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航空地質一號”飛機完成當天測量任務,平穩降落在拉薩貢嘎機場,這標志著我國首次完成對珠峰及周邊區域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測量。
2020珠峰高程測量任務由自然資源部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包括地面和航空測量兩部分。航空測量任務5月1日正式開始,由有著“中國地調空軍”之稱的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使用“航空地質一號”飛機執行航空重力和遙感測量任務,快速、高效、高精度地獲得珠峰高程的關鍵數據。

記者6月2日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第54顆北斗導航衛星已完成各項在軌測試和入網評估等工作,已正式入網提供服務。目前該中心積極開展在軌維護,保障在軌運行的北斗衛星平穩健康運行。
第54顆北斗導航衛星自3月9日發射升空以來,該中心按照測控計劃,對衛星進行多批次控制,成功將衛星定點,隨后對衛星開展在軌測試,于4月完成星間鏈路測試項目,并接入星間鏈路網絡。

6月4日,神秘的水星將迎來“東大距”。天文專家表示,這是今年內第二次觀測水星良機。由于距離太陽太近,水星大部分時間都湮沒在太陽的光輝中,很難被觀測到。只有等到水星和太陽的角距離達最大,即“大距”時,公眾才最有希望目睹水星。水星在太陽東邊稱“東大距”,在太陽西邊稱
“西大距”。“東大距”時,可以在黃昏時分的西方地平線上方找到水星;“西大距”時,水星則在黎明時的東方低空出現。

地球磁場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強度弱值區正變得越來越奇怪,甚至可能會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異常區域。
南大西洋異常區(South Atlantic Anomaly)是地球磁場位于非洲和南美洲之間的一片區域,覆蓋范圍遍及南美洲南部及南大西洋海域。至少幾十年來,這一區域的磁場變得越來越弱,而這也是全球趨勢的一部分。根據歐洲空間局(ESA)的數據,在過去200年里,全球磁場強度降了9%。南大西洋異常區似乎是一個特殊的變化點。現在,對該異常區域進行調查的衛星探測結果顯示,在非洲西南部,地磁強度正在加劇減弱,表明南大西洋異常區可能會分裂成兩個單獨的低磁區。

記者6月7日從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獲悉,我國研究人員日前利用星震學方法,認證了一個剛剛經過快速物質交流階段的oEA型脈動食雙星系統,美國天文學會會刊《天體物理學雜志》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成果。
oEA型脈動食雙星,通常指的是含盾牌座delta型脈動變星的Algol型雙星系統,這類雙星一般經過物質交流和質量反轉后形成。脈動食雙星系統兼有掩食和脈動兩大重要特征。

6月11日0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衛星成功入軌后,與海洋一號C衛星組成我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對開展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并將開啟我國自然資源衛星陸海統籌發展新時代。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6日報道,加拿大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天文學雜志》撰文指出,他們的計算表明,銀河系約有60億顆類似地球的行星。研究人員強調說,估計不同恒星周圍出現不同行星的幾率,可以對行星的形成和演化理論提供重要限定,并有助于優化未來將開展的旨在尋找行星的任務。
最新研究合作者、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的米歇爾·國本解釋說,一顆行星如果要被視為類似地球的行星,則這顆行星必須是巖石行星,大小與地球差不多,圍繞類似太陽的恒星(G型恒星)旋轉。而且,這顆行星必須位于恒星宜居區內,在該區域內,巖石行星的表面可以容納液態水,因此,有潛力適合生命繁衍生息。(編輯/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