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楊武 羅萍
◆摘? 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優質護理服務在腎內科患者中的應用方式與結果。方法:將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腎內科入院治療的82例患者作為研究范本,將82例患者劃分為優質護理組、常規對照組,常規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案,優質護理組,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采用優質的護理干預方式,對比兩組相關指標。結果:優質護理組中,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2.23±10.88)、(94.38±9.32),常規對照組評分分別為(83.12±6.49)、(87.10±7.44),在護理差錯事件上,優質護理組2例、常規對照組6例,在各項指標上,優質護理組均更為理想。結論:將優質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在腎內科患者中,可以取得比常規護理干預措施更為理想的護理效果,對于提高療效具有助益,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優質護理服務;腎內科;患者;應用
腎病是臨床中常發病、多發病,若未得到及時的干預與治療,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數據顯示,在世界范圍內,腎病患者數量超過了1億人,在這一背景下,臨床中對于腎病護理工作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腎內科收治的患者病情周期長、無法徹底治愈、病情易反復,長時間治療下,患者易出現各類煩躁、焦慮甚至厭世心理,因此,對于腎內科患者的護理,要遵循人本原則。優質護理服務充分考慮到患者的身心要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滿意度。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腎內科入院治療的82例患者作為研究范本,符合《腎內科學》公布的相關診斷標準,通過醫學倫理學會同意。男性51例,女性31例,年齡為22~78歲,平均年齡(48.92±8.29)歲,疾病類型上,主要包括高血壓腎病、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慢性腎炎。將82例患者劃分為優質護理組、常規對照組,患者人數相同,均為41例,在各種基線資料上,兩組并無明顯差異。
1.2護理方案
常規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案,遵醫囑監控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記錄患者病情變化,緩解患者心理狀態,記錄患者用藥情況。
優質護理組,在常規的護理基礎上,采用優質的護理干預方式:在科室內部成立優質護理小組,由護士長負責,總結腎內科常見疾病的表現,針對護理方式進行分析,通過問卷調查方式掌握患者的護理需求,通過小組研究制定護理方案,針對優質護理小組成員,采用系統化的培訓方式,提高護理人員綜合能力。在護理方式上,重點包括如下內容:第一,用藥護理:針對患者病情告知其具體的用藥注意事項,以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在用藥過程中,控制好滴注速度,避免護理差錯事件的產生;第二,健康教育:用通俗語言開展健康教育,讓患者掌握疾病的發生原理、治療方案等,使之對疾病有正確認識,提高患者遵醫囑積極性;第三,環境護理:保證病房光纖柔和、清潔干凈,定期通風,叮囑患者每日睡眠時間保持在8h以上;第四,心理護理:腎內科患者病情時間長,多存在嚴重的負面心理,護理人員要掌握患者個體情況,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心理測評,引導患者合理宣泄情緒,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第五,提高患者自護能力:腎病患者病程長,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可以顯著提高患者參與護理的主觀能動性。在護理過程中,幫助患者擺正心態,接受患病事實,及時轉變角色,理性認清現狀,鼓勵其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鍛煉等,讓患者能夠在社會情境中展現自我。并提高患者的自護責任感,在取得患者信任后,隨時為患者傳授健康知識,灌輸正向信息,為之講授療效好的患者,增強患者的健康態度。另外,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技能,督促患者參與護理活動,根據患者個體的病情、飲食習慣,共同商討制定飲食餐單,每日將鈉鹽攝入量控制在6~8g,對于嚴重水腫、高血壓者,每日鹽攝入量不得超過3g。蛋白質攝入量為每日0.6~0.8g/kg,動物蛋白、植物蛋白比例各占50%,避免食用橙子、橘子、香蕉等鉀含量較高的食物,在活動、鍛煉時,避開人口密集區域,避免交叉感染。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提高患者自我護理干預能力,并邀請家屬參與,提供幫助與監督,提高患者出院后的自護能力,促進疾病的恢復。
1.3評價標準
經過一個周期的護理后,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護理差錯事件的發生率。
1.4統計學方式
將上述資料用SPSS21.0進行統計學分析,應用t檢驗、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優質護理組中,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2.23±10.88)、(94.38±9.32),常規對照組評分分別為(83.12±6.49)、(87.10±7.44),在護理差錯事件上,優質護理組2例、常規對照組6例,在各項指標上,優質護理組均更為理想,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腎內科疾病是臨床中常見疾病,類型包括高血壓腎病、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慢性腎炎、間質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等,數據顯示,在全世界,每年由于腎內科疾病死亡的患者數量超過了百萬人。腎內科疾病具有一定特殊性,患者病程長、病情重,因此,在開展護理工作時,既要關注患者病情,也要關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狀態。另外,對于腎內科疾病的管理是一個動態、長期、復雜過程,患者在出院后,由于生活環境變化以及社會角色、工作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導致疾病復發或者加重,加上出院后缺乏醫護人員監督,患者很容易在思想上放松要求,出現不利于疾病恢復的行為,如未按醫囑服藥、沒有堅持定期透析等,因此,除了做好常規護理工作之外,還要采取科學措施來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從入院到出院的各個階段,針對性提高患者自我護理技能,從心理、社會、社會等方面予以綜合干預。優質護理模式于2010年被提出,這一護理模式充分契合了當前醫療水平的發展需求,目前,已在臨床中得到了推廣、使用,獲得了患者的青睞。針對腎內科患者,應用優質護理服務,除了開展基礎護理外,記錄好患者各項資料,根據患者需求采用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用藥護理、環境護理等方案,采用該種護理方式,可以有效減少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率,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心態。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優質護理組中,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分別為(92.23±10.88)、(94.38±9.32),常規對照組評分分別為(83.12±6.49)、(87.10±7.44),在護理差錯事件上,優質護理組2例、常規對照組6例,在各項指標上,優質護理組均更為理想。因此,將優質護理干預措施應用在腎內科患者中,可以取得比常規護理干預措施更為理想的護理效果,對于提高療效具有助益,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楊丹.優質護理干預在腎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16):65-66.
[2]劉琳琳.優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9(05):713-715.
[3]劉新艷.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腎內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18):85-86.
[4]李娟.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腎內科護理管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04):169,176.
[5]宋欣芫,郝潔,肖莉,等.護理專案改善在提高門診慢性腎臟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06):69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