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薇拉·凱瑟是美國文壇史上一顆明艷的珍珠,她創作的草原三部曲之一《啊,拓荒者!》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智慧。本文首先對作者薇拉·凱瑟的生平做了一個簡單介紹,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啊,拓荒者!》的創作背景、主題內容和人物介紹;其次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兩個層面分析《啊,拓荒者!》的環境正義思想;最后對《啊,拓荒者!》中的生態女性主義進行深刻解讀,具體從麥麗和亞歷山德拉兩位女主人公身上著手分析。
關鍵詞:薇拉·凱瑟;《啊,拓荒者!》;女性生態;環境正義
作者簡介:張麗(1984.11-),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本科,鄭州西亞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翻譯。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2
一、薇拉·凱瑟
薇拉·凱瑟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代表,她被評為“20世紀美國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其作品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珍珠”,在20世紀的美國文壇界她最大程度地彰顯了藝術家的操守和道德勇氣,到今天其作品越來越受批評家們的喜愛。
薇拉·凱瑟的生平代表作品主要有《啊,拓荒者!》《我的安東尼婭》《迷途的女人》《教授的住宅》《我們自己人》《亞歷山大的橋》《莎菲拉與女奴》等,她的文學聲譽主要來自她的中篇和長篇小說,《啊,拓荒者!》和《我的安東尼婭》兩篇小說主要描寫東歐和北歐兩代移民與大自然搏斗的情形;《教授的住宅》主要敘述歷史教授看不慣崇拜金錢的家人,轉而與一個青年學者成為忘年之交的故事;《迷途的女人》主要講述一個實業家的妻子被投機商引誘而逐漸走向墮落的深淵。[1]
在后期的代表作品中,薇拉·凱瑟進一步從北美洲的歷史中深入挖掘她所渴望的精神美,比如薇拉·凱瑟在她的文學作品中歌頌了邊疆者不畏艱險的精神,深刻地折射出婦女意識,《死神來迎接大主教》中主要歌頌天主教神父的獻身精神,《莎菲拉與女奴》中主要刻畫一個白人婦女幫助黑人女奴逃脫而重獲自由的故事。正如薇拉·凱瑟所描述的那樣“藝術的過程就是單純化的過程,省去一些細枝末節又不影響整個作品的表達”,因而她文學作品的總基調是:語言清麗淡雅、文字流暢,節奏舒緩從容、結構勻稱、敘述深入人心。[2]
二、《啊,拓荒者!》
(一)創作背景
《啊,拓荒者!》是薇拉·凱瑟于1913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主要描寫主人公亞歷山德拉在西部內部拉斯加草原艱苦奮斗并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該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與作者在草原生活的經歷有關。薇拉·凱瑟在九歲時跟隨父母遷移到內部拉斯加州的小鎮,這個小鎮居住了來自日耳曼、波西米亞、斯拉夫等東歐人和北歐人,他們對土地的懷念之情、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深深感染了薇拉·凱瑟,她意識到應該深入挖掘獨特的寫作資源,用自己熟悉的題材和語言展示自身才華,在此背景下《啊,拓荒者!》應運而生,這部小說便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在草原那片土地上人們拓荒精神的回憶。
(二)內容介紹
瑞典移民約翰·伯格森一家子在西部內部拉斯加草原辛勤勞作十一年,伯格森帶著遺憾去世并最終留下了妻子和幾個孩子,主人公亞歷山德拉作為大女兒自然而然承擔起了照顧年邁母親和三個弟弟的責任,在經歷諸多困難和付出許多艱辛之后,亞歷山德拉一家將昔日的荒地最終改造成物產豐盈的肥沃良田,從此亞歷山德拉成為了富裕的農場主,全家人的生活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個弟弟中的埃米爾最終考上大學,其中奧斯卡和盧都擁有個人農場。幸福生活背后的唯一缺陷是亞歷山德拉在感情方面是孤獨的,她與卡爾·林斯特拉姆的愛情不被大眾所祝福,家里人也沒有真正理解她,最終卡爾來到她的身邊,兩個人從此成為生活上的伴侶。[3]
(三)人物介紹
首先是主人公亞歷山德拉。女主人公具有男性和女性的雙重人格,而且這兩種性格會在她的潛意識中產生沖突,其男性人格著重表現在女主人公健壯的體格、堅強的意志和潑辣的性格方面,這是她男性品質的集中體現,她的女性人格主要體現在對女性身份、女性氣質和女性意識的認知方面。其次是人物麥麗,薇拉·凱瑟在作品中將麥麗塑造成了一個美麗大方、熱情的女性形象,其困惑之處是自身可愛但災難不斷。再次是人物卡爾,卡爾是一個優柔寡斷、心存善良、稍顯憂郁敏感的男性,他總是能在女主人公脆弱的時候帶來一絲安慰。最后是人物埃米爾,作品中埃米爾與已婚者麥麗的感情最終被泯滅,雖然埃米爾聰明重感情但最終還是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啊,拓荒者!》中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
