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妮 李瑛
◆摘? 要:銜接是使語篇連貫、合乎邏輯的重要手段。在新聞語篇中,正確、合理地使用銜接手段是使語篇內容客觀、語言簡潔的關鍵。系統功能語言學中韓禮德和哈桑(1976)的銜接理論將指稱分為人稱指稱、指示指稱和比較指稱三個方面。在實際語用過程中,英漢語篇中指示詞的使用情況也各不相同,其中人稱指示詞使用更為頻繁。通過一組典型英漢新聞語篇中人稱指示詞使用情況的對比分析,得出并歸納出英漢語篇中指示詞使用的語用特點及差異。
◆關鍵詞:人稱指示詞;對比分析;新聞語篇;銜接
1976年,韓禮德和哈桑首次提出銜接的概念,認為銜接是分析話語意義的重要手段。近幾十年來,許多中國學者運用銜接理論來分析中文語篇。這些研究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韓禮德和哈桑(1976)提出的銜接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語篇的連貫性分析。新聞語篇作為一種簡潔、客觀的語體,其連貫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新聞語篇的銜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近年來,英漢新聞語篇的對比分析越來越成為眾多研究者關注的焦點。
1相關理論背景
1.1銜接
韓禮德在1964年首次提出語法銜接手段和詞匯銜接手段。然后,哈桑于1968年出版了《英語口語和書面語的語法銜接》一書,重點研究語法銜接,認為發現語篇的顯著特征是銜接研究的目的。由于韓禮德和哈桑(1976)合著的《英語銜接》一書的出版,銜接成為語言學界關注的焦點。在這本書中,他們把銜接重新定義為非結構性銜接手段。語法銜接可分為連接、省略、指稱和替代四個方面。在這些銜接手段中,照應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即在語篇中,一個成分可以作為另一個成分的照應點。根據韓禮德和哈桑的理論,代詞指稱包括人稱指稱、比較指稱和第三類指示指稱(1976)。
1.2新聞語篇
一般來說,新聞是互聯網、報紙、電視臺等媒體經常用來記錄和傳播新近發生在公眾面前的信息的一種類型。新聞語篇作為一種非文學體裁,一直是語言學研究的熱點。它具有永恒性、時事性、意識導向性和客觀性的特征。同時,新聞語篇的措辭和邏輯結構也影響著人們對事件的理解和判斷,這意味著新聞語篇應盡可能客觀。
2英漢新聞語篇中人稱指示詞對比
2.1研究的設計
本研究選取一組典型英漢新聞語篇作為研究對象。為了便于分析,中英語篇的新聞主題相同。英語語篇摘自 BBC 新聞。中文的話語節選自《人民日報》。
2.2人稱指示詞的對比分析
在英文語篇中,人稱指稱可以通過使用人稱代詞(如he、she和him)、相關限定詞(如his、her和their)和所有代詞(如his、hers和theirs)來體現。只有第三人稱具有銜接功能,因為它常用于回指,而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一般沒有這種銜接功能。下面的兩篇新聞都聚焦于同一個話題:美國前第一夫人芭芭拉·布什之死。英語新聞語篇節選自BBC新聞,中文新聞語篇節選自《人民日報》。
Barbara Bush,former US first lady and literacy campaigner, has died aged 92. A statement from the office of her husband, former president George HW Bush,described her as a “relentless proponent of family literacy”. Mrs Bush,the only woman to have seen her husband and son sworn in as US president, had been in failing health for some time and had declined further medical treatment. She said she wanted to spend her last days in “comfort care” with her family. Her husband,at 93,is the longest-lived US president. Their son,George W Bush,was elected president in 2000 and served two terms as the nations 43rd president. He said in a statement:“My dear mother has passed on at age 92. Laura,Barbara, Jenna, and I are sad,but our souls are settled because we know hers was.” (BBC News,18 April,2018)
在上面的例子中,“she”和“her”被用來指代“Barbara Bush”,這是一個典型的利用人稱指示詞完成語篇照應的例子。此外,還有其他用來指代同一對象的表達方式,如“former US first lady and literacy campaigner”“Mrs. Bush”“My dear mother”和“his mother”。上述這些都指稱同一人“Barbara Bush”。此外,“their”指的是“Barbara Bush”,也指的是“former president George HW Bush”。“He”指的是“George W Bush”。同時,“Mr. Bush”也指“George W Bush”。“she”“he”等表達方式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句子的內部銜接性,從而提高語篇的連貫性,可以看作是一種語法銜接手段。在新聞語篇中靈活運用人稱指示詞,可以體現新聞語篇中的簡明扼要的語言特點。
