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穎

摘 要:研究選用3音節自然刺激音,以促音在單詞內位置的影響為中心,對日語學習者促音的誤聽特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相對于促音有無的感知,正確感知出它的位置更為困難。另外,學習者有將聲調核位置聲調由高向低的變化,錯誤地感知為促音的傾向。從促音位置的影響來看,第二音節的促音的正確感知遠比第一音節困難,除促音有無的判斷錯誤以外,學習者有將促音感知為長音的傾向,并且此類傾向當促音在第二音節時更為明顯。
關鍵詞:日語學習;促音;誤聽;促音位置;特殊拍
中圖分類號:G652;H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9-0119-03
一、研究背景
日語以音拍為基本節奏單位,存在特殊音拍和普通音拍的對立。特殊拍問題因關系到韻律的自然度而廣受重視。其中,促音單詞與非促音單詞的感知,一直是日語學習者的難題。長久以來,有關漢語母語學習者促音感知特征的研究也有很多。眾多研究指出,除促音部分時長外,先行元音長度、聲調類型、后續輔音類型等也對學習者促音感知產生影響。但這些研究均以經音聲軟件將促音閉鎖時長進行拉伸、縮短處理的2音節合成音作為實驗音。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像「あさって」和「なかった」等詞匯短語促音出現在第二音節以后的情況亦十分常見。在第二音節后出現時,促音的感知會呈現什么特點尚未得到驗證。另外,迄今為止,對促音感知特征的研究多以區別特殊拍與自立拍為中心。然而,特殊拍中有三個音位,分別為長音、撥音和促音。從發音方式來看,促音和長音均屬于與發音時長相關的音,極有可能引起知覺的混淆。例如,「インタネット」和「インタネート」的混同現象。因此,探究學習者在促音感知方面的“誤聽”特征,這些因素均應在調查范圍內。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母語為漢語的日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使用自然的刺激音,對于促音感知方面出現的“誤聽”現象進行調查,在分析時著重考慮以下兩點:促音的誤聽出現哪些類型,是否存在與長音的混同現象;促音在單詞內的位置對促音誤聽現象是否產生影響。
三、研究方法及實驗概要
本實驗的刺激音全部為無意義詞,各音節元音均選定為|a|。刺激音全部為三音節音,第一音節為單音「ア」。第二音節與第三音節的元音均為|a|、輔音設置|k||t||p||s|四種,因此非促音刺激音共有12種(アパカ、アパタ、アパサ、アカパ、アカタ、アカサ、アタパ、アタカ、アタサ、アサパ、アサカ、アサタ)。此外,分別在每個非促音刺激音的第一音節以及第二音節加入促音使其成為含促音的刺激音。每個刺激音分別設置平板型、頭高型及中高型三種聲調。綜上,實驗刺激音共設置108個。
實驗參加者為有6個月日語學習經驗的學習者80名。實驗中,將108個刺激音放給實驗參加者聽,讓其在5個選項(例如,apaka的情況下為アパカ、アッパカ、アパッカ、アーパカ、アパーカ)中選出聽到的刺激音的正確表記。
本次實驗答卷回收率為100%,80份答卷中有69份為有效答卷。未作答題目數或者促音被在錯誤位置錯誤地感知為長音的“拍感覺完全混亂”的答案數超過題目數15%(16題)的答卷在本次調查中視為無效答卷。
本研究以誤聽數以及誤聽率為數據對誤聽的特征進行分析。數據分析時,將誤聽的類型分為“促音的插入”(不含促音的刺激音被感知出促音)、“促音的脫落”(含促音刺激音未被感知出促音)、“促音的位移”(含促音刺激音于錯誤位置被感知出促音)、“與長音的混同”(促音被感知為長音)四類。本文的研究對象為促音,單純的長音插入現象不作為分析對象。另外,含促音刺激音中的促音被用于錯誤位置,錯誤地感知為長音的現象,可視為實驗參加者在拍感覺完全混亂的情況下的作答,也不作為本研究的分析對象。由于促音的插入現象只出現于不含促音的刺激音中,題目數不同,故與其他三種誤聽類型分開進行分析。
四、研究結果
1.誤聽類型分析
本研究中,促音的插入現象出現124例,題目總數為2 484,誤聽率為4.99%;促音的脫落現象出現109例,促音的位移336例,與長音的混同335例,題目總數4 968,故誤聽率分別為2.19%、6.76%、6.74%。從誤聽率來看,“促音的位移”和“與長音的混同”出現較多。因此對實驗參加者來說,“促音的位移”和“與長音的混同”相較于“促音的插入、脫落”更易發生。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促音的插入。在出現“促音插入”的題目中,有聲調核的刺激音,如頭高型中出現60例,中高型中出現51例,合計111例。而無聲調核的平板型刺激音中只出現13例此類誤聽。從誤聽率上看,頭高型和中高型兩種調型的誤聽率約是平板型的4倍。因此,可以說,在有聲調核的刺激音中更容易被錯誤地“插入促音”。進一步分析發現,當聲調核在第一音節出現時,在第一音節被錯誤地插入促音的數目(35例)遠高出第二音節(14例)。同樣,當聲調核在第二音節出現時,在第二音節被錯誤地插入促音的數目(32例)是第一音節的三倍左右(10例)。從此項數據可見,在聲調核的位置上更容易被學習者錯誤地感知出促音。