(一)亞歷山德拉——顛覆傳統的家庭關系
在傳統的父權社會中,男性在家庭中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女性必須服從于家庭中的男性。父親在臨死之前沒有將最終的權力交給兒子們,這是源于兒子的軟弱無力不得不使父親接受這樣的局面,而亞歷山德拉具備勇敢、果斷、堅韌和創新的思維品質,她不必像母親那樣守于家務,足夠有能力成為家族的繼承者。亞歷山德拉獲得家庭權利后逐漸從父輩征服自然的傳統思想束縛下解放出來,轉而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并走進大自然。作品中將壓力山描述成一位“身穿男人外套、頭戴圓帽、用毛巾緊固頭發”的女性形象,在亞歷山德拉的心中,她不能將自己看作是一件供男人把玩的物品,因此她用自身的裝束表現出自己對男性統治的反對和對男性權利的渴望,在與大自然相處的過程中,亞歷山德拉性情沉穩、意志堅強、眼光獨到,最終憑著細致周到的考察成為土地上真正的女主人。[4]
(二)麥麗——掙脫束縛的新時代女性
作品中麥麗的形象是:一頭棕色的洋娃娃卷發、一張可愛的小紅嘴和一雙黃褐色的大眼睛,“美麗、優雅、精致”便是對麥麗的真實形象刻畫。一開始麥麗認為自己是男人的仆人并且自己是為男人進行服務的人,因此長期過著依附男人的生活,隨著逐漸長大麥麗也成家立業,在丈夫的強烈控制欲下,麥麗并沒有像以前一樣懷有崇拜和屈服的心理,而是開始進行獨立思考,對丈夫言行表現出強烈的厭惡。與其他家庭婦女不同,麥麗將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用實際行動向傳統觀念宣戰,努力追求自由的愛情,她的愛情雖然以悲劇收場但卻最終給男權社會沉重一擊。從麥麗的身上,讀者可以看到西部拓荒女性身上追求新生活的勇氣和希望。[5]
四、《啊,拓荒者!》中的環境正義思想分析
《啊,拓荒者!》這部文學作品的思想主線是通過描寫移民生活,表達作者對土地的依戀和認同之情。女主人公亞歷山德拉在父親去世之后,不畏艱險、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最終獲得成功。從該作品中可以透視出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薇拉·凱瑟在《啊,拓荒者!》中用巧妙的構思和深情的筆觸合理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這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加以體現:
首先表現為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合理考慮土地發展的實際情況,順應土地的客觀發展規律,基于這一問題,該文學作品中女主人公和父親伯格森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伯格森的傳統觀念是人可以隨心所欲地駕馭土地,但是這片土地最終就像一匹烈馬難以馴服,父親最終感到疲憊并放棄這片土地;女主人公亞歷山德拉不畏艱險、扎根土地,深入考察土地生長的自然情況和生長規律,結合不斷學習最終促成土地的再次豐收。由此可見,人只有和自然和諧共存才能最終獲得發展。[6]
其次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敬畏。人生活在社會的生態系統中,對系統中包含的植被、動物、水、土壤等生命體應該始終秉承敬畏態度。作品中作者刻畫了一位赤腳走路、居住于洞穴的亞歷山德拉·艾弗形象,他對自然中的生命始終抱有敬畏之情,對小動物持有一種悲憫情懷和親密感情,他將自然中的所有生靈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作者對該人物的刻畫是想要表達對奢靡生活無度的批判。
再次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思想。人與自然本就是一個整體,在處理人與土地的關系上亞歷山德拉始終秉持“愛”的態度,她認為大自然是永恒的,只有真正愛它、尊重它的人才能成為它的主人,大自然自然也會用豐碩的成果回報主人。《啊,拓荒者!》這部作品體現了作者熱愛土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
(二)人與人和諧相處
