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編輯是圖書出版的一個基礎工作,也是圖書出版的一個重要環節。編輯工作簡單分為審和校。審就是審核文章思想、審核內容、審文章立意。盡量使文章思想深刻、博大、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讓文章結構完整、邏輯嚴密、內容新穎、表達準確。校就是校對修正排版工作中的疏漏和差錯確保文章無錯別字、制作設計精良,材質、印刷、裝訂上都能夠比較優質,最終的目的就是讓圖書經久不衰。這都是對編輯工作者的高層次要求,編輯工作者在“傳播產品信息、樹立企業形象、取悅消費者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
關鍵詞:編輯;圖書;出版;價值與作用? ? ? ? ? ? ? ? ? ? ? ? ? ? ?中圖分類號:G232?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0)05-045-03? ? ? ? ? ? ? ? ? ? ? ? ? ?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5.008
本文著錄格式:萬曉文.淺析當代編輯在出版活動中的作用和價值[J].中國傳媒科技,2020(5):45-47.
1.編輯是當代出版物的基礎建設者
“書屬于作者,編輯不創造任何東西。”這是對傳統出版編輯的真實寫照,傳統的編輯只是對出版內容進行組稿排版,對出版具體內容并沒有實質性的研究,但在出版行業的發展中,現在編輯除了輔助作者做好基礎組稿工作外,不僅要進行組稿排版、對出版內容進行校驗、對字詞的準確性進行辨析校對,還需對內容傳達的思想精髓進行提煉,對字詞句進行逐字斟酌,為整個出版過程做好基礎建設工作。因此,當代編輯在圖書出版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編輯的審校工作直接影響了圖書市場占有率,也間接地反映了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因此,要想讓圖書出版有更高的層次,就必須要有一支強大的編輯團隊,有一套健全的審校工作流程。
編輯在圖書出版中最先接觸到素材和作者,能夠最有效地了解作者出版的本意和目的,也為整個出版思路提供了有力的引導和幫助。編輯根據作者提供的素材和與作者的溝通要快速策劃出整個出版框架結構,然后才能根據每個結構進行審校內容。因此,作者提供素材出版的速度與質量是編輯直接能決定的。要想做好出版的基礎建設者,編輯就要具備組稿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和策劃能力,只有在這些基礎上下功夫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做好出版基礎建設工作。
2.編輯者是做好圖書出版的根本后勤保障
編輯五大責任:一是政治責任,政治責任即思想,對于日常編輯中觀點的把握;二是業務責任,業務責任即在技術層面上的把握;三是對讀者的責任;四是經濟責任,也就是在利潤層面上的把握。五是對優秀文化的傳承責任。所以,編輯工作者在整個出版活動中要時刻銘記,時刻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整個審校工作的高效性,這也是出版佳作的基本保障。
圖書的好壞往往不是行業內的人來評判,簡單粗獷的來講就是看出版物的市場銷量。從專業角度來講,要看出版內容是否能反映一個具體時代現象;能否傳遞某種思想以便影響更多的讀者;或者是否能夠更好地解決讀者實際中的一些問題。如果要達到這樣,那么就要有一套完整、科學細致的出版審校工作流程。
再好的制度、流程都是一些文字而已,如何將這些制度、流程落實應用到實際生產中,讓它們產生價值和作用,那么編輯就是關鍵。要想出版一本佳作,首先需要編輯能選擇一些良好的素材。編輯選擇良好的素材不僅要求編輯自己要有創新能力,而且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因為出版的主體責任人是作者,出版單位只是出版產物的組織者、設計者和培育者。
編輯是整個出版活動的主體,在整個出版社工作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責任編輯工作的職責和任務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出版社的圖書質量以及正常運行。責任編輯的責任表現是無限性,在報刊、書稿的初審工作中,責任編輯負主要責任,初審工作有別于復審和終審工作,初審工作是對書稿進行最初的審核工作,為了保障初審和終審工作能夠順利完成,初審工作必須要做好全面而基礎的審查,為出版物的順利出版發行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對擔任初審工作的責任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責任編輯的主要責任是負責出版工作中的流程和方法,編輯工作在出版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只有更好地發揮責任編輯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做好編輯工作。
3.編輯是當代出版市場轉型的主要力量
