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超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職《計算機基礎》教育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必要和必然趨勢。本文討論了計算機應用課程的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和改善。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的一門必修課,適合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在實際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技能和素質為目標,通過多方位的改革實踐,促進了中等職業學校計算機教學目標的實現。
傳統的“講義、回答、總結”的單一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室中處于主導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受益者。他們的思想觀念違反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受教學模式的影響,計算機教學往往通過書本教學,而使用多媒體時,只需將教材放在媒體上,無視教學操作,就無法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對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和學生角色在改變位置改革中的具體態度是:一是改變教師角色。教師確立領導人、教室主辦者和管理者的觀念,改變傳統的整體教育觀念,放在權力之下,教育主體轉移到學生,實現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二是改變教學方式。由于其功能的影響,許多復雜性理論都是通過可視化、直觀的操作來實現的,這些操作被抽象化為圖像,以演示、操作、解釋的形式進行教學。第三,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和諧相處。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高效課堂的關鍵因素,在現代計算機教育中,要做到“創設問題,創造一個藝術概念和師生互動。第一,幫助解決問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然后,在創設問題的激勵下,通過“深層次討論問題、思考問題、最后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在其影響下,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合作,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人為本觀念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觀念,教師在計算機課程中也應當積極踐行以人為本觀念,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以學生為主。要將學生的心理需求以及學習需求作為教學的基本出發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從而使得教學目標得以達成。
(一)革新實踐教材滿足學生的能力需求
教材的更新無法與計算機技術的更新相匹配,尤其是在是在實踐階段,往往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對計算機使用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取向適時地對教材進行改編,以此以提升教材的適應性和實用性,這是亟待改進的。第一,由于知識水平之間的差異,職業學校學生的能力、素質及其全日制工作、職業等,在選擇教材時,應少選理論性強的教材,使教學變得通俗易懂,促進學生掌握基本技能。第二,由于中等職業教育的高度專業化,必須確保教材的使用與中等職業教育的技術特征相結合,并確保教材適應職業的具體情況,以便納入信息技術和職業技能。例如,醫學生利用計算機知識制作外科護理記錄表和院外評價表。這些表經常被用于日常的護理工作。受教學時間和學生需求的影響,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以實用性和充分性為基準,根據各專業要求,適當壓縮教學內容,提高操作性教學比重,刪除理論知識,或遠離學生知識生活,Excel表格處理,word文檔布局的演示文稿,以加強教學。根據過去的知識理論,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獲得新的技能,解釋局域網,網絡等,以及增加與計算機網絡有關的知識,如網上語言盲目、網上事件等。使學生能夠深化對計算機的思考,豐富計算機網絡世界,讓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學習,提升學生興趣。
(二)運用多模教學,滿足學生求奇心
作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與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相比,我們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學習和掌握學習。第一,案例教育。計算機教育的操作性很高。這符合中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在教育中,結合學生的專業性質,選擇一個有代表性的例子作為每個教育單元的開始。作為媒體的典范,展示例子。在學生確定了他們的總體目標后,他們了解完成任務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最后,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直覺感知、問題思考、任務指導、技能學習”的形式,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計算機思維,符合學生對知識和知識的渴望。二是分級教育。中職學校的學生知識基礎,技能水平,能力的質量,性格特性有差異。在教育中,采用分層教育方法,按照學習能力、態度、個性等標準來區分學生,實施了不同的教育內容、問題設定、教學方法。實踐證明,這是一種人才培養的方法。它不僅提高了全體學生的技能水平,而且重視學生的個體心理,有效地促進了教育目的的實現,實現了個體教育與綜合教育的統一。三是集體教育或項目教育。把任務分配給學生,形成信息收集、教學生產、階段操作、問題探究、問題解決的主體,使學生關注教育,確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價值,適應學生求知心理。
(三)采取因材施教、分級教學模式
由于學生計算機基礎存在相對較大的差異性,如果都采取統一的模式進行教學,是沒有辦法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對于基礎好的同學而言,太過于簡單不僅是時間上的浪費,還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感到十分的枯燥沒有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對于基礎相對較差的學生而言是苦惱,因為對于教師講解的知識過于深奧,學生聽課非常的吃力,學生的學習動力將會遭受到非常大打擊,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學習的興趣,整體的教學質量偏低。基于此,所以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而做出合理化的決策。如教師可以在學生的最初階段考核,然后根據考核所得到的結果對學生進行分級或者是分班教學,那么在進行具體的教學過程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這樣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可以得到非常大的益處,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可以得到很好實現。
(四)遵循“精講多練”的基本原則
“精講”具體指的是不是對每一個知識都做詳細的講解,而是對重要的知識點進行詳細的講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授之以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明確的做到舉一反三。尤其是對計算機課程而言,實際的操作更加的具有說服力。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只需要對重點,難點進行重點的突出,讓學生對知識的要領進行掌握,以及培養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具體操作,從而使學生可以得到動腦、動手的操作,進而使學生的可以對計算機得到迅速的掌握。并且學生在進行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進行不斷的巡查,對其中不足之處要進行要采取及時的糾正,使學生得到良好性的學習。那么學生通過不斷的學習,可以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對于今后的學習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知識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所應用到方法非常的重要,良好的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對待不同的學科要應用不同的教學原則。
(五)創設高效情境,提升學生參與力
良好的教室環境是學生積極參加課堂學習的外部條件。在開放、和諧、靈活的教室環境中,學生不僅能積極的進行課堂互動,還能使他們的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在教育方面,作為建立班級的有效手段,通過研究了各種教學方法,可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競爭教育:創辦技能競賽的競爭包括打字機、編輯、布局、表格、圖表、幻燈片放映等內容,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感情評價:用積極和鼓勵的方法識別學生的價值,鼓勵學生嘗試問題、創新。
在現代高等教育以及職業職業教育環境的推動下,計算機應用的基本課程改變了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師角色的變化,形成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通過實踐教育、方向性教育和創新教育,使得教育目標得到了有效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潘傳利.互聯網+視域下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冶金管理,2019(23):150+152.
[2]吉愛親,羅媛媛,楊斐斐.大數據下的中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9(1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