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韜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積極推進區塊鏈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區塊鏈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架構,是隨著比特幣的出現而于2009年1月誕生的。在技術本質上,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數據庫,是分布式數據存儲、多中心的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和加密算法等多種技術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應用。在世界范圍內,近年來關于區塊鏈技術的實際應用前景吸引了公眾的高度關注。既然區塊鏈技術在11年前的問世就是和比特幣這一金融產品聯系在一起的,那么我們自然會有興趣去思考,這一新技術的引入究竟會如何影響金融市場,以及如何影響金融市場的法律規則。
在金融市場領域,之所以除了普遍適用于各種商業活動的合同法、物權法、侵權法等民商事法律之外,還有“特別的”金融法律規則存在,其價值就在于金融市場交易過程中交易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格外突出。諸如銀行法所設定的商業銀行審慎監管制度和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安排、證券法確立的信息披露監管規則以及適用于各類資管/信托產品的信義義務要求等金融市場核心法律制度,都旨在解決嚴重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信任問題。
區塊鏈的出現,使得我們也許有機會去發問:以往的金融市場法律規則是不是出現了“技術替代品”?在區塊鏈上,所有的數據信息都是公開的,每一筆交易活動都對所有節點可見,并且分布式記賬體系決定了所有節點都擁有完整的賬目,因此個別節點上的數據修改對整個區塊鏈來說是無意義的。那么,在理論上來講,區塊鏈的應用完全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避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情形出現,進而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達成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以往我們期望金融市場特殊游戲規則所解決的問題也許是通過特定技術的應用就能予以替代的。附帶的,金融市場監管權力所衍生的降低市場效率、權力尋租、監管俘獲、阻礙創新等“副作用”也就不會出現了。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關于智能合約的討論總能成為金融界人士擁抱區塊鏈技術的典型例證之一。
當然,以上只是某種程度“真空”狀態下的設想,畢竟“新”技術出現的當下仍然是“老”法律“統治”的市場,理論上的替代作用仍要受既有的市場規則(尤其是掌握市場規則制定權的利益集團)的約束。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征是與現如今金融法的“中心化”格局截然對立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數字加密貨幣:基于共識算法而生成的“貨幣”一旦進入流通領域,那直接挑戰的就是各國的法定貨幣制度,形成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商業信用與基于國家主權的政府(中央銀行)信用之間的尖銳競爭,記賬權爭奪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公共部門權威的削弱,“鑄幣稅”向私人部門轉移,到一定程度時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會打上折扣;“點對點”的支付方式繞開了金融中介,交易者省掉了“買路錢”,但金融機構則失去了一大塊蛋糕。要知道在各個國家,這些大機構都是金融市場法律規則制定與修改的“背后推手”。所以我們完全可以理解Facebook這一互聯網平臺(也可以說是金融市場的“門口野蠻人”)在推出Libra之后所面臨的來自公共部門和傳統金融機構的非議和批評。
就金融監管體系而言,大量的金融市場監管法律是直接以各種金融中介/組織為適用對象的,包括商業銀行、證券經紀商、投資基金與資管/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在未來有可能使得這些金融機構的重要性大幅度降低,金融交易的“深度脫媒”將成為普遍現象,資金提供者與資金需求者之間通過技術手段而非中介組織就能順利實現交易。如果這一現象出現的話,那就意味著,金融市場的風險來源將發生革命性變化,技術系統的風險將取代金融機構背離審慎經營原則或者進行損害投資者的不當行為而導致的市場風險,而前者的破壞力也許更大、波及面更廣。這就要求未來的金融法不再只是以金融機構和金融機構參與或主導的市場交易為“軸”來預見和控制風險,而是要給出有效的對策來應對技術體系給無邊界市場帶來的不確定性,例如私鑰的丟失、分叉、51%算力攻擊下的交易數據被篡改,乃至公鏈的完全崩潰。要做到這一點,無異于要求金融市場法律規則的整體更新換代。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場景中的應用被寄予了很大的期待,隨之而來我們自然就會有興趣去思考。那么,這一新技術的引入究竟會如何影響金融市場、如何影響金融市場的法律規則呢?
區塊鏈技術特有的信任機制使得交易者不再依賴實名交易制度,但是匿名體系下的交易本身就是和金融市場的披露規則(例如,銀行開戶的實名制要求、上市公司強制信息披露、金融市場“穿透式”監管等)直接沖突的。一方面,在區塊鏈技術體系下,傳統金融法中解決交易信任問題的那部分披露規則也許不再被需要,因此理論上完全可以舍棄;但是,另一方面,出于公共安全而實行的那部分披露規則背后的政策價值是區塊鏈技術無法替代的,例如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法律制度。這也是為什么諸如“暗網”之類的地下交易都普遍采用了比特幣作為支付手段的原因。
此外,從區塊鏈技術本身的發展和應用來看,金融市場及其法律規則可以起到的作用是不應被低估的。要知道,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是非常“昂貴的”,畢竟分布式記賬體系要求每個節點都儲存完整的數據庫,而不像是傳統的中心化的交易模式下,交易者只需儲存個體的信息,只有中心記賬者才需負擔建立和運行完整數據庫的成本。這就決定了區塊鏈體系運行的高成本,必然依賴每一個交易者對這個體系的能量貢獻,經典例子就是通過“挖礦”來提供數字加密貨幣運行所需要的計算能量(一項研究表明:比特幣一個月的運行成本竟高達5.4億美元,而挖出價值一美元的比特幣所耗費的能量,是開采相同價值金屬的兩倍多,一年下來耗費的電力超過了愛爾蘭一個國家的用電量)。之所以有一大群人樂此不疲去“挖礦”,那自然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回報,即算法共識下的“通證(token)”。(“通證”是可流通的憑證,是數字資產的表示,具有使用權、收益權等多種屬性)因此,區塊鏈能否持續運行的關鍵之一就在于“通證”的預期價值,這是激勵參與者持續投入能量的根本激勵來源,是實現“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區塊鏈合作邏輯的制度核心。至于“通證”能在多大程度上通過交易網絡或者投資平臺而被“挖掘”出潛在的金融價值,這又取決于金融法對這一新生事物的寬容程度了。既有的融資監管規則往往對上述激勵機制的作用發揮并不友好,“非法金融活動”的管制對于“通證”作為投資產品的價值實現可能形成不小的抑制效果。
綜上,區塊鏈技術的引入和應用對金融市場法律規則的潛在影響不會小。但究竟這種影響在多大程度上會真實地出現,這不僅取決于技術成熟度本身,也取決于這個市場上圍繞著這個技術而展開的利益爭奪,因此什么樣的結果都有可能。更何況,在下一個“風口”,不用懷疑,一定會有大量打著區塊鏈旗號招搖撞騙的各色人等,我們必須擦亮眼睛。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