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勇


洪澤湖是我國第四大淡水湖,地處淮河生態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兩大戰略交匯點,既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調蓄湖泊和蘇北地區的重要水源,也是江蘇生態安全保障的核心綠肺,具有重要的生態區位價值、優越的資源環境稟賦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近年來,隨著江蘇高質量發展步伐的加快,人民群眾對生態河湖和綠水青山的美好期盼與日俱增,洪澤湖區域漁民民生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逐漸顯現。如何破解洪澤湖民生之困、生態之困、發展之困,實現洪澤湖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是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需要深入思考并推動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洪澤湖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漁民生活質量尚未從根本上改善,不利于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20世紀80年代,受地方“走水路奔小康”的政策影響,洪澤湖周邊二市六縣(區)圈圩圍網養殖業迅速發展。因養殖區域變化和當時經濟條件限制,漁民大多建造船只住在湖上,岸上沒有土地和住房,絕大部分住家船人員年齡超過50歲,生活來源以捕撈和養殖為主。據初步統計,洪澤湖蓄水范圍線內有住家船只約6500條,主要分布在出入湖河口及湖灣、養殖塘口附近、船塘船塢等。漁民沒有上岸安居,勢必對江蘇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造成不利影響。一是漁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近40%的住家船位于入湖河口,存在安全隱患并危及住家船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洪澤湖老子山區域為行洪通道,洪澤湖主要來水河道淮河干流由老子山區域入湖,入湖水量平均每年超過200億立方米,但老子山灘地上有超過1萬人住在船上。二是漁民身體健康難以保障。多數住家船因位于湖區,沒有安全的飲用水源,絕大多數只能打取湖水,然后通過投放礬簡單過濾,難以達到健康飲用水標準。三是漁民的“兩不愁三保障”(“兩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難以達標。漁民在船上居住,他們的住房安全保障達不到省定標準。
污染造成水域面積萎縮,不利于保障南水北調工程高質量送水。南水北調是國家水資源配置的重大戰略性工程。近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等國家戰略對南水北調工程供水水量和水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由于水污染、水域面積萎縮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治理,洪澤湖的水量和水質難以高質量保障南水北調國家戰略。在水量保障問題上,由于圈圩養殖等原因,《洪澤湖保護規劃》明確的湖泊蓄水范圍為1780平方公里,現自由水面已萎縮至1300多平方公里。2013年起,江蘇省水利廳大力推進洪澤湖清障行動,累計清除2010年以來形成的非法圈圩372處共52.7平方公里,恢復洪澤湖調蓄庫容1億多立方米,并推行網格化長效管理,非法圈圩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歷史存量較大,且部分被劃為耕地或基本農田,清退工作量和清退難度較大。在水質保障問題上,由于洪澤湖氮、磷超標,水質現狀處于Ⅳ至Ⅴ類,距離Ⅲ類水質目標存在較大差距。2010年以來,洪澤湖營養狀態有好轉態勢,但水質問題依然突出。從內源污染看,湖內還有超過60萬畝的圈圩養殖和圍網養殖,遠超《江蘇省洪澤湖漁業養殖規劃(2011—2020年)》確定的25.5萬畝控制面積。大量的殘餌、代謝物、藥物嚴重污染水體,加之有約3.2萬涉漁人口在湖區生產生活,產生了大量生活污染。從外源污染看,雖然近年來洪澤湖主要來水河道淮河干流水質總體控制在III類,除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外總體穩定,但江蘇省境內維橋河、高橋河、古山河、黃碼河等入湖河道水質長期超標。
水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尚未徹底扭轉,不利于維護國家生態安全。2019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保護以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洪澤湖區域分布著江蘇泗洪洪澤湖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洪澤湖東部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極具代表性的內陸濕地,承擔著蘇北地區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調節湖區氣候、降解污染物等重要生態功能。受圈圩、圍網影響,洪澤湖區域生態岸線縮減,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湖區水生高等植物存在退化現象,野生土著魚類種群大量減少,已由1981年的83種下降到2017年的48種,且種群趨于低齡化、小型化。湖區水生高等植物同樣存在退化現象,水草資源的種類和數量明顯減少,湖區面積不斷縮減。在我國五大淡水湖泊生物多樣性排名中,洪澤湖位列倒數第二。
