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話語和中國文學的世界性是中國比較文學,特別是比較詩學目前密切關注的問題。在中國古典文學《白蛇傳》的當代書寫中,大陸作家田漢的京劇《白蛇傳》、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海外華人作家嚴歌苓的小說《白蛇》,分別潛藏著蘇聯文論、消費主義和女性主義、東方主義的話語。三個文本都顯示出西方文化話語的影響,使之文本的藝術性和思想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褪色。
關鍵詞:《白蛇傳》;文化話語;比較詩學;世界文學
作者簡介:李筱菁(1999.8-),女,漢族,湖南長沙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02
一、白蛇傳說的作品脈絡及媒介
在千年的流變過程中,《白蛇傳》傳說經過無數文學家與藝術家的打磨與改寫,涌現出媒介多樣、主題各異的作品。筆者以重點呈現各類文體及媒介形式為標志,簡單按時間先后、媒介類型將其中經典的文本列出如下。
有以書面文本為媒介的唐代傳奇《白蛇記》、宋代話本《西湖三塔記》、明代小說《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馮夢龍)、近代小說《新白蛇傳》(包天笑)、現代長詩《雷峰塔》(大荒-中國臺灣)、現代小說《青蛇》(李碧華-中國香港)及《白蛇》(嚴歌苓-美籍華人)。有以舞臺為媒介形式傳播的清代戲劇《看山閣樂府雷峰塔傳奇》(黃圖珌)、近代京劇《白蛇傳》(田漢)、近代舞劇《白蛇傳》(林懷民-中國臺灣)。在大眾媒介發達以來,還有以影視呈現的文本,如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夏祖輝、何麒)、電影《青蛇》(徐克-中國香港)、動畫電影《白蛇·緣起》(黃家康、趙霽)。
可以看出《白蛇傳》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創作者手中以不同的主題偏向及媒介形式活躍于各個時代。這些文本既蘊含著每個時代的新嘗試與思考,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進入現代以后,《白蛇傳》傳說的演變過程更是可以看作我國文化走向現代化的縮影,積淀著深厚、復雜的文化心理與話語意識。
學習西方曾經是我國現代化轉型的唯一條重要路徑。然而在百年后的今天,我們必須調轉目光,對無意識的“西學東漸”進行一次自我審視與批評,因為在主動吸收之外,更多夾雜的是“文化話語”的影響色彩。文化是更加隱蔽且持久的影響,在文藝創作領域吸納的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就需要更審慎地考察。
二、《白蛇傳》當代闡釋中的西方話語與文化裂痕
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想要反對他者的文化話語首先需要考察我們自己文本的可靠性,并由所發現的裂痕進行反思。本文選取了五十年代以來改寫的《白蛇傳》傳說中較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文本進行考察,通過對三個當代闡釋文本的分析,筆者認為其在命題和敘事上都潛藏著西方文化的話語的影響,在對本文明歷史經驗的“自我”言說與反思以及對現代問題的思考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缺失。
(一)京劇《白蛇傳》中的蘇聯話語
田漢的京劇《白蛇傳》是五十年代對白蛇故事進行創新闡釋的一個經典文本,對此后的相關文本產生的影響較大,它們在情節構造和人物表現上都與之相似。田漢《白蛇傳》的一大特點就是反封建主題下的二元對立——故事是階級的矛盾的呈現,從而消解了人物內部的矛盾與掙扎,情節的推動也僅僅是由外部設定的封建主義刻板“惡性”規定。因此,劇本的內在自足性稍顯缺乏。在二元對立的書寫模式下,在人物形象刻畫的層面,法海被丑化成一個完全的反面角色,許仙的形象則被拔高美化,青蛇的形象更是被渲染如女斗士;在情節結構方面,故事的結局從震人心魄、發人深思的悲劇變為了團圓式的喜劇。這種二元對立的模式一方面遮蔽了人物個性的復雜性、深刻性,更重要的是將文本的深厚意蘊與內涵閹割了,使之缺少一種理性反思的力量。
