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梅
摘要
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生本課堂”中,要運用校園故事打造“有趣”的課堂,使學生自發“心動”;運用校園故事打造“有境”的課堂,使學生自覺“行動”;運用校園故事打造“有味”的課堂,使學生自然“情動”。
關鍵詞
生本課堂 校園故事 核心素養
生本教育理念的創立者郭思樂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書中提出,生本教育是以“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宗旨的教育。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課程標準,結合學情,開發利用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進行自主探究,使課堂真正“生動”起來,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但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常會陷入一些誤區。
誤區一:興趣缺失,常見“被動”,難見“心動”
在教學組織上,生本課堂鼓勵學生先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然而,知易行難。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有效地點燃學生的興趣點,學生往往比較被動,甚至游離于課堂之外。所以,在所謂的“生本”課堂中,白日“夢游”者并不少見。
誤區二:虛有其表,常見“形動”,不見“行動”
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往往滿足于簡單的課本知識的獲取,熱鬧的課堂辯論往往演變成一場“翻書”競技賽。所以“紙上得來,歸于紙上”的學生,并不少見;而所謂“知行合一”恍似久遠的傳說。
誤區三:缺乏感悟,常見“浮動”,未見“情動”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體驗情感、形成感悟的過程。教師如果不能引導學生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就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另一端:浮于課本、浮于問題的表面,缺乏內在深入的體驗和感悟。所以,學生中“夸夸其談”者有之,“不知所云”者亦常有。
我在上“延續文化血脈”一課時也曾進入上述誤區。后來,我參加了“校園故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應用策略研究”課題,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實踐和反思,運用了校園故事,上出了一節真正“生動”的“延續文化血脈”。與校園中的人、事、物有關的有教育意義的事情,都可稱之為校園故事。校園故事來自校園,以多種形式裝點在校園的角角落落。校園中也常見諸多展示故事魅力的平臺,如:校園故事節、校園故事手冊、學校體育文化嘉年華等。教授“延續文化血脈”一課,我運用了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校園故事讓“延續文化血脈”一課的學習真正“心動”“情動”及“行動”了起來。以此課為例,我歸納了幾點校園故事應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思考與認識。
一、運用校園故事打造“有趣”的課堂,使學生自發“心動”
現行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素材帶有普遍性特點,有些教師對素材的選擇也不盡科學合理,以致于學生缺乏興趣,消極被動,情感淡漠,思維僵化,“就學習而學習”。伴隨生本課堂教學改革,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的道德灌輸變少了,但學生“照本抄書”的低效學習的現象仍時有發生。
課堂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興趣點有很多,校園故事的運用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把學生熟悉的校園中的人(特別是學生自己)、事、物作為學習資源引入課堂,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片段一】
導入:PPT出示組圖——金字塔、自由女神像、萬里長城、天一閣。
師:你從組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回答略。
出示照片:立人中學校訓石(正面:世界因我更美好)。
學生們眼睛一亮,興趣倍增,邊笑邊答:“校訓石!”
師:嗯,校訓石是我們校園的代表?生:文化!師:今天我們就從校園文化出發,好好聊一
聊中華文化!
學生普遍興趣盎然。可見,校園故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心”動。一方面,校園故事大都發生在校園內,就在學生的身邊,又或者雖然發生在校外,但與校內的人、事、物有關,讓學生的興趣因故事素材的真實性而生;另一方面,與其他的教學素材相比,校園故事貼近的是學生群體而非只有少數個體的生活實際,所以能夠普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應用校園故事打造“有境”的課堂,使學生自覺“行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收集學生熟悉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故事,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自覺主動探究。這樣的情境探究也更具實效——來自學生校園生活實際的情境故事,會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教學片段二】
師:請大家欣賞視頻片段,思考:你發現視頻中的表演體現了哪些文化元素?這段表演有哪些亮點?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當看到了剛剛結束的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學校體育文化嘉年華中自己班級的表演視頻時,學生們一個個都驚呆了,繼而高興得笑起來,眼睛瞪著屏幕,一眨不眨——盡管親歷過,但從沒親眼看到過舞臺上盛裝表演的自己和同學!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們熱情高漲。
眾學生:文化元素有很多,比如,服裝——中國紅;歌曲——中國民謠、外國的rap;古代的國學經典、現代的詩歌朗誦;現場書法表演;舞蹈......
師:同學們看得很仔細!通過這一場文化盛宴,我們一起打開思路,中華文化有什么特點?
生:豐富多彩、源遠流長。
師:概括得真好。這段表演有哪些亮點?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小組討論后回答。
眾學生:亮點很多,內容豐富多彩,囊括古今中外......值得改進的地方也有,隊形的變化可以再多一點,舞蹈的動作氣勢不夠......
師:我相信,如果再有一次機會,同學們的表演一定會有進步,會更精彩。其實,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發展至今,原因正是如此。就如你們在視頻中做的那樣。你們怎么做的?
眾學生(七嘴八舌):包容——海納百川;創新——與時俱進......
因此,利用校園故事創設情境開展課堂教學,能使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更具體、更深入的了解與認識,自覺行動——生活即學習,學習即生活。
三、運用校園故事打造“有味”的課堂,使學生自然“情動”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由此可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突出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情感體驗中認知、感悟,形成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教學片段三】
師:同學們,欣賞這一段文化盛宴,大家有什么感受?
眾學生(紛紛):激動,好開心,感動到想哭......
師:為什么?
眾學生:覺得自己好棒!我們班很了不起!這是我們班所有人利用課余時間苦練了近一個月的成果!師:通過對話,我強烈地感受到了我們班級
文化的力量!想一想,這場文化盛宴,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眾學生:讓我們班團結一致,積極進取;讓我們更加自信、更熱愛班級;更熱愛祖國......
師:說得非常好!中華文化的作用也在于此......
“延續文化血脈”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與意義。如果只是讓學生從課本中找到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的那一段文字表述,也只是“找到”而已,顯然離“理解”還有相當一段距離。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內在的力量。沒有切身的體驗和感悟,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其力量?就如從未嘗過魚的人,最多只可能聽說“魚很好吃”,甚至還可能質疑這一結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照搬書本顯然不夠,讓學生親身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沉浸其中,情感體驗強烈而真實,能夠切身體會、感悟到文化的力量。
在學生自身的故事與教學內容之間建構相應的情感聯系,打造有“滋”有“味”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以生動的情境體驗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個體體驗更加深入、豐富,從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認識,培育其核心素養。
校園,是學生成長的主要場所,其中發生的每一個小故事,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都可能是值得關注的發展節點。教師多關注學生,多渠道收集并合理運用校園故事,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學生的未來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立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