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顯明
【摘 ?要】新經濟時代下,一大批新興的的科技企業崛起。面對這些新型企業,現代會計生產和提供的財務信息在全面、綜合反映企業經營狀況時,囿于會計信息的生產和報告環境、規則無法跟上、適應新經濟時代商業模式、業態的快速發展,繼而無法全面而準確的發揮作用。本文將對新經濟時代下會計信息生產和應用的局限性進行研究和分析,嘗試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新經濟時代;會計信息;商業模式;局限性
引言
十九大以來,我國已進入新經濟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等領域百花齊放,信息成為繼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后又一重要生產要素。政府在企業營商環境、以4G/5G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新商業模式、新經營形態不斷涌現,造就了像阿里、美團、小米等一大批新興的科技企業迅速崛起,深刻影響、推動著我國社會經濟變革。但同時,如何通過會計信息去識別、分析這些科技企業商業模式,評估其商業價值,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時代課題,傳統的財務會計方法已不能較好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新經濟時代的特征
“新經濟”一詞最早出現在1983年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中,2014年習總書記首次提及,后被寫入2015年的中央經濟會議和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新經濟是指一種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在信息技術革命和制度創新基礎上的經濟持續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率、低失業率并存的經濟狀態,其顯著特征是由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產業為龍頭驅動的。
1.1新科技驅動
和世界范圍內的三次工業革命的動因類似,新經濟時代也是由于新科技的成熟和廣泛使用推動的。不同的是,當前的新經濟是由一系列重大技術創新構成的技術集群推動的,包括互聯網集群、信息技術集群、先進制造技術集群等。
1.2信息成為生產要素
區別于傳統的手工業經濟時代和大規模標準化的工業時代,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成為繼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后又一核心生產要素。科技的發展帶來了信息革命,隨著傳感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信息數據的產生規模、速度出現了爆發式增長,數據被低成本的生成、采集、傳輸、存儲成為可能。同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極大地提高了數據處理的效率、降低了處理成本。信息與經濟的組合與靈活運用形成了以信息產業為主體的經濟模式,為企業創造價值帶來了新的動力。
1.3新商業模式快速迭代
海量的、非結構化的信息數據經過加工后作為一種新的有價值的生產要素投入到企業商業活動中去,成就了一大批互聯網平臺型公司,像美團、拼多多等;同時,信息的匯集、交換和獲得變的及時、廉價和便捷,信息流動壁壘的降低和科技的進步促成了圍繞短視頻、自媒體等以流量變現為主的粉絲經濟、IP經濟、網紅經濟等。此外,還有基于有限資源最優解的共享經濟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層出不窮,迭代速度明顯加快。
1.4萬物互聯
在新經濟時代下,大規模的4G/5G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各種高精度的傳感器、智能終端的廣泛使用讓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間的萬物互聯以及全面信息化、數據化成為可能。
2.新經濟時代下企業及財務特征變化
2.1發展驅動力的轉變
在傳統經濟時代,企業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是勞動和資本。企業通過對有形資產(包括機械設備、廠房、存貨)的投資、管理,按照規模經濟組織要素,擴大生產,達到資本和實物資產的物盡其用,從而給企業帶來價值。
現階段,隨著科技和信息經濟的發展,“信息—知識”在現代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發展的驅動力逐漸由原來的勞動力、資本轉變為網絡技術、創新以及人才,通過運用現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發揮人才的積極效應,優化組織結構,改革創新提升工作效率,驅動企業持續不斷的發展。
2.2資產負債結構的變化——重資產向重商業模式的轉變
會計信息是對商業活動、財務狀況以及經營成果的反映和報告,商業形態和驅動要素的
轉變導致具有新經濟特征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財務特征發生明顯變化。資產端,由于科技要素的投入,企業不再是重固產(機械設備、廠房和物業等)投資的規模經營,轉變成輕固產、重營運的快變現、高運轉效率的資產結構。同時,高科技含量是這些企業的發展基因,在結構上突出了以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和富有技術沉淀的無形資產為重點的特征。負債端,科技公司為滿足其初創時大量的資金投入,引入規模巨大的風險投資,這些風險投資作為新金融工具在資產負債類別的劃分上一直是學界討論的熱點,不同的劃分對資產負債表以及損益表的影響是巨大的,直接可能導致收益的大幅提升或降低,進而影響資產負債表結構,對分析企業的真實價值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2.3新金融工具的運用
