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梅
在某動物園老虎區的圍欄外,三名四五歲的男孩正在觀察老虎。其間,彼此發出一些感嘆詞,正當孩子入神時,一只老虎忽然伸展身體,發出一聲長嘯……
男孩A“哇”地一聲哭了起來;男孩B臉色蒼白,強忍著恐懼;男孩C轉向身側的一位成年男子,用顫抖的聲音對他說:“叔叔,我可以向它吐唾沫嗎?”
行文至此,問大家一個問題:“情緒是可以控制的嗎?”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會有新的疑問:“當老虎突然起身長嘯時,三個男孩是不是都害怕?”如果他們都害怕了,也就是說恐懼的產生是不受控制的。實際上,面對情緒時,很多人都混淆了這樣兩個概念:情緒的產生及情緒的表達。
在以上情形中,情緒的產生是不受控制的?;[時,三個男孩全都感受到了恐懼。而情緒的表達是可以控制的:男孩A以宣泄的方式、男孩B以抑制的方式、男孩C以反向(對老虎表示蔑視)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恐懼。
實驗結果:
1. 在1990年進行的某個實驗中,兩個月大的孩子坐在嬰兒椅上,胳膊上系著一根線。孩子們很快發現,胳膊一扯就會放出一小段音樂。他們對此回報以各種高興的表現:張開嘴、睜大眼、大笑。當試驗員關掉音樂,扯胳膊不再有想要的效果后,孩子們清楚地表現出各種憤怒的樣子:咬牙切齒、噘嘴、皺眉。
2. “視崖”是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視崖”研究的目的是檢測深度知覺是后天習得的還是天生的。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把1歲的嬰兒放在“視崖”上,落差不深不淺約76厘米,當兒童爬向“視崖”時,他會停下來向下看。同時,母親在另一邊等待。當嬰兒看到母親臉上害怕的表情時,他們會拒絕再向前爬;而當看到母親高興的表情時,大部分嬰兒會再次檢查“懸崖”并爬過去。
可見,情緒不僅是人類的天賦,人類對生命中重要人物基本情緒的解讀似乎也是無師自通。
幾年前,為了兼顧用戶辦公和游戲的需要,Android和Windows雙系統平板電腦面市。但,只怕很少有人知道,雙系統這件事,人類天生自帶,且不用像平板電腦那樣需要手動切換。
經驗——預期系統:指人類出生時就已建立起來的、管理人類所共有的經驗和行為的神經回路。它們主要負責像吮吸、呼吸和體溫控制這類事關生死存亡的反射和功能。人類必須生來就具備這些條件,只是某些功能需要一定的經驗才能有效發揮,它們主要是人類所共有的基因程序的產物,從一開始就清楚自己的任務。人類的基本情緒根植于這一系統中。
經驗——依賴系統:指那些經驗—預期系統以外的,出生時沒有專門功能的神經回路。它們會做什么完全取決于人類后天所接受的感知輸入,而特定的神經聯系在反復經驗特定的輸入中形成并加強。人類獲得這些聯系是學習和經驗的結果。只要個體間還存在著不同的經驗,經驗—依賴系統就會反映出每個人的人格特質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人類的理性發展于這一系統中。
敲黑板!別忘了,人類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所以,經驗—預期系統其實是人類尚為動物時就已經具備的,經驗—依賴系統是動物進化為人類的漫長行程中逐漸發展出來的。由于牢牢穩定在基因中遺傳下來的那些特質都與物種的生死繁衍息息相關,所以越是原始的設定越具有頑固性,并享有優先滿足等級(如食、色、性等)。所以,當人類面臨困境時,首先啟動的是經驗—預期系統,當經驗—預期系統無法勝任時才會調用經驗—依賴系統。
因此,情緒總是走在理性的前面。
2020年,在新冠病毒未出現之前,全球經濟與科技的高速發展讓人們有種錯覺,仿佛促成這一切的人類也邁入了高度文明的境界。然而,迅速蔓延全球的新冠病毒讓普羅大眾紛紛上演“人類迷惑行為”:
盲搶:國人搶雙黃連、美國人搶廁紙、俄羅斯人搶蕎麥、印度人搶酒。盲信:印度牛尿、牛糞療法,燒病毒怪物塑像驅魔法,殺雞抗疫;伊朗喝酒、舔墻防疫;日本花崗巖泡澡防疫;英國燒毀5G基站、銷售“5G生物盾”抗疫。盲目使用暴力:全球不僅發生多起因疫情施暴亞裔的暴力事件,事實上,人類對自己人也一樣下得了狠手:英國《鏡報》4月2日消息稱, 意大利一男護士懷疑同為護士的女友傳染給自己新冠病毒,將其勒死。據悉,早期測試表明兩人均未感染新冠病毒;4月6日,美國一名男子因為懷疑女友和自己都感染了新冠病毒,開槍打死女友后自殺。事后檢測兩人均為陰性。
疫情肆虐全球時人類的迷惑行為足以令我們深思:何以如此?
