淺閱讀于是風生水起。對此,我們不必大驚小怪,也不用視同洪水猛獸,更不要急急忙忙地就去否定它。因為這種現象是與閱讀行為與生俱來的。人們需求不同、興趣不同、注意力不同,對于是否適合自己的閱讀,會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中心和邊緣的區分。對于中心的與己有關的部分,可能會仔細認真地閱讀;對于邊緣的與己無關的部分,也就不太注意,一看而過。只不過今天由于網絡的發展和技術的支撐,面對五色斑斕的信息,人們目不暇接,使得這種淺閱讀現象變得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
對于讀者來說,重點不在于怎么讀,而是讀什么。數字閱讀和紙質閱讀,只是閱讀工具不同而已,關鍵還是在于閱讀的內容,不同的內容決定著不同的閱讀方式。數字閱讀的異軍突起,對紙質閱讀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不可否認,有些人對報刊已經不感興趣,對書籍也缺乏往日的熱情,甚至在堆積如山的紙質媒體面前,也視而不見。更有甚者,早就刪除了紙質閱讀,認為網上什么都有,信息來得更快。但我要說的是,數字閱讀的長驅直入,并不意味著紙質閱讀的節節敗退。數字閱讀確實更為便捷,值得人們擁有,但也不能無視許多人對紙質閱讀從未放棄的現實,只是從大張旗鼓的濃烈變成了悄無聲息的執著。
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仍有36.7%的成年國民更傾向于“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在傳統紙質媒介中,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間最長,為19.69分鐘,超一成(12.1%)國民平均每天閱讀1小時以上圖書。人均每天讀報時長為6.08分鐘,每天閱讀期刊時長為3.88分鐘。同樣,據統計,在紙質閱讀方面,有72%的受訪者更喜歡紙質書,而只有9%的受訪者喜歡電子書。這些紙質閱讀者心有靈犀,心心相印。不管是從一見鐘情的愛不釋手,還是相見恨晚的恰逢其時,他們都矢志不渝地堅守著自己的閱讀方式。以固定的閱讀姿勢,進入固定的閱讀時間,已然成為紙質閱讀者們書香依舊笑春風的生動注腳。
人類的閱讀活動總是伴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與時俱進,這是因為,記錄傳播符號信息的載體,也是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之中。從閱讀史前摩崖石刻到結繩記事,再到甲骨文、竹簡、帛絲等,尤其是造紙術的發明和紙張的普遍應用,我們進入了紙質閱讀的大眾化時代。這是閱讀史上的高光時刻。許多讀者遠離塵囂,擺脫庸常,書香繚繞,滋潤心靈,塑造出了久久難以忘懷的寧謐風景。無論我們內心如何波瀾起伏,當靜靜地打開書本的時候,心靈便會被蹀躞的文字慢慢撫平,字里行間,形神情意,總有一種深入骨髓的力量,讓人集中注意力,保持專注力,強化自制力,徹底摒棄所有的雜亂紛擾,全面退縮到自己廣闊的內心宇宙。特別是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放慢節奏、放松心情、放飛思緒本該就是生活的主題,而讀書天然具有那種慢條斯理、悠悠品味的感覺,必然會成為人們休憩和修煉的一種選擇。
當我們聚精會神地沉浸于讀書境界,旁若無人,神游物外,其實就已把寂寞的生活時光變成了巨大的享受時刻。不同的作者會帶給你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作品會帶給你不同的體驗,你也會通過細細品味的方式,領略到見于言外的無窮之美:有的像優美抒情的絕句,有的像氣勢恢弘的排律;有的像婉轉悠揚的小夜曲,有的像氣勢磅礴的交響樂;有的像一尺輕描淡寫的山水畫,有的像一軸濃墨重彩的油彩畫。它們是休息區,是加油站,是多棱鏡,是萬花筒,無不散發著難有其匹的美麗!這里有對仁人志士遠見卓識的激情喝彩,也有對騷人墨客睿智思考的非常禮贊,但更重要的是,全身心擁抱其中所帶來的那種酣暢淋漓的審美享受不可言宣,卻相伴相生;讀來讀往,卻獨自深入;自省自立,卻自得其樂。
