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雅蘭



摘 要 伴隨我國經濟技術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房屋作為人們的主要生活場所,其質量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而不斷提高。地基作為房屋建筑的重要施工部分,影響著整體建筑的使用性能和質量,強化地基基礎施工的技術應用,使未來房屋建筑工程質量得以保障。本文通過建筑地基換填處理案例簡述地基處理施工技術,地基基礎施工特點及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要點及其應用。
關鍵詞 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特點
引言
地基是房屋建筑的主要部分,地基基礎施工的穩定性對后期整體建筑質量的影響較大。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建筑地基基礎施工應因地制宜,嚴格按照設計要求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才能保證房屋建筑質量。
1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
在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地基基礎的穩定性對建筑項目近期或長遠都產生重要的影響。因地質區域的差異,每一建筑單體的地質構造、水文情況都存在差異性,當土體的承載能力無法達到施工要求時,需采取必要的處理措施加固地基基礎,做好地下水的防、排、截、堵工作,并對原有的施工技術和工藝進行優化、改進,全面提升地基的承載力、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現以筆者參與的酒店項目地基處理案例作為實踐分析例子。
1.1 酒店池塘淤泥或軟基場地換填概況
案例為廣東省江門市某酒店項目,建筑框架結構,本酒店工程為地下室一層,地上1棟3層裙樓及15層五星級酒店塔樓。酒店建筑物施工區域內有原有池塘,且受積水長期浸泡影響, 導致池塘周邊一定范圍內形成軟塑淤泥狀態。該區域土質為軟土淤泥,開挖過程中需考慮放坡及土方塌陷,因此軟土淤泥開挖面積應為原有面積外擴5m。
1.2 地基換填施工方案
地勘鉆孔柱狀圖顯示,ZK3淤泥底標高16.94m (4.6M厚淤泥)、ZK7 淤泥底標高17.35m(3.6M厚淤泥)、ZK14淤泥底標高16.93m (3.2M厚淤泥)、ZK15淤泥底標高17.5m (3.71M厚淤泥)、ZK18淤泥底標高16.08m (4.5M厚淤泥)、ZK19淤泥底標高17.24m (3.71M厚淤泥);由于地處低洼長期受水浸泡,現狀處于稀泥流塑~軟塑狀態。查地勘資料參數值詳見下表:
靜壓樁機參數值:自重650噸,縱向長腿受壓面長15.m×寬2.0m×2,橫向短腿受壓面長6.0m×寬2.0m×2,長腿方向每平方受壓值為:650÷(15×2×2)=10.833噸/m÷80%受壓利用率=13.54噸/m2 (135.4KPa/m2);短腿方向每平方受壓值為:650÷(6×2×2)=27.08噸/m2÷80%受壓利用率=29.17噸/m2 (291.7KPa/m2),本計算暫按長腿方向取值。
根據上述地勘報告參數值、樁機自重參數值和施工現場情況,現有土質情況無法滿足靜壓樁機施工承載力要求。為了工程施工順利進行,確保管樁不受擠偏或擠斷,方案采用措施如下:①須將現場淤泥或軟基挖除并外運棄置;②綜合前用砂質黏土換填失敗經驗(換填壓實后受滲水浸泡再次形成軟土),必須采用換填級配碎石、砂分層壓實,配合比為:碎石70%、砂30% (中砂),石子粒徑5~40mm,并分層厚度≤500mm壓實,密實度滿足至92%,承載力特征值預計可達到 120~160KPa/m2方可滿足靜壓樁機承載力要求。③排水措施:在東西兩側挖排水溝引至場外排水渠道,溝深根據場外排水渠道標高確保排水暢通,換填場內設集水坑,每天派專人用ct 80 污水泵抽水至場外排水溝,確保場內換填的土壤不受水浸泡。
2建筑地基基礎施工特點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是整個房屋建筑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承受著整個建筑物所有的動靜荷載、臨時荷載及永久荷載。地基的承載能力及穩定性不僅影響建筑物的使用性能,縮短其使用壽命,嚴重時會直接影響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1)地基的復雜性與多發性。房屋地基在施工過程中除因我國自身地理、地質條件多變復雜的情況所導致產生的影響外,地質災害對房屋的整體建筑也有一定的損壞。因地質復雜多變,使建筑企業無法全面掌握在建筑結構中發生的相關問題,導致施工難度加大,在工程施工時間和質量方面都會產生影響。房屋建筑中容易造成資源與經濟較大程度的損失,通常是因為未合理的對地基基礎施工方案進行設計,從而導致在房屋建筑完工后發生不同程度的開裂,甚至建筑坍塌等問題的出現,這些問題在房屋建筑中都是在施工中比較常見的技術問題。
