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銷員之死是阿瑟·米勒最重要的劇作之一。劇本主要描寫了老推銷員威利·洛曼的悲慘生活,他成為了美國夢的受害者,而威利的悲劇原因有一部分來自于他的妻子琳達·洛曼。正如我們所知,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沒有話語權,或者更糟,成為了男性的附屬品。他的妻子琳達·洛曼也像大部分女性一樣成為了男權社會的受害者。正是由于琳達的懦弱,她對丈夫的溺愛和崇拜導致了威利沉浸于自己的幻想,最終決定自殺。此外,琳達對孩子們的忽視也極大地影響了她的孩子,造成了她孩子的悲劇。
關鍵詞:《推銷員之死》;悲劇原因;琳達·洛曼;美國夢
作者簡介:楊雪晴(1996.1-),女,漢族,天津市人,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美文學碩士在讀。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3
阿瑟·米勒是當代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劇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這部戲劇被稱為美國戰后最偉大的戲劇之一。它主要講述了一個普通的推銷員威利·洛曼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經歷了許多坎坷,最終為給家人買一份保險,他選擇了在絕望中死去。正如阿瑟·米勒在《悲劇與普通人》中所述:“我認為,平常人,和高貴的王者一樣,同樣適用于悲劇主題。”(3)。也許,正是威利的平凡導致了他的悲劇。
一些西方學者將威利的悲劇歸結于他缺乏合適的銷售方式。他不知道銷售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卻堅持自己的營銷原則。除了對威利錯誤銷售方式的研究,還有一些研究集中在社會原因上。科林·威爾遜研究了米勒的社會戲劇理論,他認為“正如賴斯曼或懷特在社會研究中的精心記錄,阿瑟·米勒在《推銷員之死》中對美國社會的描述是這樣的多”(53)。中國評論家郭紀德也做了很多關于阿瑟·米勒的研究。他在《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夢想與現實》一書中,從推銷員、父親和人三個方面對威利·洛曼的失敗進行了分析,對美國夢的幻滅進行了批判。但只有少數人從劇中女性的角度發掘問題。因此,筆者旨在從邊緣化人物琳達·洛曼的角度,深入研究其悲劇產生的原因。琳達是一個溫柔、體貼、傳統的家庭婦女,她會無條件地聽從丈夫。然而,她用自己深深的愛為丈夫創造了一個夢,深刻地影響了丈夫的思想和行為。本文亦通過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研究,揭示了當時女性的悲慘生活。正是因為女性地位的低下,才導致她的言行給她的家庭帶來的不可避免的悲劇。
一、琳達自身的悲劇原因
《推銷員之死》是在二戰后美國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完成的。它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而且諷刺了美國夢的幻想和社會的殘酷。其中對女主人公琳達的描寫進一步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在那個男權社會里,女人只能聽從丈夫而失去自己的思想。而在美國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后,政府為了振興經濟,采取了許多措施促進人們消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際關系不再像以前那樣簡單。對金錢和成功的渴望使威利沉浸在自己的美國夢中,他堅信一個人只有勤奮和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成功,所有這些都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推銷員之死》代表著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一種父權意識形態,一種社會經濟形態,一種“失敗者就像橘子,資本主義吃完橘子就把橘子皮扔了”(陳良廷184)的經濟形態。它還反映了一種美國的商業文化。“美國夢”是評論家們用來概括這一悲劇的最常用詞匯。自1776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深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追求夢想,享受成功或遭受失敗似乎都只是男人的特權。正如劇中描述的那樣,女性完全不受人們的關注,被男性所忽視。
在這種背景的影響下,米勒塑造了一個傳統的女性形象——琳達。這一女性的特點是美麗,忠誠,溫柔和奉獻。第一幕開始時,威利很晚才回家,琳達立即起床,為威利精心準備新的美國奶酪。但威利責備她說:“我不想換口味!我要吃瑞士奶酪。干嗎老是跟我鬧別扭?”(米勒20)這出戲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她十二分地愛他,她欽佩他,仿佛他那反復無常的性情,他的脾氣,他那海闊天空的夢想和無心流露的刻毒對她只是露骨的暗示,提醒她在他內心里翻騰著一股渴望”(米勒 6)。由此可見,當時的女性完全被男性所統治,在這個社會中是無足輕重的。因此,威利總是以一種威嚴的態度斥責琳達,讓她閉嘴。特里·伊格爾頓曾經說過,“男人是男權社會的基本原則,女人被排除在外”(146)。這個女人的存在只是為了襯托威利在家庭中高大的地位。