對于數字閱讀而言,很難有這樣的閑情逸致,好像總是走在行色匆匆的路上。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不停在刷手機、刷微信、刷視頻,追波逐浪,爭分奪秒。毫無疑問,這里涌動著拓寬視野的開放性和抓取信息的即時性,但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跳躍性、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習慣。那些紛呈迭出的標題黨和洶涌而來的各種誘惑,伴隨著夸張的畫面、鮮艷的色彩,甚至還有混搭的音樂,感官的刺激比較強烈,炫目的特色比較彰顯。人們非常樂意運用快捷思維進行對接,通過瀏覽式的閱讀,強調走馬觀花、一掃而過,甚至許多公眾號都以短平快的文字推送為尚,許多電子媒體也想方設法順應這種閱讀心理,以期博得眼球。因為他們知道,許多讀者都是在工作和生活的間隙見縫插針,他們希望有新鮮的閱讀,卻不希望閱讀得過于艱辛。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一針見血,是這類讀者最喜歡的文字,也是對他們最長情的告白。如果不是沿著這個思路走出來,讀者們一定會置若罔聞、棄之不顧!
這類讀者所要達到的閱讀目標,就是知道是什么就行了,至于為什么會這樣,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必要了解,更沒有時間去應付,而且網絡也不會給他們更多的禮遇。許多文章就像電光火石一樣,如過眼云煙,瞬間消失,想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都不可能。在海量信息的挾裹中,一不留神就會被接踵而至的新浪潮所淹沒。因此,這種迫不及待的閱讀、箭在弦上的匆忙,所得到的許多信息,基本屬于一鱗半爪的“印象派”。數字閱讀不能說一點思考都沒有,但至少可以說,思考不可能是全面的、深入的和系統的。
許多年輕人都是數字閱讀的熱心擁躉,他們幾乎都是看著手機、戴著耳機長大大的,他們對微信、抖音、快手、西瓜短視頻等傳播方式有著天然的親切和親近,播放量、閱讀量、點擊量代表著他們內心對流量至上的頂禮膜拜。他們依賴數字閱讀獲得許多信息,享受著一目十行的視覺狂奔;他們在這些方面看的東西最多,用的時間最長,花的精力最大。“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但年輕的數字閱讀者等不到這個時候,也沒有這樣的耐心。常常自以為經歷了烈火淬煉、刻骨銘心,其實那種大而化之的閱讀,留給他們的只能是記憶的模糊截圖。久而久之,片面強調簡單輕松、實用性甚至娛樂性,就成為有些人最追求的閱讀形式。對于正處于閱讀養成關鍵時期的中小學生來說,過早地或過分地投入數字閱讀,甚至肆無忌憚地沉湎其中,肯定不利于聚精會神注意力的培養和專心致志思考力的提升。
這是一個“信息過剩和注意力缺失”的時代,特別是隨著自媒體的風起云涌。為了吸引注意力,各類自媒體各顯神通,花樣百出,過山車式地起伏顛簸。過了這山有那山,山外還有山外山。網絡的超級鏈接讓我們一次次疲于奔命,每一次中斷都是一次注意力的轉移,看上去好像“萬水千山總是情”,其結果所到之處都是浮光掠影,支離破碎。
事實上,紙質閱讀所期盼的切實效果,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新奇上,而是繼續往前走,深入到人跡罕至的地方,希望人們能夠登堂入室,給人的理性判斷多一些思考和抉擇的空間,能夠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古人所說:“俯而讀,仰而思。”“讀”總是要和“思”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人類文明主要承載者”,一本好書在密密匝匝的文字中肯定埋藏著密密集集的思想,這些都是凝聚作者生命、震顫讀者心靈、富有時代氣息的靈魂。對此,我們不要急于求成,期盼馬到成功,而是要讓時間沉淀下來,讓情緒、感情、思想、記憶都沉淀下來,深入作者所營造的文字氛圍,去感受書中所弘揚的價值理念和自己的魂魄與共。我們還要飽蘸時代精神,讓“冰山”下面的內涵不斷地浮出水面,用主體意識去體會內在律動與自己的人生同頻。“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情以同近,通過這些閱讀,我們會遇到更好的自己。在這個時候,我們也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跳上志同道合的思想之船,在人生的航程中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的真諦所在。
