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公開談到“工匠精神,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是年,“工匠精神”入選《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
【關鍵詞】工匠精神;內涵
1.工匠精神的內涵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公開談到“工匠精神,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是年,“工匠精神”入選《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2018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三復斯言:“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如此高級別、高頻率地出鏡,工匠精神的意義重大,自不待言。從官方的表述語境中看,其義也并不晦澀。但目前為止,輿論似囿于日本文化語境,對“工匠精神”只做品質方面的解會,略失偏頗。今天,要更好地弘揚工匠精神,全面、精準地理解其內涵,應是當務之急。
2.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二字,分別在甲骨文、金文時代就已產生。據許慎和段玉裁說,“工”、“匚”都是“矩”(尺)的象形,“彡”是畫紋的象形,“斤”指斧。其本義分別是“巧飾也”、“木工也”;后內涵外溢,“引申之凡善其事曰工”、“以木工之稱引申為凡工之稱也”。“匠”字之義又因《莊子》匠石“運斤成風”的典故,進一步引申為(有)高超的技藝(的人),與“工”字意義趨同。同義連稱構詞,本就是古漢語單音節詞向現代漢語雙音節詞演變的基本規律之一。是可見,“工匠”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本就淵源有自。而所謂“工匠精神”,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中,據筆者耳目所及,約可分為三個層次。
2.1精益求精
《詩經》用工匠們勞作過程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如金如錫,如圭如璧”的變化來比擬君子積學修養,磨礪道德的過程。其后,《論語》中子貢與孔子論修身立德時引用了《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再后,南宋朱熹在《論語集注》中進一步解釋此句時說:“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指工匠們在制作骨、角、玉、石器物時對品質的無盡苛求。
回歸“切磋琢磨”的本義,“精益求精”自當是工匠精神的題中之義,毋庸置疑。這是上述總書記和總理講話的最表層意思,亦是輿論解讀工匠精神的聚焦點,此誠然也。在當今“消費升級”的中國,理性意識逐漸回歸,人們的關注點正在從不切實際的“物美價廉”向“物有所值”轉向。所以,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價值規律作用凸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企業要獲得高速度、高質量的永續發展,在復雜、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供給側提高產品質量,當是不二法門。
此外,筆者以為,“精益求精”之所以能成為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還在于它并非僅著眼于為質量制定標準,而是更注重為人設立正確對待質量的正確態度——孜孜不倦、永無止境地“吹毛求疵”。因為質量本身就兼有某時某地的靜態絕對高低和因時因地的動態相對高低兩種屬性。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之下,倘若夜郎自大,安于現狀而不思進取,必定要被市場棄之如敝屣。這才是“精益求精”的要義。作為企業,萬不可顧“精”而失“益”。
2.2好道進技
《莊子》中庖丁向文惠君解釋他神乎其技的刀法時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旨在表明自己對“道”的追求更甚于刀“技”。但反過來看,也正是庖丁對“道”的體悟和運用,才練就了“游刃有余”的刀技。清代魏源“技近乎道”的說法,就是對《莊子》之言的逆向思維。《莊子》中還有“輪扁斫輪”、“丈人承蜩”等故事,都指向“道”與“技”的互通性。至于何謂“道”,其實很多人都被《老子》“玄之又玄”的說辭給唬住了。從文字學的角度來看,“道”并不玄乎。段玉裁注解許慎“所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爲道理。”《老子》只不過是用了形而上的引申義掩蓋了“人走的路”這個本義。審之語境,庖丁所謂的“道”,無非也就是在“解牛”時根據牛身體不同部位的構造特點來選擇不同的用刀方式。
對于企業而言,“道”就是實現自身發展的方向、不斷壯大的出路。再具體來說,“道”表現為企業對創新潮流、市場脈搏、行業趨勢、政策導向等的綜合把握。
2.3振民育德
《周易》云:“君子以振民育德。”意思是君子在振濟人民的過程中涵養自己的德行。自西漢武帝“獨尊儒術”,兩千多年來儒家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而“德”則是儒家文化的鎖鑰。儒家文化是入世的,它雖在精神理想中承認“道”的至高無上,但在現實實踐中仍以“德”為歸宿。“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孔子、子路、孟子正是希冀在對人民、社會“成仁”“行義”“殉道”的過程中完成自身“德”的建樹。故此,在儒家看來,無論是“神乎之技”還是“玄妙之道”,皆應歸于“德”所統御。
經濟效益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必然追求,這無可厚非。不過,必須清醒的是,企業的終極目標應是成為偉大的企業。只是這個“偉大”,除了包括資產的“龐大”、技術的“強大”,還不能缺少胸懷的“博大”,在為自身創造利潤的過程中,還要注重以產品或產品之外的社會責任更好地為人去服務,實現企業之“德”的建樹。“整合全球信息,讓所有人更容易使用。”“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谷歌、阿里巴巴在步履維艱的初創時代就喊出這樣的豪言壯語,就已注定他們一旦成功,必將偉大。放眼當下,安卓系統、支付寶等,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何可勝道也哉!
“魯班獎”是中國建筑行業工程質量最高榮譽獎,人所共知。然這個命名邏輯的背后,強調的恐怕不只是“質量”因素。在歷史傳說中,魯班創造出來的東西質量有多么好是沒有被表述的,反倒是對人民生活的巨大影響一再被提及。只有在“振民育德”的意義上,魯班才真正能成為“百工之祖”。
3.結語
是可知,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工匠”一詞,本就包含了日本文化語境中“工匠精神”強調在品質上精益求精的內涵,而在好道進技、振民育德方面更加豐富,更具有哲學品質和人文關懷。當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理應堅定“四個自信”,充分闡釋好、宣傳好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工匠精神的時代新內涵。
作者簡介:李環雨(1990.01-),男,漢族,新疆昌吉人,研究生,助理政工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