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

在建國70周年的國慶大閱兵上,殲擊機梯隊呼嘯著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5架殲-20、5架殲-16和5架殲-10C飛機組成3個楔隊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隱形戰斗機殲-20、戰斗機殲-16、超音速多用途殲-10C戰斗機,均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戰斗機。從1956年第一架國產噴氣式殲擊機首飛成功,歷經數十載,我國殲擊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我們自豪于這些閃亮的雄鷹翱翔在祖國的藍天上之時,不由想起那些在幕后默默奮斗的中國航天人,特別是那些卓有貢獻的科研工作者,以之為榜樣,見賢而思齊。
溫俊峰就是這個行列中不能不說之人。溫俊峰祖籍山東冠縣,童年少年可謂是顛沛流離、歷經磨難,父親早故,兄妹六人在母親含辛茹苦的拉扯下艱難成長,雖努力求學,但實在因家庭貧困,只能斷斷續續的讀完免費師范。
在此期間,由于地處抗戰前線,溫俊峰親眼目睹了父老鄉親倒在敵軍轟炸機下,少年溫俊峰心里,埋下了一定要為祖國富強奮斗的種子。
1949年,綏遠和北京相繼解放。溫俊峰背著老師贈送的一袋面粉赴北京趕考。用面粉換窩窩頭吃,勉強維持了兩月生計。先考取北洋大學采礦系,后慕名考上清華大學航空系,享受甲等獎學金,吃的是最差的丁種伙食,終于完成了學業。后來,回憶起這段經歷,溫俊峰感慨萬千,“是老師幫助我維持學業和生計,是老師的那袋面粉圓了我的大學夢。”
畢業前夕,適逢國家院系調整,由清華大學、北洋大學等8所院校航空系組成為北京航空學院。于是,溫俊峰又在北航完成了研究生課程,并留校任教。當時北航剛剛開始建設,上課在工棚,吃飯在露天的工地上,條件非常艱苦,溫俊峰從容面對,除了指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之外,他還負責完成了發動機構造研究室的建設工作。之后,他在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兩年,回來后擔任發動機強度振動試驗室主任,開創了我國發動機薄殼強度研究方面的先河。這期間,溫俊峰還自行設計安裝試驗設備,研究薄殼理論對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的應用,完成了《三層圓柱殼超出彈性極限之穩定性》、《噴氣發動機殼體零件強度計算》和《沖壓發動機構造》等論著。
今天“多彩貴州”之名早已蜚聲海內外。但是在上個世紀,貴州積貧積弱,被人稱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
1967年,溫俊峰來到貴州大山深處的一個中國航空科研單位籌建處報到,他是該單位報到的第18個人,去接他的人大為不解,“首都北京大學里的一介書生,長得白白俊俊的,跑到這窮山溝來,是不是有點傻?”就連許多朋友也替他表示可惜。但是,年輕的書生,心里有著不一樣的追求和見解,“與其在高校里無所事事,消磨青春,不如到祖國最需要的大三線干一番事業。”
溫俊峰和三線建設者們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從“三通一平”開始,修橋鋪路,架設電線,建設廠房,安裝機器。“我當時年輕力壯,干各種體力勞動,我都是個強勞力”,溫俊峰回憶起建廠初期,為配合發動機排故改進項目的試制,他每天騎車往返近百里,在設計所與工廠之間來回奔波,并參加工廠勞動——車鉗銑刨等“十八班武藝”,他幾乎樣樣精通。
在航空航天工業部貴州011基地第二研究所和航空發動機公司工作二十年,溫俊峰經從設計員干起,后歷任設計科長、總設計師、貴州航空發動機公司科技副主任、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在所有令人矚目的成績中,最為閃耀的是主持研制了渦噴7、渦噴13系列多種型別的發動機,這兩個系列發動機是我國國產殲擊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動力裝置,為中國戰機實現了“中國心”的夢想。
1962年,我國開始仿制蘇聯的噴渦7原型發動機,由于原型機設計先天不足,外場使用故障很多,導致事故頻發。溫俊峰和大家深入部隊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歷時九年,將渦噴7八大故障全部解決。1984年國慶35年大閱兵上,溫俊峰和渦噴7的其他研制工作者,一起見證了裝配渦噴7乙發動機的殲擊機像一只利箭穿過天安門上空的云霄,大大地揚我國威軍威。
渦噴13的研制是從測繪蘇制37Φ2C發動機開始的,溫俊峰擔任領導小組副組長,負責整個測繪技術的領導組織工作,1984年4月26日,裝配渦噴13的殲7Ⅲ首飛成功。1989年的巴黎航空航天博覽會上,中國首次向外界展示了殲8Ⅱ戰機,引起了業界的極大關注。西方輿論一致認為:“殲8Ⅱ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戰機已經脫離了米格系列,進入了自我發展的全新階段。”
中國戰機自我發展的新階段,是溫俊峰和他的研究者們十幾年辛勤汗水的付出,當初那個首都高校的白俊書生,已經成長為中國的發動機設計專家。由于在殲7Ⅲ,殲8Ⅱ的研制過程中的巨大貢獻,溫俊峰于1985年和1990年分別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獲部級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各一次,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溫俊峰從小生活清苦,多年來仍然保持了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90平米的居室內擺放著40多年前老家具,油漆斑駁,衣服上也是補丁常現,到煙臺大學工作后,學校準備為他蓋一座院士樓,被溫俊峰執意推辭。生活樸素,思想高潔,在黨的九十歲生日,溫俊峰鄭重交納了10萬元特殊黨費,樂于助人的他還出資6萬多元資助兩名大學生完成了學業,當年受助于師友的他,時刻不忘別人的困難;在抗擊非典期間,他捐出了5000元,在汶川地震期間,他捐出了8000元。
溫俊峰院士一生都在奔波忙碌,為了祖國航空事業的發展,為了“中國心”的夢想,他傾盡全力卻不為名利,無怨無悔,甘于奉獻,耄耋之年依然工作在一線,他的“中國夢”為中國人所崇敬,他的精神,是真正中國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