在這個網絡發達數據化的“讀屏時代”,電視大屏、電腦中屏、手機小屏,機機相聯,屏屏相會,讓現代閱讀行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數字閱讀幾乎成了許多人閱讀的主要模式。紙質閱讀永不過時,即使在網絡時代也有自己的定海神針。且不說如果沒有網絡的支持,數字閱讀難以為繼,即便是設備、支付以及復雜的操作系統等方面也有比較多的限制。如果不會玩微信、微博和微視頻,就進入不到閱讀界面,反而會有“電腦是無窮的煩惱”“手機是差錯的契機”這樣的問題。特別是老年人,他們數字閱讀的普及率還比較低,當然這不是他們自甘落后的理由,需要幫助他們盡快掌握現代技術成果,但也必須看到紙質閱讀是許多老年人由來已久的閱讀習慣,是他們早就烙進生命揮之不去的情結,他們讀在其中,也樂在其中,與子偕老,其樂無窮。不可否論,數字閱讀對眼睛的傷害和對視力的損傷也是有目共睹的。有人對此會不以為然,認為一天到晚都看手機也沒什么問題呀!時間短可以,長時間一定是會有影響的。對此,我深有體會。最近眼睛總是發炎,醫生給出的答案就是手機看得太多了。許多人和我一樣是在撞了南墻后,看清了利弊,調整了方向,主動回歸到紙質閱讀上來的,這本身也充分說明紙質閱讀依然擁有擋不住的魅力。比爾·蓋茨說:“電腦閱讀遠遠比不上紙質閱讀,即使擁有最先進的設備,但遇到超過四頁的材料,我也會將它們打印出來。我喜歡隨身攜帶紙質材料并在上面批注。”所以當我們看到數字閱讀神采飛揚的時候,也千萬不能忘記紙質閱讀的寧靜致遠。
由此可見,紙質閱讀的價值和作用,數字閱讀不可替代,數字閱讀的優勢也是紙質閱讀無法比擬的。數字閱讀無法淹沒紙質閱讀,紙質閱讀也無法取代數字閱讀。這兩種閱讀并不是前赴后繼的關系,而應是共生共榮的狀態。數字閱讀在捕捉最新信息方面得天獨厚,而紙質閱讀在深入學習方面無出其右。它們互相不排他、彼此不排除、雙雙不排斥,互為紅花綠葉,相輔相成,它們都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揮著人所不及的作用。對于我們來說,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把它們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使數字閱讀和紙質閱讀各得其所,我們也能夠左右逢源。面對數字閱讀的狂歡,爆炸級別的發展,紙質閱讀也應該熱情搜求,收藏宏富,成為許多讀者不約而同的好去處。
因此,面對網絡時代,我們既要積極學會用好網絡,也要克服浮躁心態,洗凈鉛華,沉淀靈魂,多一些靜坐讀書,多一些探索與想象力,多一些文化與書卷氣,回歸紙質進行有效的深度閱讀,保持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學會運用閱讀的智慧和思考的成果來溫潤我們的心靈。正如三毛所說:“我十分安然于一本好書,一個長夜和一杯熱茶的寧靜生活。對于人生,這已是很大的福分。”
紙質閱讀不僅有閱讀之美,還有紙質之美。當人們陶醉于撫摸紙張的那種溫暖、柔和、光滑和脆弱感覺之時,只有鼻子聞到油墨書香,眼睛看到紙上的圖文,頭腦充滿著詩和遠方,才能真正感受到書中的情感特質和文化韻味。這時會發現,文字流淌在我們心中,潛移默化如靜水深流,微風和煦,月色星辰,桃李芬芳,香遠益清。紙質閱讀是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
(作者系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二級巡視員)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