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國遺民社團“淞社”存在時間長、集會次數多、所傳詩文多,在民初上海文人詩文社團中具有極特殊的地位,但其雅集活動的記錄卻所遺頗多。本文試從《淞濱吟社甲乙集》、劉承幹的《求恕齋日記》和各位淞社詩人的詩文集為入手,以此作為主要參考資料試探究該社團員之間的唱酬交往,進一步考察民國時期滬上文人之文學思想與社團活動的創作實踐。
關鍵詞:淞社;雅集;遺民文人
作者簡介:汪子軼(1996.11-),女,漢族,安徽,武漢大學文學院古典文獻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清末民初滬上遺民文人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02
清末民初的上海,流寓文人眾多,新舊兩派匯集于此。能詩擅詞的文人間唱酬活動十分頻繁,保留了一些儀式性的特征,定期集會,詩詞往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個文人社群。
上海文人社團淞濱吟社(以下簡稱“淞社”)即是當時活躍的諸多舊派文人群體之一,具有留存時間長,社員人數眾多,人員涵蓋面廣,集社次數多[1]的特點。這一社團由周慶云等人發起,1913年22位文人在上海徐園第一次社集,直到社止于1925年,散時仍有20人到會。
淞社這樣的遺民文學社團,其成立大多圍繞核心人物的人際關系,其雅集具有私密性,因此沒有嚴格的例會制度及會議記錄。《淞濱吟社集》僅以主題之差區分每一次集會,劉承幹的《求恕齋日記》、周慶云的《吳興周夢坡年譜》等亦有零星記錄。
在閱讀《求恕齋日記》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一個較為特別的現象,劉承幹的日記書寫態度較為隨意,但內容具體入微。除以時間為節點記錄一日經歷以外,每逢有友人拜訪、集會,都會以正文旁小注的形式解釋集會地點和參與人員,身為文獻學家的嚴謹態度使其日常記錄十分細致。他很少以“淞社”之名號來記錄集會。留下此類記錄的有淞社第十一集,他寫道:“十二日夝,午前閱報,午后湯治平、朱甸卿來。是日淞社第十一集。”[2]此后則多言某日與某及某會與某地。淞社對其社交產生的影響經常通過其記錄展現出來,譬如一些淞社文人做東招飲舉辦的文人聚會,與會者均屬淞社成員,但劉承幹并未明言是否淞社集會,這樣一來,極不利于集會情況的整理。
關于淞社集會的次數和雅集主題,《周慶云與淞濱吟社集研究》中列出了相關表格,記錄該社團的雅集概況。根據楊忠羲《雪樵自訂年譜》的說法,淞社一共雅集達五十七次,但前人整理不足20次,作者據各類材料補充如下:
1、1913.4.9(上巳)徐園雙清別墅。主題為修禊。周慶云、劉承幹為主人,沈守廉首唱,預者22人。
2、1913.4.19(三月十三)主題:三月十三日飲于酒家作展上。周慶云為主人兼首唱。
3、1913.5.13(楚俗浴佛日)主題:為法華會,迎八字之佛于金城。主人劉承幹,首唱劉炳照,預者11人。
4、1913.6.9(端午)海國春。主題:明季樂府唱酬。主人周慶云,首唱汪煦,預者廿余。
5、1913.8.29徐園,第五集。主題:公祝缶翁及繆荃孫、錢溯耆三老七十壽。主人吳昌碩,預者38人。
6、1913.10.8(重陽)雙清別墅。主題:分詠故事落帽、催租、題糕、送酒。主人周慶云,首唱吳俊卿,預者13人。
7、1913.10.17華慶園。主題:分詠上海古跡六題。主人繆荃孫、錢溯耆,首唱劉炳照,預者22人。
8、1913.10.30乾記弄徐府。主題:徐綠滄先生遺稿題詞。主人未詳,首唱劉炳照。
9、1913.12.24桃源隱酒樓。主題:胡定臣出示陶澍“印心石室”舊制瓷器,以胡字韻首唱歌之。主人胡定臣,首唱吳俊卿,預者28人。
10、1914.1.2主題:題劉君翰恰所藏翁覃溪學士手纂四庫全書提要稿本都二百四十冊。主人劉承幹,首唱章梫,預者15人。
11、1914.1.7小有天酒樓。主題:東坡生日為壽。主人周慶云,首唱劉炳照,預者40人。
12、1914.2.14華慶園。主題:白居易生日,重開九老會。主人朱焜、劉炳照,首唱吳昌言,預者22人。
13、1914.3.29(上巳)雙清別墅。主題:為戴啟文《壺園修禊圖》題詩。主人首唱皆戴啟文。
14、1914.4.21主題:送章梫赴青島。主人劉承幹,首唱繆荃孫,預者16人。
15、1914.5.8晨風廬。主題:詠周慶云為母董夫人建塔杭州理安寺。主人周慶云,首唱沈守廉。
16、1914.7.19金臺。金陵懷古。首唱繆荃孫,預者18人。
17、1914.10.27(重陽)果香園。主題:唱和陶淵明《九日閑居》韻。主人戴啟文,首唱惲毓齡,預者19人。
18、1914.12.10惠中旅館。主題:賀李藝淵先生重諧花燭。預者20余人。
19、1915.7.7愚園。主人洪爾振、錢溯耆、戴啟文
20、1915.8.17(七夕)主題:分得擬楊鴻七夕圖詩。主人周慶云,首唱李詳。