二、威利的悲劇原因
在《推銷員之死》中,悲劇主要表現在各種沖突之中。雖然琳達是一個溫順、盡職的妻子,但在戲劇的細節中仍然充滿了她對男權社會的反抗。第一幕中,當比夫和本打架時,琳達試圖阻止他們,“為什么一定要他打呢,親愛的?”(米勒112)但很明顯,沒有一個人關注她在說什么。第二幕中,她對兒子大發雷霆,只是因為他對父親的死無動于衷。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琳達并不是完全軟弱的,她試圖通過她的兒子比夫來幫助威利。當本在阿拉斯加為威利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并勸說他離開這個只能推銷產品的城市時,琳達清醒地意識到威利和本之間的根本差異是不可調和的。她還發現,如果威利想要和本一起去西部森林,他必須放棄基于城市的“美國夢”。所以琳達立刻對本生氣,“別對他說這些話!此時此地就夠幸福的了!為什么人人都一定要打天下?你人緣又好,孩子都愛你,華格納老板幾天前剛對他說過,要是他干下去,就請他當商號的股東”(米勒 216)。從這個角度來看,琳達仍然有她自己的想法。當人們爭論比夫如何向比爾·奧利弗借錢創業時,琳達試圖表達她的觀點。但每當她說話時,就會被威利的責罵打斷。這樣她就完全失去了自我表達的權利。面對殘酷的父權社會,她試圖反抗。每當她邁出勇敢的一步,一股無情的力量就會阻擋她前進的腳步。每當威利和比夫爭論時,琳達總是站在威利一邊,使比夫無法提起他父親那不光彩的過去。琳達已經做了幾次嘗試來教育比夫去和他的父親妥協,“要么他是你的父親,你要尊重他,要么你就不要來這里”(米勒 130)。對她來說,不管威利能否支撐起家庭,她總是承認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并堅決捍衛他的尊嚴和權威。
四、結語
《推銷員之死》講述了一個生活在美國底層的小公民威利的悲劇故事。本文意在使人們更加了解“美國夢”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不僅威利本人深受“美國夢”的困擾,這個“夢”也導致了他整個家庭的悲劇。
阿瑟·米勒將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搬上舞臺,通過威利的故事向我們講述了那個社會中存在的巨大問題。威利希望遵循傳統道德,而不想接受現代社會殘酷的商業規則。于是,“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的弱肉強食法則之間的沖突在威利身上得到了清晰的體現”(柯劍華 111)。通過米勒對《推銷員之死》中女性角色琳達的生動描寫,他成功塑造了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角色,完全還原了當時男權社會中女性的悲劇。她們既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也不能改變周圍人的命運。不可否認,琳達本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琳達在劇中的地位引起了我們的同情,她無法做出任何抵抗。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琳達是如何一步步地造成了威利的自殺。琳達·洛曼,他的妻子,本是最有可能帶他走出絕望的人,卻犯了一個無法挽回的錯誤,她無限的放縱和愛讓他越來越傲慢。一個沒有意識到自己錯誤的人又怎么能做到真正的改變呢?而比夫和哈比的悲劇恰恰是因為他們出生于這樣一個家庭里,導致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完全錯誤的。母親的冷漠和父親的強勢,使他們成為威利“美國夢”的犧牲品。筆者主要從琳達的角度來闡述這些悲劇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琳達似乎變成了這個“美國夢”的真正受害者。
參考文獻:
[1]Miller, Arthur. "Tragedy and the Common Man." The New York Times, 1949.
[2]Wilson, Colin. The Age of Defeat. London: Voctor Gollancz Ltd., 1959:53.
[3]阿瑟·米勒. 阿瑟米勒劇作選. 陳良廷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184.
[4]推銷員之死:英漢對照. 英若誠譯.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12.
[5]郭繼德. 20世紀美國文學:夢想與現實.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6]黃華. 權力,身體與自我:福柯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8.
[7]柯建華. 論《推銷員之死》中的理論沖突. 外國文學研究,2010:111.
[8]特里·伊格爾頓. 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 伍曉明譯.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146.
