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 唐名威
摘? 要:近些年來,我國很多優質稿源流向SCI期刊。在破除論文“SCI至上”的新形勢下,本文分析了國家政策在引導中文科技期刊發展上的利好性,并以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大數據》期刊為例,從單刊精品化發展、提升高水平作者凝聚力、重視期刊評價分級3個角度分享了新形勢下中文科技期刊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優化策略;單刊精品化;高水平作者;期刊評價? ? ? ? ? ? ? ? ? 中圖分類號:G237.2?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0)05-101-03? ? ? ? ? ? ? ? ? ? ? ? ? ? ?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0.05.028
本文著錄格式:馮華,唐名威.破除論文“SCI至上”新形勢下中文科技期刊優化策略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0(5):101-103.
導語
科技期刊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科研成果的展示窗口和學術思想的交流園地,也是重要的科研條件之一,更是引導科研方向的航標。[1]在我國科技發展和文化傳承的歷史上,中文科技期刊做出了不菲的傳播貢獻,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科技人員的成果和驕傲,是中國重大科研成果的主陣地,如“曙光”系列計算機的自主研制成功、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等重大成果均是發布在中文科技期刊上的。
但是,近些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中文科技期刊稿件質量出現了大幅下降,且稿源后繼動力不足,優質稿源流失嚴重。近年來,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職稱評定、學生畢業、項目申報及評獎評優方面的評價指標較為單一,過分注重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論文在成果評定中的比重,這導致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和學生將優質論文投往SCI期刊。[2]我國學術界出現了一個怪象:國家花費巨額人力、物力、財力得到的科技產出,卻被人們花費高昂的版面費發表在了國外期刊上,而如果我國科研人員想要引用和學習這些文章,還要花費更高昂的費用進行購買,可謂人財兩失。此外,中文科技期刊發展相對滯后。中文科技期刊的自身發展已經落后于中國科技的發展。在建國初期至20世紀末,中文科技期刊是我國科技成果在世界發聲的主要途徑,中文科技期刊自身的發展和我國科技水平的發展比較契合。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相較于我國科技水平的飛速提升和專家學者與國際接軌程度的大幅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比較疲軟,越來越不能滿足科研學者的需要。
近些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扭轉上述不利局面。《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的相繼提出,為中文科技期刊祛除“痼疾”、實現跨越式發展指明了方向。
1.國家引導措施
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發布《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3]提出了我國科技發展的重點任務,并指出: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與文化基礎。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發布了《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4]提出要深刻認識“SCI至上”帶來的不良影響,堅決摒棄“以刊評文”,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國家正在充分發揮指揮棒的作用,全面引導國內作者回歸。但是,我們也要正確理解破除“SCI至上”的含義。破除“SCI至上”并不是全面否認SCI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價值,而是強調要建立科學、全面、合理的綜合評價導向;不是否認高質量文章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而是強調摒棄“以刊評文”,重點評價論文的創新水平和科學價值。我們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質量高于數量。文章質量是反映我國科研水平的首要指標,也是期刊出版工作的倫理底線。中國科協開展的“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專門強調了不要“以刊評文”,要重視文章本身在國際學術界的影響力、在科技前沿的突破和建樹、對原始創新的引領作用以及對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重大貢獻,體現了對高質量文章和高質量作者的重視。此外,中國科協近年來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是對以上政策的積極響應和具體詮釋。比如,開展分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試點工作、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有關項目申報等,全面建立國內期刊話語權,吸引高質量文章回歸國內首發。對于中文科技期刊而言,這是一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有利時機。不以刊評文,各刊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提升文章質量和期刊影響力是期刊實現領跑的根本途徑。
在以上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中文科技期刊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優化:
第一,單刊精品化發展是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市場運營能力的有效途徑。精品期刊是對領域特色內容的有效凸顯,在領域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可小覷。
第二,凝聚高水平作者是提升期刊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優秀作者是科技期刊的重要資源,當前,我國科研評價體系正逐漸調整,中文科技期刊應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為作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第三,全面客觀的期刊評價標準是推動中外科技期刊同質等效的重要途徑。科學合理的期刊評價方法可發揮學術評價指揮棒的作用。重視期刊評價有助于中文科技期刊提升權威性,從而吸引高水平論文首發。
2.新形勢下中文科技期刊的優化策略
本文以北京信通傳媒有限公司《大數據》期刊為例,分享新形勢下中文科技期刊的優化策略。
2.1推進中文科技期刊精品化發展
高質量是一流期刊持續生存和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中文科技期刊發展的根本目標。當前,我國成果首發權主要集中在國外SCI等一流科技期刊,我國在建設科技強國的過程中急需培育一批一流的中文科技期刊。
《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了實現一流期刊建設目標的措施和途徑,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為統領,提升科技期刊專業管理能力、科技期刊出版市場運營能力、科技期刊國際競爭能力,推進數字化、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國科技期刊體系。
對于單刊精品化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第一,敏銳把握科技前和發展趨勢,加強選題策劃能力的建設,吸引高水平論文首發。