筆者以為,二元對立的敘述模式是受當時蘇聯文論的影響。“田漢的創作正是遵循著蘇聯文論的指導,而犧牲了作為文學知識分子對社會現實的關懷與切身思悟。例如,劇中把神話背景下的人物人為刻意地進行對立性的區分,使得完整的敘事被割裂,導致高度的抽象感,人物變成了空洞的符號形式。又如,為了典型化,田漢遵循戴不凡的意見,刪去了報恩的有關情節,刻意突出白蛇作為典型自由戀愛者的野性。
外來文化影響的音浪過高時,我國對古代作品的重新創作與闡釋就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獨特性失語,就在被規定的規范中丟失了我們歷史文化經驗的獨特表達,扭曲了經典文本中蘊藏的與本國息息相關的獨特價值與關懷。
(二)《青蛇》中的消費文化與女性主義
李碧華創作的《青蛇》側重攫取《白蛇傳》“言情”的一面,但細品文本結合作家生平經歷,體會能發覺其對“情”的書寫帶著西方的色彩,即具有濃厚的消費社會特征。而文本的話語實踐在探討現代社會先鋒問題的時候也更多的是因循西方視野,稍欠立足本文明經驗的獨立反思。
“西方的物質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國式的大眾消費文化正在演化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與時尚?!痹谖覈膫鹘y語境中,“情”更多的是一種純粹熱烈的內心力量,而《青蛇》中的“情”則更多浸染上著市場經濟的消費色彩,缺少批判精神,存在失語的問題。李碧華曾經也說“作品如果能叫好又叫座,那自然最好,那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只能挑選一樣,那我寧可選擇叫座”。我們從其文本內部作分析也可以發現這一點。
《青蛇》的消費特征的一大表現是貫穿全文的復雜的異性交往關系。《青蛇》將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中簡單單線的情感關系加以復雜多線化,新增了許仙——小青、法海——小青、法海——許仙這三對關系。這種多角的糾纏脈絡一方面通過糾葛暴露的文本細節滿足讀者對親密關系的窺視欲;另一方面,情感關系的溢設是在消費社會影響下對“浪費”的主動生產和書寫,這不僅顯得有些蕪雜,更是對原本《白蛇傳》中存在的帶有本文明審美傾向的純粹的真摯感情的放棄,是不對西方話語糾正與反思的消極。《青蛇》中隱秘的戀情也像是一個噱頭——文本不對情感帶來的問題進行剖析,卻有意用小青和法海的曖昧情感遮蔽特殊的情感——法海既然表現了對小青的情感實際就已經消解了他的邊緣身份,那“許仙與法?!边@一條感情線的書寫恐怕就是迎合消費文化的嫌疑。
消費主義之外,作為《青蛇》的重要思想立足點之一的女性主義的書寫邏輯在解讀時也需謹慎。《青蛇》中對女性的觀照僅僅是接受了女性主義概念中男女對立的部分,選擇將看似存在最為直接壓迫的“愛情”關系解構,但實際缺少對這種壓迫觀的理性審視——把“壓迫”置于男女二元對立中,壓迫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就存疑了?!肚嗌摺分?,男女的對立存在于情感交往中,同性之間的交往也是圍繞著男女交往展開的。問題在于男女之間的對立與交往(許仙和小青、法海和小青)只能圍繞“情”嗎?同性之間(白蛇與青蛇)一定會因為異性出現間隙嗎?這種書寫是對男女兩性的雙重歧視——把人類交往的廣闊可能性封閉在性別交往的框架內,是另一種在性別限定觀下對男性和女性的個體精神與生命多元性的漠視。站在西方女性主義的立場的敘事并沒有看到西方女性主義中存在的問題,因為過于強調性別差異與對立成了另一種禁錮主體豐富性的“歧視”。
綜上,《青蛇》對西方理論的問題不加選擇的表述與呈現,實質是一種他者文化干預的結果。
(三)《白蛇》中的東方主義
嚴歌苓的《白蛇》書寫的是徐群珊與在舞蹈家孫麗坤的戀歌,小說的結局是事件結束后二人各自與男性分別組成了家庭。《白蛇傳》的故事在小說中只是作為一種拼接成分出現。嚴歌苓這篇作品是海外華人群體演繹《白蛇傳》傳說的重要文本,在中西文化主動交流實踐中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只是,這種交往仍然不自覺地呈現出一種不對等的話語狀態。