“隨著產業的發展和變革,已經有不少文章探討數字化和全球形勢下人才需求的方向,進而探討我國出版教育的發展之路。”[2]數字出版是傳統出版借助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發展而衍生的一個新事物,它在當下市場經濟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傳統出版社謀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出路。可以說,這條出路是誰的速度快,誰就可能占據大半個市場。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民對物質文明的追求,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移動終端媒體的出現和人們的生活壓力,人們閱讀時間碎片化。為了滿足這一需求,數字出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這一切是否就說傳統的編輯存在意義不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是當代的出版編輯者在以全球化、數字化、資本化為背景的出版轉型中發生變化。新華文軒傳媒出版公司副總經理安慶國曾說:“編輯作為作者與讀者的橋梁價值并未發生變化,變化的是這種價值要同時滿足紙質出版和數字出版的雙重要求。”
當今,出版產業正處于一個快速融合的階段,編輯作為資源的收集者、處理者和傳播者,應對資源更完善地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不浪費,降成本。同時,編輯敢于走出去,調研了解讀者閱讀習慣,盡最大努力出版符合當代出版要求,又要正確傳遞出版思想內容。在多重利益的驅使下,傳統出版業轉型是必然的選擇。轉型成功與否都離不開編輯工作者,如果沒有優秀的編輯團隊,出版轉型將可能事倍功半。因此,在當代出版轉型過程中要倍加重視編輯團隊的建設,因為編輯團隊是當代出版轉型的主要力量,更是轉型的關鍵點。
4.編輯是文化遺產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出版行業,我們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時時刻刻要認清自己的社會價值所在,不能單一地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出版行業的社會價值和歷史使命是為了傳遞更多正能量,弘揚更多民族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民族文化走出中國,讓民族文化融合于世界文化。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3]這讓文物工作者越發認識到,豐富的文物、生動的展陳能夠讓公眾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更多營養。那么,如何做好文化遺產傳承?誰來做?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值得我們深思。
做好文化傳承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博物館、文化交流會、網絡數字資源庫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傳承方式。但是,不管以什么方式都離不開編輯,特別在當今數字化網絡時代,編輯能力直接影響著文化傳承的速度與質量。如果說編輯是為了圖書誕生存在,還不如說編輯是為了文化傳承而存在,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記錄者與守護者。由此可見,編輯存在的價值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時代文明傳承不可或缺的責任人。那么,要做好這個歷史責任人,就需要當代的編輯工作者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銘記自己的歷史責任感,在平常的工作中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只有這樣才能做好文化建設,才能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出版傳承弘揚,同時,使出版編輯工作者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編輯的歷史使命就是承擔起文化保護傳承的歷史重任,要積極推動本職工作,使出版編輯日新月異。
5.編輯是出版素材創作的關鍵人物
編輯作為素材收集的第一人,在眾多的信息中要進行篩選。初稿對于作者來說是成品,甚至作者自認為是優秀的作品。但是,對編輯來說,這些只能作為出版素材,因為出版一本刊物并不是將文字、圖片資料進行合理的排版就可以,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流程后才能出版,這不僅需要編輯有扎實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需要編輯有二次創作能力。
5.1如何提升編輯的二次創作能力
拓展知識領域,提升素材加工和強化能力。作者來自五湖四海,素材千變萬化,出版思想和目的也各不相同,如何把握好作者提供的素材,既不能否決作者提供的素材,也不能大幅改動原有的素材,又能使素材的內容得到升華、形式得到完善。這不僅需要編輯有編輯專業性,更需要編輯有廣闊的知識面,要有大局意識、政治意識、責任意識,能讀懂素材并能獲取素材中的精髓,同時,需要編輯者有素材加工能力和素材提升強化能力。編輯專業性主要體現在編輯對素材的組合和搭配,素材搭配不是簡單整理排版即可,需要對素材深究組合創造性搭配,這種組合和搭配不僅是圖書內容的一種重要形式,更是為編輯者對素材再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編輯者通過巧妙的素材組合可以巧妙獨特地表達作者的出版意圖。創作組稿一定要看對象,掌握好分寸,不能簡單地套用一些特定做法,一定要結合素材實質性謹慎思考,要遵從作者出版原有思想精髓和出版價值。素材加工并不是對出版素材進行大幅刪減、大面積替換,要從內容、用詞準確、主題深化等多方面入手。提升編輯強化能力的目的是把素材中潛在的東西點破,在增強吸引力、感染力的同時基本上保留作者的原稿風格,使出版的效果更上一層樓。編輯的再創作能力直接影響出版素材,出版高度,也就是說,編輯應具有“點鐵成金”的本領。