第二,有意識地培養作者隊伍,提高稿源質量。[5-6]比如,中文科技期刊編輯可以積極跟蹤國家重點科技創新基金項目,這些項目都是國家重視的方向,一般是較為前沿的技術和研究,編輯部可積極追蹤項目進度,并定期向基金項目專家約寫稿件。
第三,刊書會聯動,打造全方位的學術服務平臺,為作者和編委等專家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臺,提升期刊影響力和顯示度。
第四,多渠道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吸納高水平人才。
以《大數據》期刊為例,《大數據》自創辦以來,一直秉持“專家辦刊”的宗旨,密切關注信息技術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和前沿熱點問題,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通過編委推薦等多種方式,主動聯系、集聚了眾多領域專家,并成功向這些專家約了多篇高質量稿件。在刊書會聯動方面,《大數據》積極動員編委專家,策劃了“學術中國·大數據”叢書,并充分發揮專家資源,面向政府、學術界、產業界,積極策劃了多個高水平會議,如“數據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數據科學家大會”“中國國際大數據大會”等,在為專家提供更廣闊交流平臺、提升其學術影響力的同時,有效提高了期刊顯示度。除此之外,《大數據》安排編輯定期參加專業培訓,并進行高端人才引進,吸納業務能力強的高學歷人才,不斷提高編輯團隊的專業服務能力,從而為讀者、作者、編委等專家提供更好的服務。
2.2提升高水平作者凝聚力
2.2.1服務作者
滿足科研人員需求、促進科學技術發展,是創辦科技期刊的初心。得到優質作者的認可,對于一本中文科技期刊來說,是努力的目標。優質作者可以通過其廣泛的影響力為期刊贏得更多優質資源。在參考文獻[1]中,為了了解我國科研工作者對中文科技期刊發展的態度和支持度,作者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對科研人員開展了廣泛、全面的調查。最終分析調查結果得出結論,我國科研工作者非常樂于能夠進一步參與并推動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積極性較高,而且對中文科技期刊的獨有優勢有清晰的認識,對中文科技期刊的辦刊方向和主要刊載內容也有明確的認知。這對于中文科技期刊吸引高水平作者來說至關重要。除了前邊已經提到的培養作者隊伍和為作者提供廣闊的交流平臺外,還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為作者服務。
確保作者成果刊登的時效性:中文科技期刊應服務好作者,凝聚優質稿源。科研人員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一般有時效性,作者想將成果盡最快速度見刊,因此,要在筑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的基礎上加快審稿流程,注重文章的創新性和前沿性,確保作者思想的時效性和影響性。
雙語出版:在國內,中文科技期刊具有語言優勢,但是在國外,英文期刊有絕對的優勢。為了彌補中文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短板,讓更多人看到作者的成果,中文期刊可以考慮雙語出版。不能否認,雙語出版面臨著很多困難,但是這種出版模式兼顧了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同時對作者成果的廣泛傳播更有利,故而仍有不少期刊采用了這種模式。
2.2.2加強作者成果傳播力度
加強作者成果傳播力度,提高作者成果顯示度,也是服務作者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已經刊登的優質文章,提高其顯示度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途徑,人們已經不再局限于從紙質期刊獲取最新科技動態,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微博、專業App等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徑。在新媒體時代,專注內容和宣傳平臺的聯動,做好宣傳平臺的建設,依靠科技力量實現科技成果的廣泛傳播,是提高作者成果顯示度的有效途徑。
以《大數據》期刊為例,《大數據》期刊創刊于2015年,堅持“專家辦刊”“為讀者辦刊”的初衷,深入報道大數據領域新研究應用成果與發展動態,關鍵技術、熱點的前沿性研究與應用等。同時,編輯部開通了今日頭條賬戶,推送優秀文章。截至2020年3月17日,今日頭條關注人數已達到13萬人,這對作者而言,也是非常好的成果傳播途徑,文章經推送后,第一時間將送達十幾萬人手中。
2.2.3重視期刊評價分級
中文科技期刊要積極參加科技期刊評價,提升期刊權威性。科學合理的評價是科技期刊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我國中文科技期刊評價體系主要有北京大學圖書館定期發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中國科學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重慶維普在線發布的《中文科技期刊評價報告》等。此外,對中文科技期刊的評價還包括《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提出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等。
為提高中文科技期刊評價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全國學會同行評議功能(如中國計算機學會每兩到三年更新的推薦中文科技期刊目錄,得益于中國計算機學會的廣泛影響,該目錄中的A類期刊得到了廣大科研人員的認可),分領域發布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形成全面客觀反映期刊水平的評價標準;強化政策引導,吸引高水平論文在中國科技期刊首發。因此,積極參與期刊評級工作,提高期刊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是中文科技期刊優化的一個主要途徑。中文科技期刊可通過評價指標,分析在文章約稿時要注重哪些因素,進而提高期刊權威性。目前,《大數據》期刊已經成功入選“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刊”“中國計算機學會推薦中文科技期刊”等目錄。
結語
“科學無國界,技術有專利。科學家有祖國,國際間有競爭。”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認為,科學家需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面臨的關鍵科技難題,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在形勢利好的背景下,中文科技期刊應有意識地進行質量提升。本文以北京信通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大數據》期刊,分析了在破除“SCI至上”形勢下中文科技期刊的優化策略,以期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實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科技基礎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天星,武文,任勝利,等.中文科技期刊的現狀與困境:問卷調查分析的啟示[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9,34(6):667-676.
[2]劉俏亮,田宏志,劉東亮,等.中文科技期刊稿源流失的原因及對策[J].學報編輯論叢,2019:31-35.
[3]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R] .北京,2019.
[4]教育部、科技部. 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R].北京,2020.
[5]唐名威,劉華魯.信息通信領域科技期刊集群建設實踐與思考[J].科技與出版,2020(2):20-25.
[6]劉華魯.搶抓機遇,正確把握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中的“六大關系”[J].科技與出版,2019(4):41-46.
作者簡介:馮華(1989-),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編輯;唐名威(1986-),女,黑龍江佳木斯人,博士,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