《白蛇》以邊緣寫作為獨特性,又在敘事中對邊緣性構成自我消解。一方面,徐群珊一邊在少年的日記里問“我是否能順著這些可能性摸索下去?有沒有超然于雌雄性征之上的生命?在有著子宮和卵巢的身軀中,是不是別無選擇?”一邊又選擇以男性身份接近孫麗坤,在結尾的日記中,徐群珊竟然“明白她自己有被矯正的致命需要”,完全忘記了此前對性別限定的質疑,轉而認定自身是有問題的,從而走向了自我否定。另一方面,孫麗坤表現出的實際是另一種取向的情感態度。她愛的是“徐群山”男性似的救贖姿態,忽略直覺的暗示,拒絕接受徐群山真實的身份,在徐群山恢復身份后,她對徐群珊的情感似乎也逝去了。她在徐群珊交往時“從來沒有擺脫一種輕微的惡心,即使在她們最親密的時候”,最終面對于徐群珊的真實身份時,由于沖擊太大以至于她有“顧不上作嘔”的過激反應。再往后看孫麗坤對珊珊的愛,也更多的是一種習慣及對徐群山的懷念,“不愛珊珊她去愛誰?珊珊是照進她生活的唯一一束太陽,充滿灰塵,但畢竟有真實的暖意”,她“多想看徐群山惜別的淚從珊珊眼中流出?!币虼耍瑢O麗坤同樣對自我的身份進行了消解。重要的是,讓徐群珊和孫麗坤經歷這一切后,作者安排她們回歸了正常的生活??梢姡@不是一場真正的邊緣戀歌,而是一種想象與建構,是對開放平等文化的主流價值觀下做出的勉強迎合,是運用中國傳奇、傳統文本中的“東方因素”來適應西方話語中的“東方主義”,是西方文化中的“東方主義”的實現。
總的來說,三個文本都顯示出西方文化話語的影響,使之文本的藝術性和思想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褪色。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創作總是交織著各方文化的影響,文藝創作也并非要一味地呼求純粹的中國性,畢竟在全球化的大時代大潮流中,我們需要面對和沉思的是關于人類的共同議題。但是,我們仍然應該立足本土經驗,帶著反思精神、自省意識去思考西方提出的各種議題,主動用中國經驗將西方話語進行新的闡釋,并表述出中國的經驗與主張,而不是全盤接收。
參考文獻:
[1]曹順慶等.比較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碧華.青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趙稀方.小說香港[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3.
[4]嚴歌苓.嚴歌苓文集[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5]劉亞斌.“文化霸權”話語的本土實踐與反思[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6]田德文.西方文化霸權與冷戰后的國際關系[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4).
摘? 要:文化話語和中國文學的世界性是中國比較文學,特別是比較詩學目前密切關注的問題。在中國古典文學《白蛇傳》的當代書寫中,大陸作家田漢的京劇《白蛇傳》、香港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海外華人作家嚴歌苓的小說《白蛇》,分別潛藏著蘇聯文論、消費主義和女性主義、東方主義的話語。三個文本都顯示出西方文化話語的影響,使之文本的藝術性和思想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褪色。
關鍵詞:《白蛇傳》;文化話語;比較詩學;世界文學
作者簡介:李筱菁(1999.8-),女,漢族,湖南長沙人,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02
一、白蛇傳說的作品脈絡及媒介
在千年的流變過程中,《白蛇傳》傳說經過無數文學家與藝術家的打磨與改寫,涌現出媒介多樣、主題各異的作品。筆者以重點呈現各類文體及媒介形式為標志,簡單按時間先后、媒介類型將其中經典的文本列出如下。
有以書面文本為媒介的唐代傳奇《白蛇記》、宋代話本《西湖三塔記》、明代小說《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馮夢龍)、近代小說《新白蛇傳》(包天笑)、現代長詩《雷峰塔》(大荒-中國臺灣)、現代小說《青蛇》(李碧華-中國香港)及《白蛇》(嚴歌苓-美籍華人)。有以舞臺為媒介形式傳播的清代戲劇《看山閣樂府雷峰塔傳奇》(黃圖珌)、近代京劇《白蛇傳》(田漢)、近代舞劇《白蛇傳》(林懷民-中國臺灣)。在大眾媒介發達以來,還有以影視呈現的文本,如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夏祖輝、何麒)、電影《青蛇》(徐克-中國香港)、動畫電影《白蛇·緣起》(黃家康、趙霽)。