21、1915.9.13以《上丁釋菜禮恭成賦》為題,主人繆荃孫、呂景端、惲毓珂、惲毓齡。
22、1915.10.17(重九)張宅。主題:慶祝張鈞衡壽母桂氏七十。主人張石銘,首唱劉炳照。
23、1916.4.5(上巳,亦清明)愚園。主題:分韻杜甫《麗人行》。主人周慶云、洪鷺汀,首唱周慶云,預者22人。
24、題劉承幹藏羅兩峰小西涯畫像,主人劉承幹。
25、1918.2.20春社即事,主人周慶云,首唱吳昌碩。預者10
26、1918.4.13(上巳)徐園。主題:題繆荃孫《玉筍石拓片》,主人繆荃孫,首唱吳昌碩,預者28人。
27、1918.7.31(荷花生日)倚紅樓。主題:慶賀戊午荷花生日。
28、1919.4.3(上巳)靈峰修禊。主人許溎祥,首唱周慶云,預者27人。
29、1919.4.20晨風廬。主題:賀吳倉石重游泮水之喜。主人、首唱吳昌碩,預者30余。
30、1919.8.31嘉興煙雨樓。主題:南湖禊續圖屬題。主人周慶云,首唱徐珂,預者5人。
31、1919.9.19江蘇境內。游惠山、太湖。主人周慶云。
32、1919.11.7(重九)大東酒樓。主題:登高雅集。主人周慶云,首唱楊宗稷。
33、1920.4.21(上巳)天韻樓,預者20余。
34、1921.10.9(重九)天韻樓。主題:重陽登高。主人周慶云,首唱許溎祥,預者12人。
35、1925.3.9學圃。主題:花朝日題學圃嬉春圖。主人周慶云、劉承幹,首唱吳昌碩,預者20人。
上述情況據《藝風老人日記》、《鄭孝胥日記》、《求恕齋日記》、周慶云、沈增植、吳昌碩等人年譜整理。以周慶云記載為主。前人研究中,對于1915年以后的集會不甚關注,在此將淞社后期、前人研究中并未涵蓋的幾次集會及內容整理如下:
1916年的上巳日是第二十八次雅集。根據《藝風老人日記》“(丙辰三月)三日,壬戌,晴……周湘舲約修禊于思園淞社同人畢集,以上已修禊用杜甫《麗人行》韻”[3]。即周慶云邀請淞濱吟社諸人會于愚園,共有二十二人到場,主題是分韻杜甫《麗人行》。
1918年的春天,淞社進行了三次集會。一次是元月初十,淞社第三十四集,主題是作《春社即事》詩。另一次是三月初三上巳例行修禊,為淞社第三十五集,地點徐園,題繆荃孫《玉筍石拓片》。《吳興周夢坡先生年譜》七年條下記:“上已,姚東木丈假徐氏雙清別墅修禊到者愈二百人,得詩百數十章。”[4]第三次是兩日后,三月五日(4月15日),吳昌碩為主,預者二十八人。[5]
1919年上巳日,淞社修禊靈峰。此時遺老赴會的尚有二十七人。就連病重無法赴約的吳昌碩也有詩《奉和靈峰修禊原韻》與諸位詩人和唱,詩中有“蹉跎不補人老去,歲月翻騰海奔赴。”這樣慨年歲不永之嘆。《晨風廬唱和續集》中描述此次集會“是日狷叟為祭酒”[6]故許溎祥應為修禊的發起者。
1920年,遺老中的前南京大學督學李瑞清病逝于上海家中,當時的《民國時報》記錄此事時提到:“從此‘小有天少一主顧。”小有天酒樓是當時淞社文人時常借地雅集和招飲賦詩的地方,這篇訃告觸動了淞社文人的傷心哀悼之情。
正因故舊逝去,淞社詩人也常生故人零落的感嘆。1921年重陽節當日,即當年10月9日,由周慶云組織、淞社文人相約作登高會于天韻樓,并賦詩留念。此日登高會,許溎祥為首唱,作《重陽節,夢坡作登高會宴于天韻樓,以詩紀之,疊風字韻》一詩。許詩“齒在童冠中,僂指七百歲”句下有注“同席諸君,倉石七十八……主人五十八,余八十一……,得七百三十三歲”。詩人們年齡漸長、多半凋零是不爭的事實,在1919到1925年間,集會的頻率日漸減少,只有在每年的上巳等日開展,且參與的人數較最巔峰時的兩百余人已經漸漸減少到了每集會十幾二十余人。
1925年花朝節,這是淞社文人的最后一次雅集。花朝日(二月十五日,3月9日),淞社第五十七集于學圃,作《學圃嬉春圖二首》。同題人:周慶云、金蓉鏡、徐乃昌、朱錕、陳詩、徐珂。
文人修禊,大多詩酒風流、尋山林之樂、聚會賦詩,遺民們秉承了這樣的風俗和雅趣。淞社文人們則借助這一形式,表達了自己一定的隱逸之志向、對政局消極的看法,和避世自憐自傷的處世態度。民初的上海文壇的多元性、復雜性和矛盾性催生出了一系列遺民文人社團,凝聚了一批在精神上難有皈依的文人。對其成員的雅集活動及其文學觀念的研究,有助于我們看到歷史波瀾中的遺民群體背后豐富的時代特征。
參考文獻:
[1]吳可嘉. 周慶云與《淞濱吟社集》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4.
[2]劉承幹.求恕齋日記 第3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347。
[3]繆荃孫.藝風老人日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周延礽.吳興周夢坡先生年譜[M].臺灣:文海出版社.1962.
[5]朱關田.吳昌碩年譜長編[M]浙江:浙江省古籍出版社.2014.8:599,600.
[6]周慶云.晨風廬叢刊 晨風廬唱和詩存[M].吳興周氏夢坡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