構建全球生態文明不僅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更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環境正義。生態學家指出,除了生態系統人與人之間的文化系統也是影響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因素。各種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和人之間利益分布的不對等性,人類只有維護好人與人之間的環境正義才能實現人和人之間的環境正義,進而完成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之情。《啊,拓荒者!》作品中女主人公用自身的行動實踐了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真正內涵,這可以從亞歷山德拉和兩個弟弟的比較中深刻體會,亞歷山德拉始終以助人為樂的精神幫助周圍的鄰居,對卡爾一家亞歷山德拉時常傳授自身的成功經驗;亞歷山德拉·艾弗喜歡與動物居住,亞歷山德拉便用草料為其裝飾屋子,亞歷山德拉每年都將安妮的母親接到家里做客并尊重其作為瑞典人的生活習慣。由此種種,充分說明了女主人公亞歷山德拉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接納、包容和理解。[7]
在西部草原生活的一段時間內,亞歷山德拉依靠自身的智慧在艱難中跋涉,最終贏得了一份屬于自己的財產。亞歷山德拉通過發揮創新思維研發的苜蓿種植、麥子和玉米輪番耕種的模式使所在地獲得大豐收,并且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各種動物,積極保障各種動物享受平等的權益。在成為農場主后,亞歷山德拉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積極主動履行保護環境的各項義務。《啊,拓荒者!》一文充分說明人類首先對同類有一顆關懷之心,才能最終將關懷拓展到人類生存的大自然中。
參考文獻:
[1]李旭.《啊,拓荒者!》生態意識的解讀[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02):73-76.
[2]夏瓊霞.綠色正義之思——《啊,拓荒者!》的環境正義思想[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02):58-62.
[3]汪文君.三代拓荒女性身份的追尋與認同——薇拉·凱瑟《啊,拓荒者!》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J].海外英語,2015(03):190-192.
[4]李旭.論《啊,拓荒者!》中的生命共同體思想[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05):115-117.
[5]王婷.《啊,拓荒者》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J].文教資料,2019(10):19-20.
[6]李雪梅.對《啊,拓荒者》中亞歷山德拉的生態女性主義分析[D].武漢:武漢大學,2018,05.
[7]呂璐.論《啊,拓荒者》中的土地倫理意識[D].長沙:中南大學,2012,11.
摘? 要:薇拉·凱瑟是美國文壇史上一顆明艷的珍珠,她創作的草原三部曲之一《啊,拓荒者!》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智慧。本文首先對作者薇拉·凱瑟的生平做了一個簡單介紹,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啊,拓荒者!》的創作背景、主題內容和人物介紹;其次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人和諧相處兩個層面分析《啊,拓荒者!》的環境正義思想;最后對《啊,拓荒者!》中的生態女性主義進行深刻解讀,具體從麥麗和亞歷山德拉兩位女主人公身上著手分析。
關鍵詞:薇拉·凱瑟;《啊,拓荒者!》;女性生態;環境正義
作者簡介:張麗(1984.11-),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本科,鄭州西亞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翻譯。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2
一、薇拉·凱瑟
薇拉·凱瑟是美國著名的女作家代表,她被評為“20世紀美國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其作品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珍珠”,在20世紀的美國文壇界她最大程度地彰顯了藝術家的操守和道德勇氣,到今天其作品越來越受批評家們的喜愛。
薇拉·凱瑟的生平代表作品主要有《啊,拓荒者!》《我的安東尼婭》《迷途的女人》《教授的住宅》《我們自己人》《亞歷山大的橋》《莎菲拉與女奴》等,她的文學聲譽主要來自她的中篇和長篇小說,《啊,拓荒者!》和《我的安東尼婭》兩篇小說主要描寫東歐和北歐兩代移民與大自然搏斗的情形;《教授的住宅》主要敘述歷史教授看不慣崇拜金錢的家人,轉而與一個青年學者成為忘年之交的故事;《迷途的女人》主要講述一個實業家的妻子被投機商引誘而逐漸走向墮落的深淵。[1]