美國前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布什)的辦公室當地時間18日宣布,老布什的妻子芭芭拉·布什逝世,終年92歲。老布什辦公室的聲明說,美國前第一夫人、畢生致力促進讀寫能力事業的芭芭拉·布什于17日逝世。此前幾天,老布什辦公室剛剛宣布芭芭拉病重放棄治療。芭芭拉·布什一直被認為是布什家族這個美國顯赫政治家族的核心人物。因丈夫老布什和兒子小布什都當過美國總統,芭芭拉被一些媒體稱作美國“第一祖母”。她也是唯一一位見證了丈夫和兒子的總統就職儀式的美國女性。芭芭拉的另一個兒子、前佛羅里達州州長杰布·布什也曾參與2016年總統大選,但最終止步共和黨初選階段。”(Peoples Daily,18 April,2018)
在中文的語篇中,“她”和“美國前第一夫人”指的是“芭芭拉·布什”。這種人稱指示詞的用法與英語語篇中的相似。為了避免同一主題的重復,使語篇連貫,英漢兩種語言都使用人稱代詞來代替同一主題。然而,在中文語篇中,若適當的省略不會對讀者的理解造成不良影響,有時便會省略主語。例如這句話“芭芭拉的另一個兒子,前佛羅里達州州長杰布·布什也曾參與2016年總統大選,但最終止步共和黨初選階段”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這個主語”杰布·布什”出現在前句的一部分,于是后半句“但最終止步共和黨初選階段”便省略了重復的主語,但不會改變這句話的意義,而且使得這一表達更符合中文語篇表達的習慣。
2.3英漢人稱指示詞差異分析
通過上文的比較可得出英漢語篇中指示詞的使用頻率都很高,因此指示詞是重要的語篇銜接手段。英語新聞語篇中出現的部分指示詞對應在漢語新聞中通常有兩種處理方式:用重復或者省略手段去代替。本文主要討論的是人稱指示詞的使用情況。由于英語的語言結構和邏輯性,因此人稱代詞在英語中的使用較多。在英語新聞語篇中,人稱指示詞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句子之間的內部銜接的緊密性。并且由于新聞語篇的客觀性特點,第三人稱的使用頻率較高。此外,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小句結構不同,在英語中人稱用作照應指示的情況比較多,而在漢語中這些人稱指示詞則可以省略。
3總結
本文以新聞語篇為語料,以人稱指示詞為例分析了英漢語篇中的使用情況,及其對語篇銜接產生的作用。結果表明,兩種語言的人稱指示詞使用方式大致相同,但是在使用頻率和詞匯選擇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英語是一種具有屈折變化形式的綜合性語言,而漢語則不同。英語使用更多的人稱代詞和指示代詞,而漢語使用更多的零回指和省略人稱代詞來實現語篇的銜接。英語中有許多使用人稱指示詞來實現語篇銜接的例子,但在漢語中有時則可以省略。
References
[1]Brown,G. & Yule G.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London:CUP,1983.
[2]Halliday,M.A.K.& R.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Longman,1976.
[3]Halliday,M.A.K.& R.Hasa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4]馮俊靖.中英文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及其在翻譯中的運用[D].東北財經大學,2011.
[5]管曉霞.中英兩國國際政治新聞語篇對比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6.
[6]胡金曉.漢英語篇銜接方式對比研究[D].湖南師范學院,2013.
[7]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8]王國治.英漢語篇語法銜接手段的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1.
[9]武澤旭.英語新聞語篇中銜接手段的功能學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6.
[10]張德花.英語新聞報道語篇的連貫問題研究--韓禮德模式[D].中國石油大學,2009.
[11]張德祿.銜接力與語篇連貫的程度[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01):9-15.
[12]張瑜蕓.對比分析英漢語篇銜接--從東西方文化思維模式的視角[D].江蘇大學,2007.
作者簡介
馬丹妮(1996—),女,回族,甘肅蘭州人,碩士,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
李瑛(1965—),女,漢族,重慶人,博士,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