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江

緬甸警方緝獲的大量毒品和制作原料
5月18日,緬甸宣布,在該國的金三角地區破獲數十年來亞洲最大規模的毒品案。這批總重達17.5噸的毒品價值數億美元,幾乎等同于兩年前緬甸的毒品緝獲總量。
緬甸警方在軍隊的協助下,在該國東北部的撣邦貴凱鎮展開為期近三個月的肅毒大行動,緝獲價值數億美元的毒品。與此同時繳獲大量制毒設備,逮捕了33名嫌疑人。這項反毒品行動于2月28日開始,主要針對貴凱鎮兩個涉嫌制造毒品的設施,所破獲的毒品和制作原料包括近2億粒冰毒(甲基苯丙胺)、500多公斤結晶甲基苯丙胺、300公斤海洛因(俗稱“白粉”)、近3750升的液態甲基芬太尼以及35.5噸用于制造毒品的化學品。
甲基苯丙胺是在麻黃素化學結構的基礎上改造而來的,外觀為純白結晶體,故被吸毒、販毒者稱為“冰”(Ice),俗稱“大力丸”。冰毒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且毒性極大,吸食后人會產生強烈的生理興奮,大量消耗人的體力,降低免疫功能,嚴重損害心臟、大腦組織甚至導致死亡。吸食成癮者還會造成精神障礙,表現出妄想、好斗、錯覺,從而引發暴力行為,是目前危害最大的合成毒品。
“這次行動查獲的毒品數量和種類進一步證明亞洲販毒集團的規模和復雜程度都在不斷擴大,該地區合成毒品的生產和販運繼續處于創紀錄的水平。與海洛因和其他傳統藥物不同,實驗室生產的藥物價格便宜,不依賴季節性收成。”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代表道格拉斯指出:“合成毒品的生產和貿易如此強勁,即使新冠疫情暴發似乎也沒有對該市場造成太大影響。顯而易見,如果沒有大型跨國有組織犯罪集團的參與和資金支持,這樣的生產設施網絡是不可能存在的。”
多年來,泰國、老撾和緬甸三國交界的金三角地區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洛因生產地區,至今仍然臭名昭著。由于海洛因的制造生產需要空間,而且依賴天氣,因此近年來一些大型犯罪集團從生產海洛因等植物性毒品轉向生產甲基苯丙胺等成本更低、易于制造的合成毒品,而且將生產基地轉移到運營相對較少受到警方干預的金三角地區。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發布的一份報告說,亞洲冰毒泛濫成災,僅東亞和東南亞的冰毒市場每年的價值就高達614億美元。
緬甸是世界第二大海洛因生產國,僅次于阿富汗。據緬甸官方公布的數據,2017年全國有4.1萬公頃土地用于種植鴉片,生產550噸鴉片。到2018年,用于種植鴉片的土地3.73萬公頃,年產量520噸,與前一年相比分別減少9.1%和5.45%。而合成毒品的生產正在增加,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冰毒來源地。據緬甸警察部隊藥物濫用控制中央委員會的數據,2018年和2019年分別在撣邦緝獲了價值2866.4億緬元和282.53億緬元的毒品,共查獲14個秘密毒品實驗室。2017年,一名佛教僧侶因在一座寺院藏匿400多萬粒冰毒被捕。緬甸緝毒局執法負責人梭林在接受采訪時說,在對這批被繳獲的液態甲基芬太尼進行檢驗后可確定,它是使用最先進的制毒設備所制成。液態甲基芬太尼通常會被轉制成藥粉,再壓制成藥片出售。
“這是緬甸政府首次在盛產毒品的金三角地區破獲數量如此之多的液態甲基芬太尼,它們可以用來生產一批數量巨大的合成阿片類藥物,足以取代該地區一年的海洛因生產量。迄今為止,亞洲還沒有出現像美國那樣的阿片類藥物危機,但亞洲的藥物生產商可能最終會選擇向使用海洛因等阿片類藥物的人提供合成的阿片類藥物。”道格拉斯警告說,“查獲大批液態甲基芬太尼是該地區毒品市場擴張的不祥指標,正在改變全球非法毒品貿易的性質。我們擔心芬太尼使用泛濫將給緬甸和該地區帶來重大的健康問題。”