在后期的代表作品中,薇拉·凱瑟進一步從北美洲的歷史中深入挖掘她所渴望的精神美,比如薇拉·凱瑟在她的文學作品中歌頌了邊疆者不畏艱險的精神,深刻地折射出婦女意識,《死神來迎接大主教》中主要歌頌天主教神父的獻身精神,《莎菲拉與女奴》中主要刻畫一個白人婦女幫助黑人女奴逃脫而重獲自由的故事。正如薇拉·凱瑟所描述的那樣“藝術的過程就是單純化的過程,省去一些細枝末節又不影響整個作品的表達”,因而她文學作品的總基調是:語言清麗淡雅、文字流暢,節奏舒緩從容、結構勻稱、敘述深入人心。[2]
二、《啊,拓荒者!》
(一)創作背景
《啊,拓荒者!》是薇拉·凱瑟于1913年創作的長篇小說,該作品主要描寫主人公亞歷山德拉在西部內部拉斯加草原艱苦奮斗并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該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與作者在草原生活的經歷有關。薇拉·凱瑟在九歲時跟隨父母遷移到內部拉斯加州的小鎮,這個小鎮居住了來自日耳曼、波西米亞、斯拉夫等東歐人和北歐人,他們對土地的懷念之情、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深深感染了薇拉·凱瑟,她意識到應該深入挖掘獨特的寫作資源,用自己熟悉的題材和語言展示自身才華,在此背景下《啊,拓荒者!》應運而生,這部小說便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在草原那片土地上人們拓荒精神的回憶。
(二)內容介紹
瑞典移民約翰·伯格森一家子在西部內部拉斯加草原辛勤勞作十一年,伯格森帶著遺憾去世并最終留下了妻子和幾個孩子,主人公亞歷山德拉作為大女兒自然而然承擔起了照顧年邁母親和三個弟弟的責任,在經歷諸多困難和付出許多艱辛之后,亞歷山德拉一家將昔日的荒地最終改造成物產豐盈的肥沃良田,從此亞歷山德拉成為了富裕的農場主,全家人的生活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三個弟弟中的埃米爾最終考上大學,其中奧斯卡和盧都擁有個人農場。幸福生活背后的唯一缺陷是亞歷山德拉在感情方面是孤獨的,她與卡爾·林斯特拉姆的愛情不被大眾所祝福,家里人也沒有真正理解她,最終卡爾來到她的身邊,兩個人從此成為生活上的伴侶。[3]
(三)人物介紹
首先是主人公亞歷山德拉。女主人公具有男性和女性的雙重人格,而且這兩種性格會在她的潛意識中產生沖突,其男性人格著重表現在女主人公健壯的體格、堅強的意志和潑辣的性格方面,這是她男性品質的集中體現,她的女性人格主要體現在對女性身份、女性氣質和女性意識的認知方面。其次是人物麥麗,薇拉·凱瑟在作品中將麥麗塑造成了一個美麗大方、熱情的女性形象,其困惑之處是自身可愛但災難不斷。再次是人物卡爾,卡爾是一個優柔寡斷、心存善良、稍顯憂郁敏感的男性,他總是能在女主人公脆弱的時候帶來一絲安慰。最后是人物埃米爾,作品中埃米爾與已婚者麥麗的感情最終被泯滅,雖然埃米爾聰明重感情但最終還是釀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三、《啊,拓荒者!》中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
(一)亞歷山德拉——顛覆傳統的家庭關系
在傳統的父權社會中,男性在家庭中占據至高無上的地位,女性必須服從于家庭中的男性。父親在臨死之前沒有將最終的權力交給兒子們,這是源于兒子的軟弱無力不得不使父親接受這樣的局面,而亞歷山德拉具備勇敢、果斷、堅韌和創新的思維品質,她不必像母親那樣守于家務,足夠有能力成為家族的繼承者。亞歷山德拉獲得家庭權利后逐漸從父輩征服自然的傳統思想束縛下解放出來,轉而親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并走進大自然。作品中將壓力山描述成一位“身穿男人外套、頭戴圓帽、用毛巾緊固頭發”的女性形象,在亞歷山德拉的心中,她不能將自己看作是一件供男人把玩的物品,因此她用自身的裝束表現出自己對男性統治的反對和對男性權利的渴望,在與大自然相處的過程中,亞歷山德拉性情沉穩、意志堅強、眼光獨到,最終憑著細致周到的考察成為土地上真正的女主人。[4]
(二)麥麗——掙脫束縛的新時代女性
作品中麥麗的形象是:一頭棕色的洋娃娃卷發、一張可愛的小紅嘴和一雙黃褐色的大眼睛,“美麗、優雅、精致”便是對麥麗的真實形象刻畫。一開始麥麗認為自己是男人的仆人并且自己是為男人進行服務的人,因此長期過著依附男人的生活,隨著逐漸長大麥麗也成家立業,在丈夫的強烈控制欲下,麥麗并沒有像以前一樣懷有崇拜和屈服的心理,而是開始進行獨立思考,對丈夫言行表現出強烈的厭惡。與其他家庭婦女不同,麥麗將自己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用實際行動向傳統觀念宣戰,努力追求自由的愛情,她的愛情雖然以悲劇收場但卻最終給男權社會沉重一擊。從麥麗的身上,讀者可以看到西部拓荒女性身上追求新生活的勇氣和希望。[5]
四、《啊,拓荒者!》中的環境正義思想分析
《啊,拓荒者!》這部文學作品的思想主線是通過描寫移民生活,表達作者對土地的依戀和認同之情。女主人公亞歷山德拉在父親去世之后,不畏艱險、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最終獲得成功。從該作品中可以透視出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薇拉·凱瑟在《啊,拓荒者!》中用巧妙的構思和深情的筆觸合理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意識。這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加以體現:
首先表現為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合理考慮土地發展的實際情況,順應土地的客觀發展規律,基于這一問題,該文學作品中女主人公和父親伯格森表現出截然相反的態度,伯格森的傳統觀念是人可以隨心所欲地駕馭土地,但是這片土地最終就像一匹烈馬難以馴服,父親最終感到疲憊并放棄這片土地;女主人公亞歷山德拉不畏艱險、扎根土地,深入考察土地生長的自然情況和生長規律,結合不斷學習最終促成土地的再次豐收。由此可見,人只有和自然和諧共存才能最終獲得發展。[6]
其次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敬畏。人生活在社會的生態系統中,對系統中包含的植被、動物、水、土壤等生命體應該始終秉承敬畏態度。作品中作者刻畫了一位赤腳走路、居住于洞穴的亞歷山德拉·艾弗形象,他對自然中的生命始終抱有敬畏之情,對小動物持有一種悲憫情懷和親密感情,他將自然中的所有生靈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作者對該人物的刻畫是想要表達對奢靡生活無度的批判。
再次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思想。人與自然本就是一個整體,在處理人與土地的關系上亞歷山德拉始終秉持“愛”的態度,她認為大自然是永恒的,只有真正愛它、尊重它的人才能成為它的主人,大自然自然也會用豐碩的成果回報主人。《啊,拓荒者!》這部作品體現了作者熱愛土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
(二)人與人和諧相處
構建全球生態文明不僅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更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環境正義。生態學家指出,除了生態系統人與人之間的文化系統也是影響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因素。各種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和人之間利益分布的不對等性,人類只有維護好人與人之間的環境正義才能實現人和人之間的環境正義,進而完成人類對大自然的保護之情。《啊,拓荒者!》作品中女主人公用自身的行動實踐了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真正內涵,這可以從亞歷山德拉和兩個弟弟的比較中深刻體會,亞歷山德拉始終以助人為樂的精神幫助周圍的鄰居,對卡爾一家亞歷山德拉時常傳授自身的成功經驗;亞歷山德拉·艾弗喜歡與動物居住,亞歷山德拉便用草料為其裝飾屋子,亞歷山德拉每年都將安妮的母親接到家里做客并尊重其作為瑞典人的生活習慣。由此種種,充分說明了女主人公亞歷山德拉對多元文化的認同、接納、包容和理解。[7]
在西部草原生活的一段時間內,亞歷山德拉依靠自身的智慧在艱難中跋涉,最終贏得了一份屬于自己的財產。亞歷山德拉通過發揮創新思維研發的苜蓿種植、麥子和玉米輪番耕種的模式使所在地獲得大豐收,并且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各種動物,積極保障各種動物享受平等的權益。在成為農場主后,亞歷山德拉樹立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積極主動履行保護環境的各項義務。《啊,拓荒者!》一文充分說明人類首先對同類有一顆關懷之心,才能最終將關懷拓展到人類生存的大自然中。
參考文獻:
[1]李旭.《啊,拓荒者!》生態意識的解讀[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02):73-76.
[2]夏瓊霞.綠色正義之思——《啊,拓荒者!》的環境正義思想[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02):58-62.
[3]汪文君.三代拓荒女性身份的追尋與認同——薇拉·凱瑟《啊,拓荒者!》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J].海外英語,2015(03):190-192.
[4]李旭.論《啊,拓荒者!》中的生命共同體思想[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05):115-117.
[5]王婷.《啊,拓荒者》的生態女性主義解讀[J].文教資料,2019(10):19-20.
[6]李雪梅.對《啊,拓荒者》中亞歷山德拉的生態女性主義分析[D].武漢:武漢大學,2018,05.
[7]呂璐.論《啊,拓荒者》中的土地倫理意識[D].長沙:中南大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