可以看出《白蛇傳》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創作者手中以不同的主題偏向及媒介形式活躍于各個時代。這些文本既蘊含著每個時代的新嘗試與思考,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進入現代以后,《白蛇傳》傳說的演變過程更是可以看作我國文化走向現代化的縮影,積淀著深厚、復雜的文化心理與話語意識。
學習西方曾經是我國現代化轉型的唯一條重要路徑。然而在百年后的今天,我們必須調轉目光,對無意識的“西學東漸”進行一次自我審視與批評,因為在主動吸收之外,更多夾雜的是“文化話語”的影響色彩。文化是更加隱蔽且持久的影響,在文藝創作領域吸納的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就需要更審慎地考察。
二、《白蛇傳》當代闡釋中的西方話語與文化裂痕
在比較文學研究中,想要反對他者的文化話語首先需要考察我們自己文本的可靠性,并由所發現的裂痕進行反思。本文選取了五十年代以來改寫的《白蛇傳》傳說中較具有代表性的三個文本進行考察,通過對三個當代闡釋文本的分析,筆者認為其在命題和敘事上都潛藏著西方文化的話語的影響,在對本文明歷史經驗的“自我”言說與反思以及對現代問題的思考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缺失。
(一)京劇《白蛇傳》中的蘇聯話語
田漢的京劇《白蛇傳》是五十年代對白蛇故事進行創新闡釋的一個經典文本,對此后的相關文本產生的影響較大,它們在情節構造和人物表現上都與之相似。田漢《白蛇傳》的一大特點就是反封建主題下的二元對立——故事是階級的矛盾的呈現,從而消解了人物內部的矛盾與掙扎,情節的推動也僅僅是由外部設定的封建主義刻板“惡性”規定。因此,劇本的內在自足性稍顯缺乏。在二元對立的書寫模式下,在人物形象刻畫的層面,法海被丑化成一個完全的反面角色,許仙的形象則被拔高美化,青蛇的形象更是被渲染如女斗士;在情節結構方面,故事的結局從震人心魄、發人深思的悲劇變為了團圓式的喜劇。這種二元對立的模式一方面遮蔽了人物個性的復雜性、深刻性,更重要的是將文本的深厚意蘊與內涵閹割了,使之缺少一種理性反思的力量。
筆者以為,二元對立的敘述模式是受當時蘇聯文論的影響?!疤餄h的創作正是遵循著蘇聯文論的指導,而犧牲了作為文學知識分子對社會現實的關懷與切身思悟。例如,劇中把神話背景下的人物人為刻意地進行對立性的區分,使得完整的敘事被割裂,導致高度的抽象感,人物變成了空洞的符號形式。又如,為了典型化,田漢遵循戴不凡的意見,刪去了報恩的有關情節,刻意突出白蛇作為典型自由戀愛者的野性。
外來文化影響的音浪過高時,我國對古代作品的重新創作與闡釋就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獨特性失語,就在被規定的規范中丟失了我們歷史文化經驗的獨特表達,扭曲了經典文本中蘊藏的與本國息息相關的獨特價值與關懷。
(二)《青蛇》中的消費文化與女性主義
李碧華創作的《青蛇》側重攫取《白蛇傳》“言情”的一面,但細品文本結合作家生平經歷,體會能發覺其對“情”的書寫帶著西方的色彩,即具有濃厚的消費社會特征。而文本的話語實踐在探討現代社會先鋒問題的時候也更多的是因循西方視野,稍欠立足本文明經驗的獨立反思。
“西方的物質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國式的大眾消費文化正在演化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與時尚。”在我國的傳統語境中,“情”更多的是一種純粹熱烈的內心力量,而《青蛇》中的“情”則更多浸染上著市場經濟的消費色彩,缺少批判精神,存在失語的問題。李碧華曾經也說“作品如果能叫好又叫座,那自然最好,那是最高的境界。如果只能挑選一樣,那我寧可選擇叫座”。我們從其文本內部作分析也可以發現這一點。
《青蛇》的消費特征的一大表現是貫穿全文的復雜的異性交往關系。《青蛇》將馮夢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故事中簡單單線的情感關系加以復雜多線化,新增了許仙——小青、法?!∏唷⒎ê!S仙這三對關系。這種多角的糾纏脈絡一方面通過糾葛暴露的文本細節滿足讀者對親密關系的窺視欲;另一方面,情感關系的溢設是在消費社會影響下對“浪費”的主動生產和書寫,這不僅顯得有些蕪雜,更是對原本《白蛇傳》中存在的帶有本文明審美傾向的純粹的真摯感情的放棄,是不對西方話語糾正與反思的消極?!肚嗌摺分须[秘的戀情也像是一個噱頭——文本不對情感帶來的問題進行剖析,卻有意用小青和法海的曖昧情感遮蔽特殊的情感——法海既然表現了對小青的情感實際就已經消解了他的邊緣身份,那“許仙與法?!边@一條感情線的書寫恐怕就是迎合消費文化的嫌疑。
