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13個“顯著優勢”,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13個“堅持和完善”,為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了認識和讀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全息圖景”。其中,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創新,標志著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也為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支撐。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一顯著優勢,需要立足我國國情,即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聚焦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三重維度來理解其豐富內涵與內在邏輯。
關鍵詞: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三重邏輯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國制度體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制度形成的基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特點決定了其他制度的基本形態。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研究是了解其他制度的一把鑰匙。因此,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經濟制度體系中長期的、穩定的部分,對經濟制度屬性和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決定性影響,是決定其他一切制度的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三項制度并列,形成了“三位一體”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體系。
一、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歷史邏輯
(一)單一公有制為基礎的基本經濟制度(1949年—197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對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資本收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國家經濟發展有了新的變化。經過了三年時間的恢復,徹底打破了三座大山統治的所有制關系,建立起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結構,而且在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從1953年開始了新民主主義階段向社會主義階段的過渡。直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以單一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二)突破單一公有制經濟制度實踐探索(1978年—1992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標志著我們開始對基本經濟制度進行重新審視與探索。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是在我們黨的文獻中,第一次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來說明所有制結構,提出了非公有制經濟補充的思想。十二大報告的理論開啟了基本經濟制度理論探索之門。1982年首次以憲法形式確立了個體經濟和外資企業的法律地位。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為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基礎。1987年,黨的十三大進一步夯實了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基礎。允許非公有制經濟存在并鼓勵它們發展,是對傳統所有制結構的重大突破。
(三)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1992年—2002年)
1992年,黨的十四大在所有制和基本經濟制度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對公有制企業改革的目標、方向和步驟、方法都做了規范,加速了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1999年,黨的十五大第一次在黨的文獻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概念。
(四)基本經濟制度理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中不斷創新完善(2002年以后)
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實踐中與時俱進地發展,基本經濟制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框架下日趨完善。實踐證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一個重要標志,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表述,從單一所有制理論發展成為“三位一體”的完整制度體系。
二、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邏輯
(一)關于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思想
馬克思說:“社會生產關系,是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而變化和改變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論題,也是馬克思分析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立足點。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不高,必須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形成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中國化的重要體現。
(二)關于經濟制度的思想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并沒有對經濟制度范疇給予明確定義和系統研究。但對經濟制度的相關研究卻非常豐富。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等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思想是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確立的重要理論依據。
(三)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思想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立足我國國情提出來的,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尚處于初級階段”。這個論斷,一方面說明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另一方面說明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因此,目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特有的。
三、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實踐邏輯
(一)理念: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來的,明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既契合發展實際,又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內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新時代我國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引領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魂”。只有緊緊抓住新發展理念,才能使中國經濟發展更加強健,必將指導我們順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發展理念解決了新時代為什么發展、實現什么樣的發展以及怎樣發展的問題,五大發展理念實際上孕育了一個發展的動力系統,新時代發展靠什么,就是靠這五大發展理念滾動形成新時代發展的發動機。如果把發展經濟比作做蛋糕,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創新發展是解決怎樣將蛋糕做大;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是怎樣把蛋糕做好;而共享發展是解決怎樣分好蛋糕的問題。這五大發展理念有起點、有終點,構成了一個有動力、有目標,同時又有過程描述,構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新時代該如何發展的發展道路、發展方式、發展途徑的動力系統。
(二)主線: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大。從國內來看,主要是結構性問題。解決這一矛盾,必須進一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力度,用改革的辦法來推進結構調整,以結構調整來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強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中,從“三去一降一補”到“破立降”,再到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既要鞏固已有成果,又要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還要提升產業鏈,要使得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從實踐看,“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已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當下的遵循,是解決經濟發展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的重要舉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是目前和今后經濟工作的主線。作為經濟學理論的重大創新,其主要目的是要解決結構性失衡問題,特別是目前國際疫情爆發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之下,必須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讓“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各司其職,發揮好各自作用,推動經濟穩中求進。
(三)支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實踐,是我國跨越關口、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挑戰的迫切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以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為堅實基礎;以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戰略支撐;以“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為內在要求;以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為必要條件;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制度保障。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多方面因素復合的整體,涉及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的最終落腳點就是要把中國從經濟大國發展成為經濟強國。從“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與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不斷完善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釋放生產力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應有之義。
(四)目標:實現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求是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其中,主體是質量變革,主線是效率變革,基礎是動力變革。在資源約束、環境壓力加劇、人口紅利逐漸減弱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響之下,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之下,實現高質量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同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對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新概括,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明確了前進的方向,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新冠肺炎疫情猶如一只“黑天鵝”打破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來說是一次大考驗。在經濟方面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嚴峻復雜,對于地方經濟發展更是嚴峻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顯著優勢,以此來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沖擊,鞏固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特點和趨勢,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淄博市按照新發展理念,一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部署要求,從產業、科教創新、金融、改革開放、文化、生態上多點賦能,為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注入新能量。二是落實省委、省政府“重點工作攻堅年”部署要求,提出實施高質量發展“十二大攻堅行動”,退出了“十五大重點改革攻堅事項”,以改革引領高質量發展、以攻堅帶領新的突破。三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統籌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指示要求,啟動功能區調整,推動淄博城市能級、品質、活力不斷提升。以超常規的舉措來實現淄博鳳凰涅槃、加速崛起。
參考文獻:
[1]逄錦聚,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教學通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
[2]葛楊.新時代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發展與完善[J].當代經濟研究,2019(8).
[3]于國輝.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9(10).
[4]李太淼.要始終堅持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8(3):1.
作者簡介:于菲菲(1982—),女,山東淄博人,中共淄博市委黨校講師,主要從事宏觀經濟學及金融理論與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