閱讀經典提升創作杰作的能力。任何出版物都有相對的時代性和相對的環境,有些素材本身相當不錯,但由于時過境遷,刊物就可能被冷落了,但這并不是說圖書傳遞思想精髓過時,而是表達形式不符合當下人的喜好,這就需要編輯者大膽發揮想象力,對圖書進行創新創作,讓經典重新問世。有些不起眼的素材需經精心“調配”,讓其煥發出一般人意想不到的別樣光彩,編輯者就要對素材進行培育加工,要有深層次的出版策略,還要考慮素材本身的價值所在,巧妙運用編排手段,從而達到鮮活的效果。這些能力不僅需要編輯專業培訓學習,而且應該多讀經典作品,從中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
5.2編輯是打造精品杰作的總工程師
打造精品佳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從選題的策劃到文稿的加工、產品的推廣到后期的維護,需要很長的周期。同時,只有經過了時間的檢驗和讀者評判的產品才能稱得上是精品。統籌全局,高屋建瓴。應該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統籌協調、上下兼顧,要明確方向、形成拳頭,要重點突出。
圖書是產品,必須進入市場流通。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作為中國的圖書編輯,既要接軌國際,又不能偏離國家的意識形態,更要符合作者出版的本意。因此,要當好總工程師就必須具備以下四種意識和三種能力。
四種意識。一是讀者意識。讀者意識也可以稱為社會意識,就是行業發展效益。圖書出版應該把讀者意識放到出版的第一位,因為出版產物是為讀者服務的。這不僅要求編輯者做得好,還要做得對,既有讀者意識也要有道德層面和法律層面的意識。二是環境意識。不同時代的出版產物都受時代環境影響。出色的編輯一般都會結合出版素材環境、作者自身環境、讀者時代環境思考、規劃、做決策。當然,環境顯然是很難掌控的,但并非無規律可循。好的作品在一定的時代環境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出版產物的活躍生命周期。好的題材也可能有好的環境,但這往往取決于素材的發現能力和態度以及編輯的敏銳度和意識力,這一點更具考驗性。三是創新意識。現代優秀的出版產物,不僅僅是出版載體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在出版載體創新的同時更要有思維觀念創新。如今的編輯者不再是傳統排版編輯,更重要的是負責策劃、組稿、審校、出版成品等相關工作,這一系列環節都在編輯整個出版思路中有所規劃。四是杰作意識。杰作意識是圖書出版高層次的追求,簡單的說就是讓出版產物有更長的生命周期。這需要編輯者根據自身特點發揮優勢,正視可開掘的潛力,不要盲從,要找準方向,再經過長期培育出版素材才可能達到效果。
三種能力。一是素材培育能力。素材的培育是一項基本工作,很容易被人忽略或者輕視,實際上,培育素材可能對出版環節起到了直接或者間接控制性的作用。編輯沒有強大的素材培育能力,策劃案等于是廢紙一張。素材培育最能全方位體現編輯的基本功,表現在對題材把握得準確與否,與作者是否有良好的溝通等。二是編輯加工能力。編輯加工是編輯者的基本功。在策編過程中,編輯是作者的第一位讀者,作為經驗豐富的讀者要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洞察能力。發現有價值、有市場的出版素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在眾多的作者中能辬識作者是否有潛力更是一件難事,這不僅需要編輯者有判斷力,更需要有耐心。
優秀的編輯者不是以編輯量來衡量的,而是編輯者本身在這個崗位的鉆研能力、作者認可度、出版產物、讀者的喜好程度綜合來衡量。所以,編輯的四種意識及三種能力是編輯者的基本功,也是一把利劍,掌握好它,在出版行業中出奇制勝、雙效共生,這也是編輯當好杰作佳作總設計師的先行條件。
結語
在當代出版過程中,編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為了出版利益所在,還是為了出版社會責任與價值所在,必須高度重視出版編輯團隊,認清編輯在出版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要舍得花精力和物力在編輯團隊上,培養和培育出更多新生代的編輯團隊。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好出版業的建設者,當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參考文獻
[1]肖東發.中國編輯出版學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編輯之友,2003(1):38-40.
[2]郭玲,田建平.近年來我國編輯出版學研究綜述[J].社會科學家, 2008(9):142-145.
[3]新華社北京4月12日電.習近平: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E].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6-04-12.http://www.gov.cn/xinwen/2016-04/12/content_5063443.htm.
作者簡介:萬曉文(1982-),女,河北秦皇島,編輯中級,研究方向:民族文化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