第二,促音的脫落。促音在第一音節的情況下促音的脫落現象出現21例,脫落率為0.42%,促音在第二音節時脫落現象出現88例,脫落率為1.78%。由此可知,促音脫落的現象因促音位置不同而產生了很大差異,促音在第二音節出現時遠比在第一音節時更易出現脫落的現象,即更容易在感知時被學習者忽略。綜合聲調類型來看,平板型中出現此類誤聽數為40例,頭高型中出現38例,中高型中出現31例,并未發現明顯差異。因此,本研究中并未發現促音的脫落現象的發生與聲調類型相關。
第三,促音的位移。促音的位移現象出現336例,誤聽率為6.76%。當促音在第一音節時,促音被錯誤感知于第二音節的數目(161)與促音在第二音節,被錯誤感知于第一音節的數目(175)并無明顯差異。因此研究并未看出促音的位移現象與促音的位置有明顯的關系。綜合聲調類型來看,當第一音節的促音被錯誤感知于第二音節的161例誤聽中,聲調核在第二音節,即中高型聲調的刺激音中出現得最多,為71例(平板型與頭高型分別為49例、41例)。當第二音節的促音被錯誤感知于第一音節的175例誤聽中,聲調核在第一音節,即頭高型聲調的刺激音中出現得最多,為76例(平板型與中高型分別為41例、58例)。因此,從本研究的數據來看,學習者有將聽到的促音感知于聲調核位置的傾向。
第四,促音與長音的混同。本研究中,促音被錯誤感知為長音的現象非常多,出現335例。并且分析發現,促音與長音的混同現象與促音在單詞內的位置有很大的關系,當促音在第一音節出現時,促音被感知為長音的誤聽數為87個,促音在第二音節時,被錯誤感知為長音的數目為248。這個數目相差極大,因此可以說促音在第二音節時更容易被學習者混同為長音。
總體看來,與促音的插入和脫落相比,促音的位移和與長音的混同的誤聽率明顯更高。因此可以說對于學習者而言,相對于促音有無的感知,正確感知出它的位置更加困難。并且,學習者能通過音拍的特點感知出特殊拍的存在,但是想準確判斷出這一拍是拉長(長音)還是阻塞(促音)卻并不容易,并很難確定這一特殊拍的準確位置。另外,從促音的插入和位移與聲調核的關系來看,學習者有將聲調核位置的聲調由高向低的這一變化錯誤地感知成促音的傾向。
2.促音位置的影響
從促音的位置來看,促音在第一音節時出現的誤聽現象為318例,在第二音節時出現誤聽現象的數目遠高于第一音節,為563例。如圖1所示,無論是哪種誤聽類型,當促音在第二音節時出現的數目均高于第一音節,尤其是促音的脫落和與長音的混同兩種誤聽類型中,此特征更為明顯。
因此,本研究的數據說明,對學習者而言,第二音節的促音的正確感知遠比第一音節困難。并且,在第二音節的促音,尤其容易被學習者忽略,或在感知上與長音混淆。
3.后續輔音的影響
從促音的后續輔音的影響來看,當輔音為|s|時,促音的誤聽率明顯高于其他輔音。如“移位”的誤聽率(2.33%)是|t||p||k|(分別為1.35%、1.51%、1.57%)的約2倍以上,“與長音的混同”的誤聽率是|t||p||k|(1.1%、1.39%、0.99%)的3倍。同時,輔音為|t|時,促音的插入(誤聽率2.01%)明顯高于其他輔音(分別為0.48%、0.85%、0.72%),而脫落的數目卻極少。這或許與輔音的音聲學特征有一定關系。元音為|a|時,輔音|t|發音時送氣音與不送氣音之間的呼氣流率的差比|p||k|高很多。把送氣性作為辨別特征的中國學習者對呼氣流率的差較高的|t|的敏感度較高,這或許對促音的感知產生一定影響。即|t|在發音時不送氣音與平時發音時的送氣音的呼氣流率相差較大,對此較敏感的學習者或許將此呼氣流率的不同感知為促音的插入而導致出現本結果。
五、結語
總之,促音的感知與學習者對語音語義的辨別息息相關,在日語教育中應引起充分重視。教師應充分了解、掌握學習者易錯、易混模式,結合聲調核位置、后續輔音種類以及促音的位置等因素的影響,有針對性地予以有效的提醒與指導,并對學習者誤聽的特征進行充分調查和分析,進一步開發出有效的指導法與練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內田照久.中國人日本語學習者における長音と促音ーの聴覚の認識の特徴[J].教育心理研究,1993(41).
[2]西端千香子.閉鎖持続時間を変數とした日本語促音の知覚の研究ー日本語母語話者と中國語母語話者の比較ー[J].日本語教育,1993(81).
[3]大深悅子.促音|tt|の知覚:アクセント型と促音?非促音の音響的特徴による違い[J].音聲研究,2003(07).
[4]洪心怡.臺灣人日本語學習者における閉鎖音の促音知覚について[J].音聲研究,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