最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意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現階段企業在快速發展階段采用新金融工具進行融資,例如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是大多數科技型、互聯網企業通常的選擇。它一方面滿足了科技公司在不喪失控制權下大量的持續性的資金需要;另一方面保證出資方在企業發展各階段的風險控制和利益訴求。新金融工具作為新的融資手段按會計準則在性質劃分、資產分類上還存在一些討論,它的運用使得會計報表看起來不那么“常規”,對會計信息使用人的財務專業性、商業邏輯理解、企業價值發現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現代會計信息的局限性
面對新經濟時代下企業的這些新的財務特征,通過現代會計生產的財務信息和報告,很難準確而全面的解讀和分析企業商業模式、經營思路和運營效果。會計信息使用的局限性有以下三點:
3.1現代會計理論源起和發展的時代背景與新經濟時代相差甚遠
我國現代會計理論經過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十年“全盤蘇化”,接著,謹慎的開始對西方會計理論進行批評地吸收和繼承,再到近一二十年為滿足改革開放中外資企業的需求,在會計準則、信息披露及財務報表編制等問題上逐步與國際接軌。我國現代會計在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會計理論的基礎上,與西方會計理論日漸趨于一致。
而西方會計是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進入工業革命后得到快速發展的,以成本核算為代表。可見,現代會計、西方會計在理論和準則源起上主要是為適應大工業時代企業投資、經營、成本核算等需要服務的。而新經濟時代與大工業時代在科技水平、商業業態、創新能力等相差甚遠。基于此,現代會計生產的會計信息在反映當下新經濟時代的商業本質、特征時缺少足夠的現實基礎。
3.2會計信息生成規則的迭代與商業模式、業態的發展不匹配
按照信息系統論的觀點,會計是一個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的生產和報告規則主要規范于企業會計準則體系,這些規則體系幾年甚至十幾年修改更新一次,它的更新和迭代是在大規模經濟發展、商業變化、科技創新過程中出現共性需求和問題后而加以規范和限制的。會計信息生產和報告規則的更新迭代明顯落后于技術創新、商業發展的速度,造成反映系統與經濟活動發展的不匹配。
3.3會計信息的應用不對環境和對象加以區分
按企業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的發展包括初創、成長、成熟和衰退階段,企業在各個階段的戰略定位、組織形式、經營規模、人才結構和財務特征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習慣在運用會計信息進行分析、評估時忽略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和行業特征,不加以區別的進行使用,把會計作為探究企業的系統方法論,把會計信息作為萬能的藥方。
由此,會計反映出的信息和財務結果與其內在的、可期的未來價值相差甚遠,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傳統行業企業家和投資人無法識別和認可全新的商業機會和模式。
4.克服會計信息應用局限性建議
4.1加強對新金融工具的理論和運用的理解
新金融工具的運用作為一種不可回避的新經濟企業的財務特征,它的理論基礎和應用環境需要企業和會計信息使用的利益相關方共同加以學習和理解。前者的理解正確和運用的正當性保證了提供的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可靠性;后者在理解了金融工具的運用所帶來的一系列在會計信息的連鎖體現,方可以溯源到企業運營的實際財務狀況,透過財務報告的現象看到商業的本質,從而形成正確的評估判斷。
4.2結合非會計信息對商業運行加深理解
會計信息是我們分析、理解新經濟時代企業特征、價值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結合企業商業活動中的非會計信息,如GMV、用戶數、協同效率、坪效等,可以讓財務視角的剖析、判斷更加立體和全面,相互驗證的同時,對業務數據的跟蹤和回溯讓視角覆蓋到企業整體業務范圍,從而更容易接近商業本質。
4.3結合企業生命發展周期理論
會計信息的使用需要設定適用環境,在企業初創期,會計信息的生產鏈條并不完善、完整,信息質量不高,應用范圍應受到限制,此階段,業務數據相較于會計信息更具有應用價值。以此類推,在企業生命發展的整個周期里,要結合各階段的業務規模、商業成熟度、會計作業鏈條完整度來加以運用,才能使會計信息所反映的商業價值更加貼近實際,起到反映、監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董小征.淺析新經濟時代的特征[J].中外企業家,2018,(35).
[2]李興、支春紅. 新經濟時代下會計如何助力企業價值創造[J].當代會計,2019,(05).
[3]蒲紅霞.我國現代會計理論研究發展歷程[J].時代金融,2017,(04).
[4]葛家澍.新中國會計理論發展要略[J].上海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