其實,有關情緒與認知、情緒與行為的研究早就有了答案。只是,也許這些答案讓人類大腦顯得太不“高級”,因此鮮有人肯正視它們。
1. 先肯定后檢驗的認知程序。在社會心理學家研究邪教領袖何以能魅惑教徒,令其失智時,發現一個現象:通常,我們以為當人們聽到某個傳言時,會先鑒別真偽才決定要不要采信。實際上,由于大腦需要快速處理瞬間涌入的大量外來信息(當人類身為動物時,危機時刻的少許失神都可能令自己命喪敵爪),所以,人類的信息接收模式其實是先默認消息為真,然后才對之加以檢驗。但這個檢驗的過程一旦受到特定的干擾就會令檢驗失靈,比如弱磁場、毒品、藥物、音樂等等的干擾。此時,無論你得到的信息多么不可靠,你都會信以為真。
2. 情緒二因素理論。情緒二因素理論被用來解釋“吊橋效應”及“英雄救美”的現象:當人們腎上腺素激增時,首先感受到的是生理上的變化: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手心冒汗,形成相應的恐懼之情,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隨后,人們才會對自己的生理表現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所以,當吊橋上遭遇美女或危難時出現英雄時,人們便將自己因恐懼而生的情緒體驗詮釋為因異性魅力而引發的心動。
3. 情緒的“鎖屏”現象。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為避免手機因誤觸誤碰導致誤操作,人們往往使用鎖屏設置。我們的大腦也有類似操作。當情緒異常激動面臨爆發之際,為避免分散注意力,大腦便“鎖”住了相關通道,將無關信息隔絕在外。這一操作對于動物時期的人類面對生死鏖戰時顯然是有利的,但對于現在的人類顯然不利,因為這使得激情狀態下的個體屏蔽了理性的調控。
以上三點已經能夠解釋人類在抗疫時期的大部分“迷惑行為”。但這樣的解釋非常折損人類的顏面,仿佛在說:無論人類進化得多高級,絕大多數人依然還是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所以,相對“可解釋”,我們更想要“可控制”。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士·格羅斯博士曾面對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說:情緒的表達是“擁有情緒”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把情緒封存起來,情緒就會逐漸減弱。另一種觀點說:如果你拒絕用面部表情表達情緒,那么情緒會從其他渠道宣泄出來。
一方是“不表達則減弱”,另一方是“不表達則換個渠道宣泄”。哪方正確?用實驗去證明。
格羅斯博士安排參加實驗的人觀看影片。他將人員分成兩組,對其中一組(對比組)說:“請看這部電影,并且給予正常的反應?!彼麑α硪唤M(抑制組)說:“請看這部電影,在看的同時,努力表現得讓觀察你的人看不出你的感受。”格羅斯博士先放一段內容中性的影片,通過儀器獲取受試者軀體反應的基準線。然后放了一部畫面會令人產生強烈厭惡情緒的外科手術片。
觀影結束后,格羅斯博士將收集到的數據一一對比,結論是:盡管抑制組根據指令盡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不讓別人看出自己“厭惡”的情緒,但觀影中他們的軀體反應與對比組成員的軀體反應是一致的,沒有差別。這也就是說:讓人們控制面部表情對情緒的表達并不能減弱他們對情緒的內在體驗,并且在觀影后的一段時間內,抑制組的軀體反應竟大過對比組!這說明人為抑制自己用表情表達情緒會令軀體反應在事后出現反彈。
后續研究還發現,抑制自己的情緒表達需要付出認知代價:讓觀影者在抑制情緒的狀態下觀看電影,事后問起電影情節時,他們居然記不起什么情節!
顯然,用抑制情緒的方式是無法控制情緒的,且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需要調動理性。如何調動理性?下一期我們繼續分析。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