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俊

微信:flytingfinn_
當F1的發動機聲再起,在上海家中度過了漫長“春夏假”的筆者卻因旅行限制,錯過了在奧地利施蒂利亞山區的直擊機會。所幸,為F1年證記者所打造的“云報道”還挺不錯。
汽車圈早在原定的日內瓦車展時段,就感受了一波密集的“云新車發布”。對原本疲于趕場的媒體人而言,區別只是少出了次差、少刷了“健康”里的步數,而報道內容上和朋友圈的發文則并無影響。然而,對于牽扯競技元素的賽車圈,大家對“云報道”都沒有底。很多歐洲記者為自己沒被國際汽聯(FIA)“邀請”(因社交距離導致新聞中心接待能力降低)而感到憤憤不平。
作為體育領域首個恢復的全球性賽事,n深知自己必須避免陷入西方社會因“新聞采編權不公平”所產生的紛擾,還要推動媒體更為積極的報道。為此,FIA、F1管理公司和各支車隊煞費苦心。
首先,F1為年證記者全新制作了虛擬媒體中心(Virtual Media Center),包括多視角的直播信號(現場原聲)、線上新聞發布會直播(可互動參與)、計時系統(多屏數據)和各類賽事相關文件;其次,FIA新聞官在WhatsAPP記者群組里實時分享重要信息和媒體素材,加上各支車隊通過各類視頻通訊軟件展開的線上“簡報會”。
同時,“現場直擊”的同行則因疫情防控所采取的“固定交際圈”規定,而被徹底限制在新聞中心內,無法進入圍場與車手或車隊成員接觸。與筆者關系不錯的一位現場同行向我吐槽道:“相比‘云報道的朋友們,我們的差別也就是能透過新聞中心的玻璃窗近距離看個起步和進站、聽到久違的發動機轟鳴、享用紅牛環所提供的可口免費三餐,還有隔幾天就要‘插鼻孔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有些受邀者決定不來,現在看也不無道理。”
這會引發賽車報道的革命嗎?技術上,這并不是創舉。曾采訪過奧運會的筆者對類似模式并不陌生。那時,每位持證記者都能獲許登錄奧運會的即時信息系統(INFO+),在那個歷經二十余年迭代的成熟平臺里,不僅有各項賽事詳細的實時數據直播,還有迅速的文字報道和官方即時語錄,不少記者將其作為人類盛會報道的“圣經”。在如此特殊時期,作為媲美奧運會的頂級體育品牌,F1不負其名。據悉,即將展開的F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柏林ePrix也將采取類似做法。
實務方面,筆者覺得“云報道”對牽涉領域廣泛、可制作內容繁多的賽車而言,是有局限性的。即便有不少記者如今通過私人聯絡挖料,但報道內容的同質化近期非常之高。筆者以往“業務學習”里最愛看的各類“圍場大爆炸(現場主義)”專欄——展現運動現場那些鏡頭看不到的東西,屬于極有賣點的內容——近期就幾乎絕跡。還有,實地探訪和細致觀察才能更好地理清一些事情的真正脈絡,“隔岸觀火”勢必會增加主觀臆斷。
這篇專欄落筆前,一位國內業界人士就曾跟筆者聊起:“紅牛環揭幕戰,大家其實很想知道劉易斯·漢密爾頓莫名其妙地丟掉領獎臺名次后,第一時間是怎樣的,但沒地方去關注這點!”這提醒了我,“現場直擊”仍有它存在的價值。
如今我已準備就緒,只待重新回到圍場,聽到那熟悉的入場閘機的“噔噔”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