摘? 要:推銷員之死是阿瑟·米勒最重要的劇作之一。劇本主要描寫了老推銷員威利·洛曼的悲慘生活,他成為了美國夢的受害者,而威利的悲劇原因有一部分來自于他的妻子琳達·洛曼。正如我們所知,女性在男性主導的社會中沒有話語權,或者更糟,成為了男性的附屬品。他的妻子琳達·洛曼也像大部分女性一樣成為了男權社會的受害者。正是由于琳達的懦弱,她對丈夫的溺愛和崇拜導致了威利沉浸于自己的幻想,最終決定自殺。此外,琳達對孩子們的忽視也極大地影響了她的孩子,造成了她孩子的悲劇。
關鍵詞:《推銷員之死》;悲劇原因;琳達·洛曼;美國夢
作者簡介:楊雪晴(1996.1-),女,漢族,天津市人,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英美文學碩士在讀。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3
阿瑟·米勒是當代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劇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這部戲劇被稱為美國戰后最偉大的戲劇之一。它主要講述了一個普通的推銷員威利·洛曼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經歷了許多坎坷,最終為給家人買一份保險,他選擇了在絕望中死去。正如阿瑟·米勒在《悲劇與普通人》中所述:“我認為,平常人,和高貴的王者一樣,同樣適用于悲劇主題。”(3)。也許,正是威利的平凡導致了他的悲劇。
一些西方學者將威利的悲劇歸結于他缺乏合適的銷售方式。他不知道銷售員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卻堅持自己的營銷原則。除了對威利錯誤銷售方式的研究,還有一些研究集中在社會原因上。科林·威爾遜研究了米勒的社會戲劇理論,他認為“正如賴斯曼或懷特在社會研究中的精心記錄,阿瑟·米勒在《推銷員之死》中對美國社會的描述是這樣的多”(53)。中國評論家郭紀德也做了很多關于阿瑟·米勒的研究。他在《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夢想與現實》一書中,從推銷員、父親和人三個方面對威利·洛曼的失敗進行了分析,對美國夢的幻滅進行了批判。但只有少數人從劇中女性的角度發掘問題。因此,筆者旨在從邊緣化人物琳達·洛曼的角度,深入研究其悲劇產生的原因。琳達是一個溫柔、體貼、傳統的家庭婦女,她會無條件地聽從丈夫。然而,她用自己深深的愛為丈夫創造了一個夢,深刻地影響了丈夫的思想和行為。本文亦通過對當時社會背景的研究,揭示了當時女性的悲慘生活。正是因為女性地位的低下,才導致她的言行給她的家庭帶來的不可避免的悲劇。
一、琳達自身的悲劇原因
《推銷員之死》是在二戰后美國的社會經濟背景下完成的。它不僅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而且諷刺了美國夢的幻想和社會的殘酷。其中對女主人公琳達的描寫進一步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在那個男權社會里,女人只能聽從丈夫而失去自己的思想。而在美國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后,政府為了振興經濟,采取了許多措施促進人們消費。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際關系不再像以前那樣簡單。對金錢和成功的渴望使威利沉浸在自己的美國夢中,他堅信一個人只有勤奮和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成功,所有這些都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推銷員之死》代表著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一種父權意識形態,一種社會經濟形態,一種“失敗者就像橘子,資本主義吃完橘子就把橘子皮扔了”(陳良廷184)的經濟形態。它還反映了一種美國的商業文化。“美國夢”是評論家們用來概括這一悲劇的最常用詞匯。自1776年以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深信,只要努力工作,就會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追求夢想,享受成功或遭受失敗似乎都只是男人的特權。正如劇中描述的那樣,女性完全不受人們的關注,被男性所忽視。