(2)地基的隱蔽性與困難性特點。地質資料及水文資料由建設方提供給施工方,施工方在收到資料后應到現場查看、核實。地質情況大部分無法從表面上獲取并判斷,需借助勘察儀器獲取相對精準數據,但也無法對項目范圍內地質情況做全覆蓋剖析。施工單位依據地質勘察報告組織施工,常常會遇到開挖面與地質報告不一致情況,或地下水情況復雜,造成地基不穩定,而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隱秘性就更明顯,這使得施工過程中存在一定困難性。隨著勘察技術的發展,這些難題也會逐步被解決。
3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要點及其應用
3.1 地基基礎勘察技術
為了使現代房屋建筑工程質量得以保證,需對地基勘察技術進行改進與完善。施工前應對建筑區域地質進行勘察,全面掌握地質分布情況,并根據房屋建筑規模與結構,對房屋建筑項目做出正確判斷,明確地基施工工程允許變形的范圍。根據單棟高層建筑地基平均性需求勘探點應設置在四個以上,密集建筑可以適當減少。以地面為基準進行勘察,前提是保證地基地面寬度>5米,將地層結構與地基均勻性質再對勘探點的數據進行確定的同時,實施原位測試方法[1]。
3.2 支護設計與土方開挖施工技術
建筑地基基礎施工中支護設計與土方開挖技術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保持建筑場地坡度不被積水浸泡,對挖成的基坑加以保護,同時再測量控制基坑的排水渠道和集水井的保護;②針對挖方區域進行繪圖,明確基坑開挖路線、坡度、排水以及水井位置等;③針對地質較硬的施工區域,可采用反鏟挖掘機對難以挖掘的位置進行挖掘,并控制挖掘的深淺程度,避免地基土因挖掘挖超被擾動[2]。
3.3 地下水控制技術
現代房屋建筑中,地下水是引發地下沉陷的重要原因之一。圖1是對某建筑樓管井降水制定的解決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為促使井的形成,借助井底軟石與砂層的滲透性能;②減少管井數量;③滿足地下水的控制需求,減壓降水;④將管井深度設置比基坑深6米,削弱進水量[3]。
3.4 基坑監測技術
為了保證基坑施工安全,避免事故發生,應將基坑的監測技術應用至建筑施工中。圖2詳情顯示基坑支護結構位移監測流程,針對基坑施工技術,應首先記錄基坑的監測數據,在保證工程的穩定和安全的同時,配合地質開挖調整支護參數。其次,實時關注基坑的漏水及滲水情況,并根據基坑支護變化提高監測質量[4]。最后,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對基坑監測技術的相關人員加以督查,并定期對基坑地下水、基坑滲漏及地表開裂方面的觀察,全面控制基坑頂部側面位移和開挖深度比值的情況,對基坑施工提出更加科學的加固方法。
4結束語
文章通過對現代房屋地基工程施工技術的研究,充分表明了地基基礎施工技術在整體建筑項目中的重要性。為了有效保證房屋建筑質量,需強化施工技術,以科學、全面的施工原則展開作業[5]。根據施工環境對現代房屋地基進行作業時,應避免因地域差異、地質多變對施工過程造成影響,再提升地基工程施工質量的同時,還需滿足現代房屋建筑結構的承載力,為建筑企業面對復雜多變、設計多樣化的建筑工程奠定扎實基礎[6]。
參考文獻
[1] 羅歡.房屋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技術處理措施[J].居舍,2020(13):48.
[2] 王瑞軍.現代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J].工程技術研究,2020,5(7):60-61.
[3] 張登國.探討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J].居舍,2020(3):70.
[4] 丁佩,周軍.探討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J].中外企業家,2019(36):119.
[5] 何小飛.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及有效質控策略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9(33):188.
[6]周震宇.現代房屋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技術的難點分析[J].城市建筑,2019,16(2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