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久龍

從“頂層指揮系統”到“基層最后一米”,從高精尖技術到創新運用,科學手段越來越凸顯其在防汛救災中的重要性。更為重要的是,在此次“數字”特征明顯的防汛抗洪阻擊戰中,堅固的堤防、先進的抗洪搶險設備、科學的調度應對,與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洪而上的英勇精神,共同匯聚成合力抗洪的堅強力量。
今年入汛以來,江蘇省水情形勢嚴峻。6月初至7月23日,江蘇全省累計逾75萬人次參與巡堤查險,防汛指揮車、移動拼裝式防洪墻、軟體注水水壩、無人機、管道機器人等多種“防汛神器”也一齊上陣抗洪,以“技防+人防”筑牢智慧防汛安全堤,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7月6日,中電萊斯信息系統有限公司接到江蘇省防指緊急通知,立刻派遣技術人員隨同公司研制的江蘇省防汛防旱移動式應急指揮車,趕赴洪澤湖三河閘進行防汛值守任務。三河閘位于洪澤湖下游東南角蔣壩鎮附近,是淮河洪澤湖入江水道的控制口門。
“防汛搶險現場,就是踐行初心使命的戰場。”中電萊斯公司現場工作人員譚孝虎等和遠程技術人員相互配合,通過公司研制的江蘇省防汛防旱移動式應急指揮車,借助衛星傳輸技術把洪澤湖三河閘現場汛情的圖像和聲音,實時傳遞到江蘇省水旱災害防御調度指揮中心,為后方指揮人員提供第一手汛情資料。
指揮車的功能不僅于此。在汛期緊張時,指揮車又可以成為現場指揮“大腦”,立刻升級為現場指揮部,將命令同時下達給全省各水利樞紐,一邊告知下游洪峰來臨做好準備,一邊通知上游加強蓄洪減輕下游壓力,提高了防汛防旱搶險救災應急指揮能力。
中電萊斯公司研制的江蘇省防汛防旱移動式應急指揮車,曾獲得江蘇省水利科技優秀成果一等獎,在運動過程中可實時跟蹤衛星,不間斷地傳遞語音、數據、圖像等信息,配置多種通信信道,以及數據庫服務器和應用服務器,極大提高了指揮決策能力。指揮車還配置了視頻會議終端設備,可參加部、省防汛指揮中心召開的視頻會議。
在洪澇災害發生時,常規通信手段容易被毀壞,且難以恢復,造成通信中斷,防汛部門必須擁有抗毀能力強、可以立即啟用的應急通信手段。中電萊斯公司相關項目負責人唐皋說,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結合現代通信、計算機、圖像采集和處理等技術,建設移動應急搶險系統,提高應急搶險通信保障能力。
在譚孝虎看來,如今防汛工作比以前更高效便捷,指揮車開到現場,立刻就能采集現場圖像傳輸到后方指揮中心。“我們每天24小時不間斷輪班值守,有高科技助力,心里踏實很多。”
組裝快捷、可重復使用、安全可靠、不影響市民觀景親水……在江蘇南京,一面面嶄新的鋁合金拼裝式防洪墻為安全渡汛期“保駕護航”。這款備受關注的“防洪神器”是江陰制造,是江蘇戴克防洪科技有限公司與河海大學產學研合作的成果。
江蘇戴克防洪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與沙袋等傳統防洪應急設施相比,可拆卸式移動防洪墻具有安全可靠性高、裝卸方便快捷、可重復使用、可調節高度等性能。該防洪設施擋板采用鋁合金材料擠壓成型,內部帶有加強筋的空心結構,重量很輕。擋板和立柱通過精密設計的卡槽固定,拆裝方便。擋板之間、擋板與立柱之間安裝有軟密封條,底部帶有復合材料密封條,具有雙向止水功能,還可隨時更換。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可拆裝的防洪墻,還可以“變形”。汛期插上擋板可防洪,非汛期插上護欄對行人進行防護,還有防噪音和防風功能。目前已開發出移動鋁合金防洪系統、玻璃式防洪系統、護欄式防洪系統等產品,填補了部分業內空白。
南京不僅有移動防洪墻,還有“軟體注水水壩”。這道“科技壩”就地取材、以水擋水,哪里需要就直接拖到哪里,極大提高了搶險效率。
10米長的水袋,用水泵向袋內灌注河水,十來分鐘后,“躺著”的水袋慢慢“站立”……7月22日下午,南京板橋河下閘堤壩邊,一條橘黃色、橢圓柱狀的塑膠堤壩沿岸鋪展。這是南京市雨花經濟開發區首次在防汛中使用“軟體注水水壩”。
“‘建起這10節軟體水壩,耗時僅一個半小時。”現場防汛工作人員介紹,用傳統沙袋筑堤,1米高、200米長的堤壩,需要數千個沙袋,20個人要忙上兩天。軟體水壩由10節壩體以縱向或橫向連接而成,僅需4名操作手即可完成布放,單節從注水到成形只需約12分鐘,使用完畢后開閥放水即可轉場。
安裝在5G通信車桅桿頂部的360°高清攝像頭,可通過移動“5G+VR”實時將災區視頻回傳至指揮中心,還有江蘇移動云視訊、對講終端、基層防汛預報預警平臺……連日來,中國移動江蘇公司加強智慧防汛,全方位助力防汛搶險工作有序開展。
防汛前方有科技“哨兵”,基于移動信息化技術的基層防汛預警預報系統發揮巨大作用。7月14日上午,受到長江一號洪峰影響,加之連日大雨,南通海門滸通河閘口水位驟漲,防汛預警預報系統第一時間發出告警。海門市水利局迅速反應,發出洪澇預警通知,當地政府各部門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排澇。
7月16日,面對已超警戒線的長江水,在南京江心洲,南京移動公司模擬洪水圍困機房導致網絡故障,全面演練了應急物資調撥、水面搶險救援、機房封堵排水、應急發電搶修等搶險環節。“江心洲群眾可以撤離,我們的網絡不能撤,必須守牢抗洪救災通信‘生命線。”南京移動公司江北數據中心主任張曉艷說。
如今,越來越多“抗洪神器”正廣泛運用在各地抗洪一線,“上天入地”為降服“洪魔”增添更強助力。
天上,無人機發揮重要作用。揚中市新壩鎮江堤上樹木較多,穿過密集樹木,跨越排水溝巡查江岸線易坍地段,查看有無滲水、管涌是每年汛期重要工作。對比往年動輒花費半天、甚至一天徒步巡查,現在只需約10分鐘。新壩鎮水利站站長楊全福說,操縱無人機在江灘來回飛上兩趟,通過高空定點拍攝、巡航錄像等功能,很快就能完成一處堤段巡查。如出現洪水圍困百姓險情,無人機還能第一時間飛抵災區上空,定點空投救援物品。
地下,管道機器人來幫忙。揚中有14座通江水閘、175座穿堤涵洞,均要做到定人、定段、定時、定責任開展巡查。有些堤段上涵洞太小,人工檢查無法入洞。揚中市水利局副局長郭峰介紹,他們使用的專業管道機器人,憑借個頭小的優勢,可在窄小管道內“行走”,“查看”涵洞內部是否有破損、堵塞等,并能實時傳輸洞內情況視頻。
無錫為提高應急搶險的安全性和效率,借助互聯網、物聯網、5G等信息技術,在防汛搶險設備上貼上了二維碼,并錄制了教學視頻。搶險隊員只要掃碼就能現場學習,快速掌握設備性能、安裝技能及安全注意事項,極大提升防汛隊伍聞令即動、動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