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艷 吳思敏
摘要: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對發展現代農業具有重要意義,越來越受到學者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強烈關注。本文通過對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政策和已有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發現當前適度規模經營判斷標準在設定和落實上不符合現階段家庭農場發展要求。為引導家庭農場健康發展,需要通過信息共享、簡化模型、調整補貼政策等措施,使以效益為導向的適度規模經營標準落地,使之成為可操作性較強的地方政府執行標準,促進家庭農場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家庭農場;適度經營規模;規模標準;效益導向
家庭農場不僅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農業的基本組織形式,它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契合,已經成為引領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增收致富。在有限的耕地資源和農戶家庭人力資源約束下,探討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的“度”在哪里,或者說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多大為宜,是破解小規模分散經營困境,完善家庭農場建設的關鍵。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家庭農場適度經營規模大小、判斷標準、經營效率、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獲取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從現有文獻來看,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的判斷標準依然模糊。從實際情況來看,政府在制定和執行規模相關政策時并未充分考慮家庭農場的發展需求。因此,仍有必要對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經營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為政府部門引導家庭農場發展提出建議。
一、家庭農場適度規模概述
(一)家庭農場與規模效益
我國早期的家庭農場在經營特征上與種養大戶類似,被認為是在較大經營規模基礎上從事農業種養活動的農業企業。之后家庭農場的企業化特征愈加明顯,被看成是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且具有科學化管理和企業化特征的經營實體。在201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家庭農場”一詞開始出現,被定義為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形式,各學者緊扣家庭農場所特有的經營特征展開了更為深刻的
討論。
(二)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的演進
增加土地面積是家庭農場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必要手段,但盲目追求大規模土地則可能對家庭農場的經營效益產生負面影響,“適度規模”才能確保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結合現實狀況來看,規模化是現代農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但這種趨勢帶來的后果是越來越多的農戶片面追求大規模,而非是追求農業經濟效益的自然結果。與企業不同,家庭農場主要是以家庭成員為經營主體,在經營管理能力和風險防范能力約束下,農場規模的擴大應該控制在家庭成員合適的經營能力之內,這就意味著家庭農場在規模特征上表現為適度的規模化。所謂“適度規模”, 是指在當地自然和生產條件下,通過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所能獲得最大收益時的土地經營規模。
二、家庭農場規模適度的判斷標準
由于我國現階段家庭農場從整體上看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規模經營的適度范圍尚不明晰,生產要素配置并不完善,討論如何衡量與確定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經營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政策價值。
有學者從收入角度給出了家庭農場規模的判斷標準。郭熙保認為,農業經營規模化要能夠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到接近非農業部門的水平,經營者所獲收益應不低于其從事其他行業的收益。朱啟臻等提出,生計標準可作為判斷家庭農場經營規模的重要標準,家庭農場的規模收益要能滿足家庭成員基本的生活和生產需要。何秀榮認為在確定農場規模時,應首先考慮收入因素,如果經營農場所獲收入高于當地常規農地經營收入和一般非農勞動收入,則說明此時的農場規模是合適的。這部分學者均認為在農業生產經營實踐中,應將“收入”作為家庭農場經營的規模標準,即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
有部分學者運用實證方法定量測算出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家庭農場的最佳經營規模。陳軍民基于河南省的家庭農場調查數據,從經營效率出發,運用數據網絡分析法測算出糧油種植類家庭農場比較具有效率優勢的經營規模為5—6hm2,養殖類家庭農場最高綜合效率的養殖面積為0.13—0.32hm2,而種養結合類家庭農場規模則在50.1—60.0hm2范圍比較合適。陳艷艷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測算出新平縣漠沙鎮蔬菜種植類家庭農場最適宜規模為人均0.78hm2,如果按照兩個家庭勞動力計算,那么戶均最適宜的經營規模是1.56hm2。田雨露在對吉林省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收入尺度下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的理論分析框架,指出了在現有農業生產力水平和農戶經營水平條件下,吉林省旱田和水田經營面積分別在9.8—12.5hm2和3.6—4.6 hm2范圍內可認定為適度規模。
