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
摘 要 渠道是水利工程中常見的建筑物。與平原地區相比,山區河道具有地形起伏大、復雜多變的特點。山區渠道設計的難點在于將復雜的地形、原有的建筑和當地村民的意愿有機結合,體現了設計方案的人性化,而不是機械地照搬。本文詳細介紹了山區小型引水渠道的施工工藝,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 山區;小型水利;引水渠道;施工技術
1山區渠道的特點
一個縣現有的渠道,很多都是大躍進和集團化建設的,失敗率很高。今后還將在原有渠道的基礎上進行修復。由于設計理念的差異,維護困難,收效甚微。大部分渠道不能長期運行,運行渠道也存在滲漏大、失水大、供水保證率低、斷續供水等問題。有些渠道甚至完全報廢,無法維護或沒有維護價值。這些都是當時的歷史條件造成的,具有以下特點:
(1)投資資金的短缺。國家和各級政府對一個項目的投資很少。水庫工程優于其他特殊工程,渠道投資更少。投資基金只能購買一些原材料。主要方式是依靠群眾加入勞動力,利用原有勞動力完成渠道建設。
(2)施工技術水平低。設計人員需要從實際出發,群眾的集體建設使得一些先進的水利科學技術無法應用到實際工程中,因此設計師只能在群眾性施工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3)建筑材料缺乏。首先,投資不足,沒有錢買建材。其次,缺乏材料。鋼鐵、水泥等基本原材料供應不上,用錢也買不到。第三,運輸造成的建筑材料短缺。山區沒有運輸道路,只能用當地的材料。如果沒有施工場地,山坡上沒有砂石等材料,也沒有加工機械,沒有運輸條件進去,人馱馬解決不了施工需要[1]。
2山區小型水利引水渠道施工的管理
在山區修建小型水利工程引水渠時,要認真分析當地地表特征、地質特征、土壤形態、地下水分布,甚至當地氣溫、降水等情況,然后對易發生沉降和滑坡的高危地區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進行施工。這是山區小型水利引水渠建設的一個重點,具體操作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排水導滲。分析表明,地下水問題對地表穩定性影響很大,大量地下水滲流容易導致滑坡。因此,排水入滲是保證引水渠安全施工的第一步。根據當地水源分布情況,常用的排水技術可分為地表排水、地下滲水導流和防滲處理三大基本技術。所謂地表排水作業相對簡單,即在距滑坡5米的區域修建截水溝,使水流不再流經易滑坡地段,以保證邊坡土的相對穩定性,所謂地下導滲的原理與地表排水基本相同,只是一般采用截水盲溝,還采用設置濾層和排水管節流的方式,以保證渠道的穩定性。對于防水滲漏,是在渠道周圍直接設置排水溝或鋼管導流,以減少滲漏對渠道的直接影響。
(1)削坡削減。在山區水利渠道建設中,為了減少滑坡問題,一種常用的方法是通過降低邊坡來控制滑坡問題。其原理很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需要根據實際工程量和工程難度進行選擇。該方案可用于一些低矮、陡峭的小山坡,施工時可單側削坡,同時采用夯實坡腳的方法,但對于高邊坡甚至懸崖峭壁,該方案難以操作,當高邊坡下有人口聚集時不可行,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的施工環境來選擇坡率。
(3)支擋。在山區削坡工程中,常用的方法是支護方案。所謂支擋方案,就是在邊坡上修建一系列的加筋坡腳或墻和橫溝,將滑坡產生的土體進行封堵,從而降低滑坡的危害性。在正常的削坡過程中,下部修建了一系列的配套設施,也有助于保證施工安全。根據地形情況,可采用多種支護方案。例如,在面臨水蝕的地段,需要修建加筋擋土墻,而在基巖上,拱形或連拱式擋土墻是滑坡治理的較好選擇。
(4)暗涵和埋管。暗涵暗管是山區渠道建設中常用的方案。其特點是對高滑坡易發區直接將地上渠道改為地下渠道,從而直接減少外部環境對渠道的影響,從而提高渠道的穩定性。該方案適用于地質條件較差、山坡較陡或渠段需穿越很厚土層的優質方案。本方案的建設成本高于地表渠道,但受環境影響較小,后續維護費用將大大降低。這是一個高質量的方案。
(5)改移線路。線路設計一般在設計初期就完成,但在實際施工中,具體的施工環境可能會比預期的差,比如滑坡地段比預期長,危害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為降低渠道建設成本,在施工過程中應改變線路,并采取更好的設計,以保證渠道的設計穩定性。在山區河道設計中,經常遇到引水線路的設計問題。
(6)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澆筑施工前,應清理模板內的泥土和垃圾,并對模板進行澆水,防止積水。攪拌混凝土時,應控制好攪拌時間。如果攪拌時間過長,混凝土的均勻性不能迅速提高,這將降低混凝土的和易性,影響混凝土的生產效率。攪拌時間過短,會影響混凝土攪拌均勻性,降低混凝土強度。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如果出現中斷,先前澆筑的混凝土會產生凝結。如果繼續澆筑,后期澆筑的混凝土將影響先前澆筑混凝土的凝結質量。為保證灌渠質量,施工縫需預留,并用瀝青麻線填塞。在預留施工縫處澆筑混凝土時,澆筑的混凝土強度不得低于1.2MPa。混凝土表面已硬化時,應將松散的石塊、水泥膜和薄弱的混凝土層清理干凈,并使混凝土表面充分濕潤,混凝土表面不得有積水。混凝土澆筑前,應選用與原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漿在施工縫處澆筑一層。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進行振搗,保證新舊混凝土緊密結合。本工程采用平板振動器振搗渠底混凝土。首先在渠道底部安裝振動器,使振動器底板與混凝土接觸后進行振搗。當混凝土不再繼續下沉,混凝土表面有水泥漿時,可進行下一位置的振搗作業。渠側混凝土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為保證上下混凝土整體連接,需要將振搗器插入混凝土內50cm,振搗器移動距離應保持在作用半徑的1.5倍以內。混凝土澆筑完成后,應在12h內對混凝土表面灑水,并用草簾覆蓋,以保證養護期間表面持續保持濕潤。一般來說,礦渣硅酸鹽水泥和普通硅酸鹽水泥的養護時間應控制在7天以上,摻緩凝劑的混凝土養護時間應保持在14天以上[2]。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水利渠道工程建設過程中,為保證渠道輸水能力,必須做好渠道防滲工作。分析了山區小型農田水利渠道的特點,設計了矩形斷面和梯形斷面進行防滲處理,取得了良好的防滲效果。
參考文獻
[1] 于娜,王影,任美麗,等.簡述農田灌溉防滲渠道襯砌施工技術[J].內蒙古水利,2012(1):84-85.
[2] 徐迅捷,鄭軍輝.論農田灌溉中渠道防滲的施工技術[J].北京農業,2012(21):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