液態甲基芬太尼可用于制作芬太尼等合成阿片類藥物。芬太尼是化學合成版的嗎啡、杜冷丁和海洛因,由比利時保羅·楊森博士20世紀50年代作為鎮痛藥開發出來。作為一種化學合成阿片類鎮痛藥,芬太尼起效迅速且作用時間極短,可以通過皮膚(常見的就是芬太尼貼)黏膜吸收,比傳統的阿片類藥物要強得多。它由于能更快速透過細胞膜進入血腦屏障,再進入大腦,短時間形成血藥高峰,因此更容易上癮。藥物的安全性,取決于是否正確運用。正規醫院臨床服用芬太尼沒有什么危害,但也有副作用,例如嗜睡、困惑和惡心,當然長期使用也容易上癮,導致低血壓和呼吸抑制危及生命。因此醫生一般不輕易對患者使用芬太尼。
芬太尼是強效的阿片類止痛劑,其強度是海洛因的50倍,是嗎啡的100倍以上。一些地下實驗室研發的芬太尼及衍生物,也就是所謂的“策劃藥”類毒品(即第三代毒品),如甲基芬太尼的作用和毒性比海洛因還要強1000倍。另外還有一種藥效最強但同時也是毒性最大的卡芬太尼,藥效是芬太尼的100倍,海洛因的5000倍,嗎啡的10000倍,幾毫克就足以讓成人喪命。
目前因吸食芬太尼及其衍生物導致的過量中毒死亡主要發生在美國,引發阿片類藥物危機。根據聯合國禁毒署2017年的報告顯示,美國吸毒死亡率約占全球的25%, 主要原因是濫用海洛因和芬太尼導致的過量中毒。死亡人數在1999年至2015年期間增加了3倍。美國政府于2017年也發布一篇報告,僅2016年美國因藥物過量致死人數就高達6.4萬,創歷年新高。最引人注目的是因服食過量芬太尼致死的人數高達2萬人,超越了1.5萬人的海洛因或其他處方阿片類藥物,成為致死原因的第一位。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平均每天有130名美國人死于阿片類藥物過量。
緬甸毒販之所以活動猖獗,在于有生存空間。尤其是緬北少數民族聚集的山林地區,山頭林立,地形復雜。緬北地區是鴉片種植的重災區,同時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鴉片生產加工區。緬甸的罌粟產地多數在撣邦地區,少數民族依靠鴉片收入來支撐他們的反政府武裝活動。由于森林茂盛,打擊跨境或者本國的毒品活動困難重重。加上緬甸臨海又與許多東南亞國家相鄰,運輸毒品很方便。大毒梟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而且是多股武裝力量,敢和政府軍公開抗衡。緬甸地區的果敢和佤邦等地區其實都是由當地軍閥勢力把持,雖然服從緬甸政府,但是有很大的自治權利,這樣也給販賣毒品和自身供應提供了便利。
3月26日,緬甸第99師進入了貴凱鎮的岡卡民團總部,解除其武裝。證據表明,一些民團參與了毒品交易,分析人士和執法機構長期以來一直指責緬甸北部的武裝組織助長了該地區的毒品交易。“沒有武裝人員的參與,這種活動是不可能進行的。”緬軍發言人佐敏敦(Zaw Min Tun)準將對媒體說,“根據緬甸的法律,制毒者、使用者和未能將有關非法毒品活動通知當局的人將受到起訴。”
緬甸民團是由“08憲法”授權成立的地方性軍事組織,旨在協同緬軍遏制少數民族武裝。不同于由部分少數民族武裝妥協改編而來的邊防軍,民團的開支沒有列入國防預算。民團在軍事上效忠緬軍,與此同時賄賂軍隊指揮官,旨在換取緬軍法律層面上的保護。
為加強打擊力度,緬甸內政部、衛生與體育部和救援與安置管理部聯合修訂了《毒品法》,用以廢除1993年《禁毒法》中吸毒不犯法的條款。在新法中,吸毒與販毒同罪,任何人只要被發現手里有一粒毒品就會被逮捕并判處相應的刑罰。在國內生產毒品或向國外出售毒品的販毒人員判處10年至終身監禁,罪大惡極者判處死刑。對于16歲以下的青年,則送往緬甸衛生與體育部社會福利管理司下轄的青少年勞教所進行改造。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報告稱,緬甸當前處在毒品類型變化的“轉型期”。雖然罌粟種植和以罌粟為原材料制作的鴉片和海洛因等(第一代毒品)產量大幅減少,但是諸如冰毒、麻古等第二代毒品正成為緬甸毒品市場的“主力軍”。與此同時,緬甸也開始出現少部分的諸如“藍精靈”“彩虹煙”等被稱作新的精神活性物質的毒品(第三代新型毒品),這部分毒品往往更不被人重視。緬甸成年人吸毒者中需要進行戒毒治療的有30萬人左右,但戒毒治療資源短缺,每9人只有1人獲得戒毒治療機會。根據緬甸禁毒計劃,當局正在逐步銷毀罌粟田地,種植替代罌粟的農作物。與此同時,當局也設立73處戒毒中心,幫助吸毒者戒毒,并使他們重回正軌。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