在這種背景的影響下,米勒塑造了一個傳統的女性形象——琳達。這一女性的特點是美麗,忠誠,溫柔和奉獻。第一幕開始時,威利很晚才回家,琳達立即起床,為威利精心準備新的美國奶酪。但威利責備她說:“我不想換口味!我要吃瑞士奶酪。干嗎老是跟我鬧別扭?”(米勒20)這出戲從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她十二分地愛他,她欽佩他,仿佛他那反復無常的性情,他的脾氣,他那海闊天空的夢想和無心流露的刻毒對她只是露骨的暗示,提醒她在他內心里翻騰著一股渴望”(米勒 6)。由此可見,當時的女性完全被男性所統治,在這個社會中是無足輕重的。因此,威利總是以一種威嚴的態度斥責琳達,讓她閉嘴。特里·伊格爾頓曾經說過,“男人是男權社會的基本原則,女人被排除在外”(146)。這個女人的存在只是為了襯托威利在家庭中高大的地位。
二、威利的悲劇原因
在《推銷員之死》中,悲劇主要表現在各種沖突之中。雖然琳達是一個溫順、盡職的妻子,但在戲劇的細節中仍然充滿了她對男權社會的反抗。第一幕中,當比夫和本打架時,琳達試圖阻止他們,“為什么一定要他打呢,親愛的?”(米勒112)但很明顯,沒有一個人關注她在說什么。第二幕中,她對兒子大發雷霆,只是因為他對父親的死無動于衷。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琳達并不是完全軟弱的,她試圖通過她的兒子比夫來幫助威利。當本在阿拉斯加為威利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并勸說他離開這個只能推銷產品的城市時,琳達清醒地意識到威利和本之間的根本差異是不可調和的。她還發現,如果威利想要和本一起去西部森林,他必須放棄基于城市的“美國夢”。所以琳達立刻對本生氣,“別對他說這些話!此時此地就夠幸福的了!為什么人人都一定要打天下?你人緣又好,孩子都愛你,華格納老板幾天前剛對他說過,要是他干下去,就請他當商號的股東”(米勒 216)。從這個角度來看,琳達仍然有她自己的想法。當人們爭論比夫如何向比爾·奧利弗借錢創業時,琳達試圖表達她的觀點。但每當她說話時,就會被威利的責罵打斷。這樣她就完全失去了自我表達的權利。面對殘酷的父權社會,她試圖反抗。每當她邁出勇敢的一步,一股無情的力量就會阻擋她前進的腳步。每當威利和比夫爭論時,琳達總是站在威利一邊,使比夫無法提起他父親那不光彩的過去。琳達已經做了幾次嘗試來教育比夫去和他的父親妥協,“要么他是你的父親,你要尊重他,要么你就不要來這里”(米勒 130)。對她來說,不管威利能否支撐起家庭,她總是承認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并堅決捍衛他的尊嚴和權威。
當本建議威利換工作時,琳達甚至虛構了威利在紐約的幸福生活。她阻止丈夫去阿拉斯加的后果就是使威利又一次失去了自我反省的機會。琳達獨自為威利編織了一個又一個的美夢,并且她確信威利永遠不會從自己的幻想中醒來。這是造成威利悲劇結局的一個重要原因。造成威利悲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當琳達發現威利有自殺傾向時,沒有及時溝通,及時制止。戲劇一開始,威利回到家,對妻子說:“我記不得最后五分鐘是怎么開的了。我——我覺得好像不能專心開車了”(米勒 3)。琳達沒有從他的語氣中找到絕望,只是安慰他說:“也許是你的眼鏡作怪”。顯然,琳達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從琳達建議比夫不要和他父親爭吵的那一幕中,她提到威利“故意撞到欄桿上,只是因為水太淺才救了他。”(米勒 140)可以看出,琳達很早就知道她的丈夫試圖自殺。即使在這種糟糕的情況下,琳達仍然相信她的丈夫最終可以渡過這個難關,并鼓勵他去追求他虛幻的夢想。當她發現威利試圖利用燒水的煤氣灶管道自殺后,為了保護他的尊嚴,她仍然沒有揭露他。甚至在戲的最后一幕,當琳達清楚地感覺到威利的異常時,她也沒有做什么,只是因為害怕而不停地叫他去睡覺。如果琳達能夠及早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而不是默默地繼續對威利抱有幻想,威利就不會決定選擇逃避現實,通過死亡來解決所有的問題。
不難看出,阿瑟·米勒把自己置身于琳達的世界中,仿佛他是這部戲的一部分。正如伊格爾頓所指出的,所謂的作者意識形態是作者以特定的方式被置于一般意識形態中的結果。這種“位置”是由各種因素決定的,比如階級、性別、種族、宗教和地區等等。正是因為米勒對琳達的同理心,他才能夠描繪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的女性角色,也正是通過這個鮮明的角色,作者揭露了當時社會女性的軟弱和不現實的幻想。
