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意璟

摘 要 本文基于社區治理及智慧規劃視角,探究產業園區15分鐘生活圈規劃空間單元劃定、公共要素布置和實施路徑;提出在生活圈融入智慧治理體系,搭建智慧平臺,以輔助園區優化管理、企業服務、生活服務等工作,望為新時期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管理經營模式的轉變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產業園區;15分鐘生活圈;智慧治理
引言
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了轉型時期,從城市發展來看,城市空間重構呈現出外部空間快速擴張和內部空間結構調整的特征[1];從價值認知上來看,知識經濟的深化、城市的社會結構變化促進了多元利益主體的形成,利益博弈進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社區治理難度不斷加大。在此背景下,“以人為本、生活導向”的城市發展理念逐漸成為共識[2-3],規劃視角將聚焦人本層面。因此,15分鐘生活圈規劃和智慧城市的建設,是新時期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115分鐘生活圈規劃及智慧治理內涵
1.1 15分鐘生活圈的內涵
生活圈是以居民開展購物、醫療、休閑、就學等多種活動所形成空間范圍或行為空間[3]。上海市率先頒布了《上海市民15分鐘生活圈規劃導則》,提出了15分鐘生活圈是在居民步行15分鐘的里程范圍內布置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平臺[4]。2018年,新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則是在規劃行業技術規范層面推進落實15分鐘生活圈,以人的步行時間為基礎空間尺度,對設施分級配套做出了規定,滿足居民不同步程內的生活需求[5]。
1.2 智慧治理的內涵
社會治理是社會學范疇的概念,社區治理是在社區層面的治理中運用社會學的理論方法。城市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組成部分,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讓智慧城市成為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戰略。在此背景下,智慧治理是指城市運用多項信息技術,通過智慧平臺進行內外部資源及服務的整合,構建智慧決策平臺與數字政府管理統一的多方協同共治體系,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社區治理提供智能化服務。
1.3 15分鐘生活圈的產業園區適應性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產業園區經歷了探索期、調整期和轉型創新期。當前,產業園區進入轉型創新期,發展模式轉變為“產城融合”。在此階段,高端人才集聚進行創新創業,對產業園轉型發展具有促進性作用,因而需要為高端人才創造近距離、復合化的15分鐘生活圈社區空間;另一方面,產業園輻射周邊村鎮,連片發展,構建15分鐘生活圈有利于促進“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因此,在產業園區構建15分鐘生活圈,并融入智慧治理體系,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有利于實現產業園區服務高效、治理智慧化。
2產業園區15分鐘生活圈規劃要點
2.1 發展需求分析及空間單元劃定
首先要摸清底賬。從總體層面收集產業園區現狀人口發展、居民需求、用地空間布局等資料,分析社區層面的生活圈需求及問題,根據15分鐘生活圈建設標準,理清可補充公共設施的潛在空間,包括已建區和未開發區;其次結合居民步行空間距離、人口規模、居住地空間布局、配套設施服務范圍等要素,銜接控制性詳細規劃劃定空間單元。
2.2 公共服務要素布置
產業園區生活圈的構建要考慮“平戰結合”,預留“應急”空間;設置適當比例的藍綠開放空間,增加生態廊道,既可以滿足居民休閑運動需求,非常時期又可以起到隔離緩沖作用。
不同群體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行為特征,因而形成不同層次的生活圈,對應著不同的公共服務資源需求[6]。在結合人口規模的基礎上,應加強對空間單元內不同人群行為特征進行分析,并基于人群不同的公共服務需求,確定公共服務設施要素側重點,合理布置與人群需求匹配的公共服務要素。
2.3 實施路徑探究
根據產業園區不同的發展階段,構建15分鐘生活圈可分為已建區和未開發區。已建區以“城市雙修”手段為主,將重點聚焦在公共服務設施、開放空間、慢行系統等方面;而未開發區則以全程統籌推進的行動方案指導開發,根據上位規劃要求,“剛彈結合”納入控規要求或土地出讓條件,推進實施。結合上述內容,如下圖所示。
3構建產業園區生活圈的智慧治理體系
3.1 搭建公共信息平臺
以園區管委會管理人員、園區企業、人才創業者、企業員工、配套服務商、居民為服務對象,搭建信息共享O2O平臺,整合產業園區各方優勢資源,為園區管理、園區生活服務、企業辦理業務提供一站式的綜合門戶平臺,實現線上與線下服務一線貫通。
3.2 園區管理服務
環境智慧監測:針對園區企業生產的噪聲、廢氣排污等環保指標建立一體化的環境監測體系,并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整合共享,通過大數據仿真建模分析,輔助環保部門進行管理及決策。
智慧辦公:結合園區各主體的需求,構建各主體相關數據庫,建立對外服務與對內管理閉環的互聯系統辦公平臺。
3.3 企業服務
智慧招商:基于企業需求數據,建立智慧招商平臺,為企業提供與招商相關的業務資源及優惠政策解析。
智慧創新創業:建設智慧創新創業平臺,包括企業招工招商宣傳、產品與技術交易、人才創業沙龍等平臺,推進園區產業的資源整合與信息共享,促進產業智慧化發展,延伸智慧產業鏈條,促進園區快速發展。
3.4 生活服務
智慧生活信息:建設網上社區,向園區居民、企業員工等提供園區餐飲、班車、循環公交線路、社區活動等信息推送服務;提供在線心理咨詢指導、健身、文化活動等福利服務;建設智慧醫療平臺,提供在線尋求遠程醫學咨詢、查詢附近醫院門診掛號、候診實況、自動生成最優就醫路線方案等服務。
4結束語
在新時期,城市空間由求量向求質轉變,城市治理也由生產驅動向品質提升轉型,聚焦人居環境與社區治理逐漸成為城市規劃的熱點。因此,15分鐘生活圈規劃與智慧治理將成為城市規劃與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將是城市規劃轉型及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落腳點。本文對產業園區15分鐘生活圈規劃及智慧治理進行探索,提出了15分鐘生活圈空間單元劃定、公共要素布置及實施路徑等規劃要點,并結合產業園區的發展特點建設智慧平臺,提出了產業園區的智慧治理服務體系,發揮其在園區管理、企業服務、生活服務等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曉燕,曹小曙. 轉型期城市更新中土地再開發的模式與機制研究[J].城市觀察,2011(2):15-22.
[2] 康艷紅,張京祥.人本主義城市規劃反思[J].城市規劃學刊,2006(1):56-59.
[3] 柴彥威,張雪,孫道勝.基于時空間行為的城市生活圈規劃研究 — 以北京市為例 [J].城市規劃學刊,2015(3):61-69.
[4]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上海市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ED/OL].https://wenku.baidu.com/view/40e99a95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4f.html,2019-3-5.
[5]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8.
[6] 柴彥威,李春江.城市生活圈規劃:從研究到實踐[J].城市規劃,2019,43(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