消費主義之外,作為《青蛇》的重要思想立足點之一的女性主義的書寫邏輯在解讀時也需謹慎?!肚嗌摺分袑ε缘挠^照僅僅是接受了女性主義概念中男女對立的部分,選擇將看似存在最為直接壓迫的“愛情”關系解構,但實際缺少對這種壓迫觀的理性審視——把“壓迫”置于男女二元對立中,壓迫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就存疑了。《青蛇》中,男女的對立存在于情感交往中,同性之間的交往也是圍繞著男女交往展開的。問題在于男女之間的對立與交往(許仙和小青、法海和小青)只能圍繞“情”嗎?同性之間(白蛇與青蛇)一定會因為異性出現間隙嗎?這種書寫是對男女兩性的雙重歧視——把人類交往的廣闊可能性封閉在性別交往的框架內,是另一種在性別限定觀下對男性和女性的個體精神與生命多元性的漠視。站在西方女性主義的立場的敘事并沒有看到西方女性主義中存在的問題,因為過于強調性別差異與對立成了另一種禁錮主體豐富性的“歧視”。
綜上,《青蛇》對西方理論的問題不加選擇的表述與呈現,實質是一種他者文化干預的結果。
(三)《白蛇》中的東方主義
嚴歌苓的《白蛇》書寫的是徐群珊與在舞蹈家孫麗坤的戀歌,小說的結局是事件結束后二人各自與男性分別組成了家庭。《白蛇傳》的故事在小說中只是作為一種拼接成分出現。嚴歌苓這篇作品是海外華人群體演繹《白蛇傳》傳說的重要文本,在中西文化主動交流實踐中有獨特的文化意義。只是,這種交往仍然不自覺地呈現出一種不對等的話語狀態。
《白蛇》以邊緣寫作為獨特性,又在敘事中對邊緣性構成自我消解。一方面,徐群珊一邊在少年的日記里問“我是否能順著這些可能性摸索下去?有沒有超然于雌雄性征之上的生命?在有著子宮和卵巢的身軀中,是不是別無選擇?”一邊又選擇以男性身份接近孫麗坤,在結尾的日記中,徐群珊竟然“明白她自己有被矯正的致命需要”,完全忘記了此前對性別限定的質疑,轉而認定自身是有問題的,從而走向了自我否定。另一方面,孫麗坤表現出的實際是另一種取向的情感態度。她愛的是“徐群山”男性似的救贖姿態,忽略直覺的暗示,拒絕接受徐群山真實的身份,在徐群山恢復身份后,她對徐群珊的情感似乎也逝去了。她在徐群珊交往時“從來沒有擺脫一種輕微的惡心,即使在她們最親密的時候”,最終面對于徐群珊的真實身份時,由于沖擊太大以至于她有“顧不上作嘔”的過激反應。再往后看孫麗坤對珊珊的愛,也更多的是一種習慣及對徐群山的懷念,“不愛珊珊她去愛誰?珊珊是照進她生活的唯一一束太陽,充滿灰塵,但畢竟有真實的暖意”,她“多想看徐群山惜別的淚從珊珊眼中流出。”因此,孫麗坤同樣對自我的身份進行了消解。重要的是,讓徐群珊和孫麗坤經歷這一切后,作者安排她們回歸了正常的生活。可見,這不是一場真正的邊緣戀歌,而是一種想象與建構,是對開放平等文化的主流價值觀下做出的勉強迎合,是運用中國傳奇、傳統文本中的“東方因素”來適應西方話語中的“東方主義”,是西方文化中的“東方主義”的實現。
總的來說,三個文本都顯示出西方文化話語的影響,使之文本的藝術性和思想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褪色。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創作總是交織著各方文化的影響,文藝創作也并非要一味地呼求純粹的中國性,畢竟在全球化的大時代大潮流中,我們需要面對和沉思的是關于人類的共同議題。但是,我們仍然應該立足本土經驗,帶著反思精神、自省意識去思考西方提出的各種議題,主動用中國經驗將西方話語進行新的闡釋,并表述出中國的經驗與主張,而不是全盤接收。
參考文獻:
[1]曹順慶等.比較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碧華.青蛇[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趙稀方.小說香港[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3.
[4]嚴歌苓.嚴歌苓文集[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5]劉亞斌.“文化霸權”話語的本土實踐與反思[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6]田德文.西方文化霸權與冷戰后的國際關系[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