無論是基于哪種視角的研究,判斷家庭農場經營的規模最合適的“度”的標準就是“效益”。但是由于各區域的農場在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等方面存有差異,不同類型家庭農場在生產經營方式上也不同,所以難以提出一個普遍適用且具體的面積標準,也就是說尚不存在一個統一且固定的規模數值。因此各地農業部門應把握效益為導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結合當地自然和經濟實際情況,幫助本地家庭農場謀求與自身經營條件相符合的經營
規模。
三、當前家庭農場適度規模判斷標準的局限性
《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對家庭農場規模發展給出了指導性意見,要以效益為導向,防止出現脫離當地實際、一味追求超大規模經營的傾向。學界對“適度規模”也持肯定態度。盡管如此,“適度規模”到底多大為宜,《意見》中并未具體標明,只是強調要以效益論英雄,反對規模論英雄。然而,在實際工作當中,家庭農場的適度規模大小卻被賦予了明確的規模標準。
諸多學者研究表明,家庭農場適度經營規模受自然資源稟賦、技術水平、土地流轉、經營者個體特征與經營意愿、外部制度性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但此類因素本身就難以量化,致使對家庭農場適度規模的測定存在較大困難。即便這些因素能夠量化,也難以得出較為準確的數值,因為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家庭農場受影響因素程度不同,在測算的時候很難對各個區域的適度規模一一進行準確的判斷,其微觀測算結果往往令人難以信服。此外,農業生產經營實踐中,各農場主自身素質有限,難以在整理微觀數據的基礎上運用較為復雜的實證方法對經營規模進行測定。政府方面,由于人力、物力、資金等條件有限,也很難在轄區內大規模地對家庭農場經營規模進行準確指導和有效監管。
從農戶角度來看,一些農場主生產經營中盲目擴大農地規模而忽視實際經營效益的現象也普遍存在。農業補貼是保障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在補貼中存在“扶強抑弱”的傾向,即政府傾向于向大型農業經營組織提供補貼。再加上許多補貼是有條件要求的,其中一點就是經營規模標準,所以此時很多農戶為了獲取補貼或更高額補貼,根本不考慮自身條件就盲目擴大經營規模,這無疑違背了以效益為導向的發展。
四、家庭農場適度經營規模建議
無論是學界基于不同尺度對家庭農場適度經營規模判斷標準的探討,還是頂層的政策設計,雖然倡導家庭農場的發展要以效益為導向,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政府還是以較易觀測到的規模標準硬性框定了農場自身謀求發展的空間,以效益為導向的適度規模經營標準并未落地。為了加強適度經營規模判斷標準在政府執行過程中的可操作性,仍需要在信息共享、簡化模型、調整補貼等方面進行政策優化。
(一)打破“信息孤島”,確保各農場信息共享、公開化
無論是基于效率還是收入尺度的規模判斷標準,都需要采集各農場的收入及成本等個各類數據信息。但由于成本、收入都屬于內因隱信息,政府需要對各農戶詳細調查才能得到,然而很多農戶對此問題較為敏感,有時會出于各種理由瞞報、謊報自己的收入成本,數據的真實性會直接影響家庭農場效益的衡量和判斷。因此,可采取區塊鏈技術,選擇自下而上的自治方式代替傳統的政府自上而下的信息監管。區塊鏈技術本身就是一個數據系統,這個數據系統可以由很多節點組成,并受各節點維護,每個家庭農場都可以進入區塊鏈系統,成為其中的某一節點,當一個節點接收到數據信息時,與此相鄰的各節點便會很快地一個接一個地受到傳播,最終便形成一個所有節點信息公開的狀態,這種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技術會彌補原來只有中心才可以接受到信息的不足。因此如果每個家庭農場都能成為這個網絡中的一節,那么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監督主體,會打破信息孤島,確保各個家庭農場的信息公開透明化,增強數據上報的真實性和可靠度。對政府而言,也能降低對各類家庭農場的監管難度、減少監督
成本。
(二)簡化效益衡量的具體方法,引入第三方測算和評估部門
盡管學者對于家庭農場適度經營規模測算方法有很多,但在農業生產經營實踐中,由于各區域家庭農場狀況不一,農場主能力水平有限等,復雜的效益衡量標準難以操作。因此,今后可以適當簡化測算方法。政府也可以在明確“當地”范圍的基礎上,針對各區域實際情況,引入第三方測算和評估部門。
(三)完善家庭農場的補貼政策,保障家庭農場良性發展
為提高農戶對家庭農場經營的認知水平,保障家庭農場良性發展,政府要逐步完善家庭農場的補貼政策,盡可能破除農業補貼傾向極端化,避免補貼傾向平均化和補貼傾向大型化,不能僅僅依據經營規模決定補貼優惠。一方面要對真正從事農業的家庭農場采取普惠制,實現有約束的平均,另一方面要對轉型發展的家庭農場予以大力扶持, 而不是單純地“扶大抑小”或“扶強抑弱”,這樣才能切實引導農戶在家庭農場經營中以效益為導向逐步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瓊,李家家.我國糧食種植類家庭農場的適度經營規模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5).
[2]錢克明,彭廷軍.我國農戶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3).
[3]郭熙保.“三化”同步與家庭農場為主體的農業規模化經營[J].社會科學研究,2013(3).
[4]陳軍民.基于DEA模型的不同類家庭農場運行效率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8,46(1).
[5]蘇昕,王可山,張淑敏.我國家庭農場發展及其規模探討——基于資源稟賦視角[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5).
[6]房慧玲.發展家庭農場是中國農業走向現代化的最現實選擇[J].南方農村,1999(2).
[7]黎東升,曾令香.進一步發展我國家庭農場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0(7).
基金項目:河南省科技廳科技攻關重點課題“化肥減施增效技術集成研究”(172102110182);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態施肥行為機理與激勵政策研究”(15A790015)。
作者簡介:徐菲艷(1994—),女,河南林州人,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家庭農場、農業面源污染研究;吳思敏(1995—),女,河南鶴壁人,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秸稈還田、農業面源污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