二、提升洪澤湖生態文明建設質量的對策建議
2019年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洪澤湖治理與保護工作,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洪澤湖生態保護和科學利用的實施意見》,由省洪澤湖管委會編制《洪澤湖治理保護三年工作計劃》并牽頭組織實施。2019年9月,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考察洪澤湖湖區時指出,要高度重視洪澤湖系統治理,堅持生態優先、水陸統籌、區域聯動,為打造流域性湖泊治理保護樣板、探索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指明了方向。洪澤湖治理保護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和省委主要領導同志的指示精神,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堅決把事關人民群眾生存發展的民生問題放在首位,推動洪澤湖區域高質量發展邁出新的更大步伐。
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增強整治緊迫感、責任感。當前,洪澤湖民生問題和生態保護修復問題已經進入窗口期。如果現在不抓緊,將來解決起來難度更高、代價更大、后果更嚴重。必須緊緊圍繞江蘇省洪澤湖管委會《洪澤湖治理保護三年工作計劃》明確的7大項22個任務,進一步清單化、屬地化整治重點項目,落實責任主體,統籌安排資金,明確時間節點和整治線路圖。要扭住關鍵,落實省級部門監督責任、市縣政府主體責任、各級河長牽頭責任,以及市縣職能部門和鄉鎮的直接責任,實施“一月一統計、兩月一會商、三月一通報”的量化管理考核模式,確保既定目標任務順利完成。要發揮洪澤湖治理保護相關單位黨組織的領導作用,發揮縣級部門和臨湖鄉鎮、村組等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著力解決洪澤湖區域漁民民生保障和水污染、水生態、水空間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推動漁民上岸安居工程,確保扶貧攻堅戰成效。洪澤湖漁民上岸安居工程,是江蘇高質量脫貧攻堅的重要環節,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要如期完成全省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行農房改造、城鄉住房和社會保障相關政策,多渠道支持漁民上岸安居。要發揮政府脫貧攻堅兜底保障功能,扎實做好漁民上岸后的房屋安置、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精準幫扶工作,確保高水平全面小康路上一戶漁民不少、一個漁民不落。
加快退圩還湖生態修復工程,提高生態環境亮色。洪澤湖退圩還湖綜合治理工程,必須以退還湖泊水域空間為核心,通過清理圈圩圍網、自然恢復或人工修復等措施,改善河湖水系,提升水質水環境,恢復湖泊生態空間。加快實施退圩還湖工程,完善土地等各類優惠扶持政策,平衡資金需求,協調生態效益、防洪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步核減退出湖區內劃定不實的基本農田,恢復水域面積,提升湖泊調蓄能力,提高湖泊環境容量,切實保障南水北調工程調蓄和水質安全,保障全省生態安全的核心綠肺。
引導生態旅游有序發展,保障全省生態文明高質量發展。改變洪澤湖周邊作為產業轉移“接受者”、發展模式“跟隨者”的固化形象,從根本上摒棄傳統的工業化老路,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路子。發揮洪澤湖大湖濕地獨特優勢,突出濱水資源特色,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挖掘文化內涵。實施生態保護和綠色產業發展雙輪驅動戰略,積極推進歷史古鎮、古村建設,保護古遺址類、古建筑類、革命遺址類、古水利工程類等物質遺產,依托綠色生態、紅色經典、歷史人文“三大”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康養度假、文化旅游等生態產業。強化洪澤湖重要景區的聯動共享,打造洪澤湖全域旅游新品牌。深入實施“旅游+”工程,發揮旅游業的牽引、融合和集成功能,推動旅游業與農業、健康、文化、體育、科普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水生態文明城市與美麗鄉村、綠美鄉鎮、特色小鎮、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融合發展。
建立省、市、縣三級資金獎補政策,充分發揮資金撬動作用。洪澤湖周邊區域是江蘇經濟薄弱地區。據統計,2017年洪澤湖區域周邊涉湖縣區人均GDP5.97萬元,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6.1%。洪澤湖區域還有三個貧困縣,在江蘇六大重點扶貧地區中有西南崗、成子湖兩大片區在洪澤湖,經濟欠發達,財政壓力大,整治實施難,市、縣資金保障難度大。建議省級層面參照太湖治理的模式,籌建洪澤湖綜合治理省級專項資金,增強其示范引導效應和杠桿撬動作用,建立省、市、縣三級資金獎補政策,著力提升專項資金實際效能。通過多方施策、同向發力,以實際成效踐行初心使命,讓洪澤湖生態資源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增強濱湖區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34省管干部進修班學員,江蘇省水利廳二級巡視員)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