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今岑 楊建美



利用最鄰近指數、核密度分析、熱點分析等方法,借助ArcGIS軟件,對云南省文化場館空間分布的數量、種類進行定量分析。得出了如下結論:(1)云南省文化場館成片集聚分布,主次中心明顯。(2)不同類型的文化場館空間分布規律不同,紀念館為隨機分布,博物館、文化館為集中分布。(3)從縣域尺度來看,云南省文化場館主要以冷點區為主,空間關聯性弱。
文化場館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場館,主要有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陳列館、文化館和名人館等類型。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背景下,城市文化空間打造、文化場館合理布局已經成為新的研究熱點。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文化場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場館的規劃與布局,管理與建設方法等方面。何丹等利用基尼系數等方法分析了北京公共文化設施的空間聯系;莊良等采用網絡維數等方法對上海市博物館空間結構的時空演變進行了探索;魏宗財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深圳市公共文化場所空間分布格局進行探究;王雅芝等從人口需求角度利用數理統計法和 GIS 空間分析法對昆山市文化設施空間分布進行研究;劉世杰等采用數理統計方法從整體、局部和類型校對安徽省博物館分布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分析;黃文獻等從公眾參與的角度對溫州市文化場館的建設進行探索。
國內對文化場館空間分布的研究多集中在中部、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尤其是云南省的研究較為少見。近年來云南省注重文化設施完善,對文化場館建設的投入力度也在加大,2020年將基本實現民族文化強省目標。本文通過對云南省文化場館的空間分布現狀進行分析,為優化云南省文化場館空間格局提供依據, 以為云南省建設更完善的文化服務體系提供參考。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數據來源與預處理。云南省文化場館數據來自于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通過高德開放平臺(lbs.amap.com)確定位置,得到全省博物館、文化館和紀念館的分布類型,見圖1。本文所用的矢量數據來自國家基礎地理信息服務平臺。
研究方法。(1)最鄰近指數。最鄰近指數可以用來計算云南省文化場館的分散或聚集分布狀態,通過計算不同類型文化場館的Z得分和P值,可以得到每種文化場館的空間集聚狀況。表達式如下:
其中,ANN為最鄰近指數;di為要素到最近要素的距離;n為要素總數;A為包括所有要素的最小外接矩形的面積。
(2)核密度分析。核密度分析可用于測量云南省文化場館的空間分布密度,該工具可以將輸入的點要素通過下式算法輸出為平滑的柵格面,點要素分布較多的地方在柵格面上會有更高的值,由此可以直觀地展示要素的分布密度和其在空間上的集聚或分散程度。表達式如下:
其中:為s處的核密度值;r為搜索半徑;n為個數;dis為ls之間距離的權重。
(3)熱點分析。通過ArcGIS中的熱點分析工具可以知道高值或低值要素在空間上發生聚類的位置,熱點區是本身為高值且被其他具有高值的要素所包圍的要素。表達式為:
其中xj是j的屬性值,wi,j是要素i和j之間的空間權重,n為要素總數。
結果分析
云南省文化場館空間分布格局。成片集中分布、主次中心突出。通過最鄰近指數分析得到云南省文化場館的最鄰近比率為0.407959,P值為0,Z得分為-18.918425,P值明顯小于顯著性水平0.05,通過顯著性檢驗,見表1,可以認為,云南省文化場館從空間上是集聚分布的。用核密度分析來檢驗云南省文化場館的空間分布,得到云南省文化場館核密度圖,見圖2。并統計各個地州文化場館數量信息,得到了地州文化場館數量表,見表2。對核密度圖進行重分類后計算面積,可知云南省文化場館核密度最高值為75.6797409,平均值為7.48,最高值區間為[63.51- 75.68],面積占比為0.56%,最低值區間為[0,3.56],面積占比為38.67%,通過自然斷點法將云南省文化空間核密度值分為10類,取前三類代表前25%的值,其核密度值>40,計算面積占比為1.82%,取后三類代表后25%,核密度值<10,面積占比為85.72%。因此,云南省文化空間整體發展水平較弱,昆明市是云南省文化空間的主要中心,擁有區域核密度最高值,數量占到了全省的17.92%,以昆明市為中心,昆明市及附近地區形成了核密度值>40的連片區域,但核密度值隨著離昆明市的距離增加而迅速衰減。在大理市和騰沖市形成了核密度峰值在23~25的次中心。滇西北的麗江市、迪慶州、怒江州和滇西南的臨滄市、普洱市和西雙版納州是全省文化場館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數量占比僅為全省的4.3%、2.51%、2.87%、6.45%、4.30%、2.15%,且文化場館核密度最大值都<10。