三、比夫與哈比的悲劇原因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道德觀念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部戲劇恰恰告訴了我們,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去迎合社會存在的法則,將會發生什么。威利經常對他的孩子們說,一個人必須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發財。雖然在這個以利益為中心的社會里,威利的成功哲學不再值得談論,但他仍然堅持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們。結果,比夫和哈比與社會嚴重脫節,終其一生一事無成。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琳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很大的責任。作為一個母親,她只履行了妻子的職責。她不但允許兒子不斷地犯錯誤,而且即使她知道威利的教育方式與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不相容,她還是選擇了默許。當伯納德對威利說“如果他不努力學習,數學就會不及格”(米勒66)時,威利一直支持比夫,不相信一個書呆子能做好一件事。盡管琳達想支持伯納,她還是選擇站在一邊,默不做聲。這體現了一種當時社會話語與權利的關系,米歇爾·福柯認為“影響和控制話語的最根本因素是權利,話語和權利是不可分割的”(黃華 38)。由此可見,琳達在男權社會中根本沒有權利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
更重要的是,威利并沒有責怪比夫偷了新的足球和木材,而是稱贊他,因為比夫給家里帶來了錢。面對這種原則性錯誤,琳達卻縱容丈夫把比夫變成了一個空虛的、四處游蕩的小偷。在她看來,威利的思想和情感遠比她的兩個兒子重要。即使威利錯了,她也會無條件地支持他。威利之所以總是能將他的錯誤觀念灌輸給孩子們,也許正是因為琳達在教育上沒有對孩子們做出任何貢獻,這最終導致了兩個孩子的悲劇人生。除了缺乏對教育的責任感之外,琳達總是強烈地批評比夫和哈比對他們父親的不體諒。從比夫發現他母親的白發后的態度可以看出,他還非常關心母親的,而對他父親的精神狀態卻漠不關心。就連一向放蕩不羈的哈比也對他的兄弟比夫說起了他的配偶標準“這個人要有性格,有反抗意志!你知道嗎,就像媽那樣。”(米勒 46)這一切都表明琳達在兄弟倆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們愿意去努力工作來滿足母親的要求。在他們眼中,母親是一個固執的、需要保護的脆弱女子,是一個受害者。他們愛他們的母親,但他們無法從琳達那里獲得同等程度的愛。可以想象,比夫和哈比在沒有母親關愛的環境中是如何長大的,如何步入歧途的。
第二幕中,比夫打算向奧利弗借錢,成功之后邀請哈比和威利去吃大餐,但不幸被拒絕了。兄弟倆在餐桌上和威利進行了激烈的爭吵。他們甚至把神志不清的父親獨自留在餐廳里,出去找樂子。當他們回到家,琳達嚴厲地批評他們:“你今晚非找女人不可嗎?你又去找那些臭婊子了!”(米勒 322)不管他們怎么解釋,得到的只有琳達的斥責:“你們兩個都滾出來!再也別回來!我不準你們再來折磨他”(米勒324)。正是因為母親的無理指責,才使得矛盾升華到了極點。比夫再也受不了了,打算直截了當地跟威利攤牌。也就是從這次對話中,威利發現比夫仍然愛著他,于是決定犧牲自己來拯救孩子們的人生。
該劇通過比夫和哈比的經歷提醒了人們對于孩子來說足夠的母愛是多么的重要。米勒成長于美國大蕭條時期,這對他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夫和哈比是那個時代的受害者。盡管他們在母親的責罵和父親的期望中掙扎,但這使他們陷入了更痛苦的困境。琳達為了保護威利的權威,對孩子們的長期指責,讓比夫和哈比也成為了威利“美國夢”的受害者。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戀母情結主要是指孩子喜歡和母親在一起而對父親持敵對態度的一種心理傾向。他認為小男孩更喜歡他的母親,總覺得母親的愛是屬于他一個人的。任何愛母親的人都會成為他憎恨的對象。當他的父親與母親過于親密或對母親不忠時,這種仇恨就會變得特別強烈。母親在孩子心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在當時,女性是不允許對男性發表評論的,她們被要求絕對服從于男性的管理。因此,這也影響了米勒在《推銷員之死》中對女性角色的塑造。琳達作為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沒有和孩子進行更多的交流。如果琳達能夠在及時發現了兩個孩子的問題后給予他們相應的關愛與啟發,他們就不會在錯誤的人生道路上越漸行漸遠了。她似乎只完成了作為一個母親的生理責任,那就是把孩子們帶到這個世界上,而在教養和教育上卻完全被威利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