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衛東
(江蘇省南京市復興小學,江蘇南京 210011)
《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教基二〔2011〕4 號)中指出:“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書法教育對中小學生進行書寫基本技能的培養和書法藝術欣賞,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養愛國情懷的重要途徑;是提高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學生文化修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電腦、手機的普及,人們的交流方式及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能力有所削弱,為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提高國民素質,有必要在中小學加強書法教育。”[1]
那么,實施書法教育的現狀如何呢?有目共睹,中國學生的漢字書寫現狀的確堪憂,書法教育似乎也迷失了方向。大多數學校曾開設寫字課,留出每天20 分鐘的練字時間,開展各級各類寫字、書法比賽,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良好寫字習慣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寫字技能。可不知從何時起,寫字教學形同虛設,寫字指導蜻蜓點水,寫字評價不疼不癢;20 分鐘的練字時間取消了,寫字課也從課表上消失了,寫字教學好像慢慢被遺忘了,更不用說書法教育了。為什么這么多年書法教育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被染上了濃重的功利性色彩,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現在目之所及,可謂“機”不離手,手機、平板、電腦……什么時候需要用筆?簽名、批示,但見不到誰用筆在那兒寫長篇大論了。即便手寫草稿,字好看與否無關緊要,因為最終是以電子稿示人的。丑媳婦無須出門,不用見公婆。很多學校,甚至將應該與寫字有著密切關系的教室也改成了電子備課室。現實傳遞的信息就是字寫得再好也用不上。既然用不上,何須學習寫字?練習書法就更談不上了。更何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寫字、練書法那是要肯花時間、肯吃苦、耐得住寂寞才行。既然學了、練了沒用,誰還去吃這個苦呢?所謂的“基本素養”也只能是浮云。
一個人在求學期間,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大學不算,需經歷多少次考試,恐怕沒有人能說得清。但從未有人因為字寫得難看而補考、落榜。或許,偶爾會在一些小學測試卷上看到“卷面分2 分”,即便這樣,常常還有名無實。教師、學生關注的是與升學掛鉤的重點、難點、書山題海。在應試之風盛行之下,實用主義影響愈加深遠。既然考不到,還有誰去好好寫字?更不用說學習書法了。
一所學校能寫一手好字的教師鳳毛麟角。這不是個別現象,其客觀上制約了書法教學的有效實施,影響了學生寫字能力的整體提高。書法師資數量嚴重不足。優秀書法教師難以尋覓,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目前,全國已經有很多高校開始招收書法專業的學生,但一位書法教師的成長需要較長時間。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書法師資隊伍仍會是短板。相當數量的校外培訓機構開設了硬筆、軟筆書法班,但優秀教師不多見。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運用是大勢所趨。“當前,在重視學生掌握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的同時,必須繼續強調中小學生寫好漢字。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寫字教學應該加強,不應削弱。” (《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教基〔2002〕8 號 )要使書法教育真正收到實效,須把開展書法教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常抓不懈。要有切實可行的實施書法教育的途徑、保障措施、激勵評價制度。實施書法教育和農民種田一樣,周期長、見效慢。唯有腳踏實地地抓,持之以恒地干,像農民那樣,耐得住莊稼生長過程中的寂寞,方能收獲累累的碩果。筆者認為,要使書法教育的開展取得切實的成效,策略有三。
《教育部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 教基二〔2011〕4 號 )》中指出:“中小學校主要通過有關課程及活動開展書法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中,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書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藝術等課程中,要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書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語文等相應課程中設置與書法有關的選修課程。中小學校還可在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開展書法教育。”有效實施書法教育的關鍵是學校。那么如何保證課程的實施、教學的質量?筆者認為,學校必須堅守兩個陣地——課堂學習和社團活動,要保證書法課程的地位,把書法課當作主課來抓。不僅要讓書法課進課表,更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抓實、抓細日常教學。教研部門也應像其他學科一樣,配書法教研員,定期組織教研活動,切實指導學校開展書法教育。高品質的課堂教學才能有高質量的成效。社團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和拓展。分層、分類的教學是社團活動的優勢,可以對水平相近、興趣相同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當然,學習書法除了要有正確的方法,勤于練習也很重要。對于起始階段的學生,苦練“童子功”尤其不能放松[2]。
缺乏師資是制約開展書法教育的瓶頸,但是我們不能“靜等花開”。學校必須在建設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隊伍上開拓創新。相信,只要足夠重視,我們就能把事辦好。推進師資隊伍建設,須三管齊下。一是根據學校辦學實際需求,從校外聘請書法家、書法專業教師來負責學校書法課的教學工作。一些學校已經這樣做了,效果還是不錯的。不過,書法課堂和其他學科的課堂還是有區別的,課堂教學的組織必須加強。如果是外聘教師,一周見一次面,學校更要配合其管理好課堂秩序,從而保證教學效果。二是選拔優秀教師在職培訓。學校可以在現有美術、語文或其他學科的教師中,選拔一批有一定基礎、愛好書法的教師,通過脫產、半脫產或業余進修的形式參加書法教育的培訓。這是當下迫在眉睫的工作。三是全員培訓。“加強寫字教學,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是所有老師的共同任務。應在教學中明確對學生寫字的要求,要特別重視學生日常寫字,各科作業都應要求書寫規范、認真、端正,真正做到‘提筆就是練字時’。” (《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教基〔2002〕8 號 )全員培訓要引導教師重視書法教育,使每位教師都應憑借正確、認真的書寫為學生做表率,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養成;全員培訓要指導教師不斷提高自身書寫水平,不能只提要求不做指導;全員培訓還要指導教師書法教學的方法,不光自己寫得好,還要會教學生。只有全體教師的書法技能和書法素養提高了,各門課程重視寫字教學才能落到實處[3]。
現行高校招生制度有力地說明,評價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關于書法教育評價方式與方法的要求,《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如是說:“中小學書法教育評價應結合教學需要,靈活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可以采用圈點法、批注法、示范法以及作業分析法,也可以采用展示激勵、反思總結以及建立成長記錄袋等方法。評價過程中要綜合采用自評、他評、互評等方式。提倡在各學科考試中設置卷面分。” 《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提出了書法教育的評價方法和評價形式。要使科學的評價成為有效的評價,學校須要有具體明確的要求和標準,否則所謂的評價只會流于形式,淪落為無效評價。學校應該在專家指導下制定“書法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書法作業評價標準”“書法成績評定方法”等,使得教師教學有依據、作業批改有依據、成績評定有依據。有“法”可依,才能有效地實施評價。有效的評價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4]。
為什么要推進展示激勵這一舉措?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對于需要長時間默默付出努力的書法學習來說,學生尤其需要被認可。常態化的書法作業或作品展示,既能激勵學生,增強他們繼續學習書法的動力,也是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陣地。展示的面應該盡量寬,最好是全覆蓋。一次展示就是一次認可,一次認可就是一次助力。學生們必定能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
長遠規劃,多策并舉,扎實推進。“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有了教育人的堅守和堅持,想必不會需要太長時間,我們一定會收獲書法教育的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