文化場館空間關聯度差、發展緩慢。進一步將文化場館與所在縣區進行空間連接后進行區域熱點分析,得到云南省縣域尺度的文化場館分布熱點圖,見圖3,可見云南省全省從縣級尺度來看以冷點區居多,少數熱點、次熱點地區分布在昆明市和騰沖市周圍。其中熱點區包括昆明市除去尋甸縣、宜良縣、石林縣和五華區的全部地區、曲靖市的馬龍縣和騰沖市;次熱點區包括昆明市的五華區和宜良縣,德宏州的梁河縣和盈江縣,過渡區包括昆明市的尋甸縣、石林縣、玉溪市的江川縣。縣區尺度上,云南省全省的文化場館發展主要以冷點區為主,熱點區、次熱點區和過渡區都較少,說明云南省文化場館的發展缺乏空間上的關聯性,整體上以單獨發展為主。
文化場館的類型空間分布差異。本研究主要分析博物館、紀念館和文化館三類文化場館,根據云南省文化場館類型表,可知其中文化館的數量最多,占比也最大,見表3。對不同類型的文化場館分別計算最鄰近指數用以判斷空間集聚狀況。除去紀念館由于P值為0.131081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空間上為隨機分布外,博物館、文化館均為集聚分布,見表1。為驗證最鄰近指數的準確性,對不同類型的文化場館進行了空間自相關的全局Moran I指數計算,見表4,紀念館由于P=0.443812>0.05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空間分布結果為隨機分布。最鄰近指數和全局Moran I指數的結果驗證了紀念館空間上隨機分布的結論。
針對不同類型的文化場館分別進行核密度分析,得到不同類型文化場館的核密度分布圖,見圖4。由圖可知,全省大部分地區都有文化館分布,昆明市周圍是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此外,大理市、紅河州的個舊-蒙自-開遠分別為滇西北和滇東南的次中心。博物館的分布呈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兩個中心分別為昆明市和騰沖市,昆明市是云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騰沖市及其周邊地區是二戰時滇西抗戰的主要戰場,當地據此修建了滇緬抗戰相關主題的博物館。在昆明市與騰沖市之間,博物館的核密度出現了明顯的斷層,從而形成了包括除大理市之外的大理州其余地區、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在內的博物館匱乏區。紀念館同樣以昆明市為主要中心,此外大理市和騰沖市是兩個明顯的次中心,騰沖市的紀念館分布同樣與滇西抗戰有關,大理市則是由于其作為南詔國國都,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是其重要旅游資源,當地對歷史文化和傳統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較為充分,建設文化場館的重視度較高。
討論與結論
本文基于云南省文化場館的空間分布數據,利用空間統計學的方法,使用最鄰近指數計算了了云南省文化場館的整體空間分布特征,利用核密度分析得到了云南省不同類型文化場館的核密度分布圖,通過冷熱點分析方法分析了縣域尺度上云南省文化場館分布的熱點區和冷點區,最終得到了以下結論:
(1)云南省文化場館在空間上表現為集聚分布,主次中心明確。全省文化場館的主要分布中心是昆明市、次要中心為騰沖市、大理市,全省文化場館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集中在滇西北和滇西南。
(2)云南省文化場館發展在縣域尺度上整體缺乏空間上的關聯性,全省文化場所的縣域發展以冷點區為主,熱點區與次熱點區較少,熱點區主要是昆明市與騰沖市周邊地區。
(3)不同類型的文化場所在空間上表現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本研究涉及的三類文化場館中,紀念館為隨機分布,博物館、文化館均為集聚分布。三類文化場館的主要中心都是昆明市,這與其作為省會,同時也是省內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分不開。
本文只分析了云南省的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三類文化場館,對非遺保護中心等其他文化場館沒有進行詳細研究;同時僅考慮現今云南省一個地區的文化場館空間分異狀況,缺少對時空角度的演變過程和臨近省區相關情況進行討論與比較。這些不足之處在未來有待進一步完善。
作者單位:西南林業大學地理與生態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