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亞麗
和朋友吃飯,她慘兮兮地跟我說又被女兒“虐”了——本來約定好看一集動畫片就睡覺,結果一集過后又要看一集,纏著她哭鬧,最后只好讓女兒看了。
父母的規矩不清,孩子就一定狀況不斷。我總結了一下,他一般會在三招之內打敗大多數媽媽。
第一招,反復嘮叨。標志性語言就是“媽媽,我要……”。不論我們說什么他就這一句話,簡單粗暴,直指目標。他不煩,最后崩潰的是我們。
第二招,哭。哭得驚天動地,恨不得讓全世界都能聽到他的悲傷。如果你覺得他只是在哭,那就大錯特錯了——他在觀察,通過觀察你的表情,決定是要加大音量還是就此停止。他用哭聲來試探,很多媽媽聽得心疼肝顫,趕緊投降,草草收場。
第三招,撒潑打滾。這招最為兇險,因為此時我們也已經火冒三丈了,這個時候最容易腦子一熱,大手一揮,簡單粗暴地把熊孩子給收拾了。但是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叛逆期的反叛行為會非常突出,而且還會從大人那里習得簡單粗暴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招更不可取。
最近,我在培訓兒子睡前自己洗臉、刷牙、洗腳,并且要在10分鐘內做完。我把他領到鐘表前面指給他看,現在是8點半,如果10分鐘之內,也就是長針指到“8”之前完成,就講3個睡前故事;過了“8”,就講兩個;過了“9”,就講一個;過了“10”,一個都沒有。孩子同意了。
第一天執行的時候,他不知控制時間,等全部完成,指針已超過了“8”。
每晚的3個睡前故事,是他很久以來養成的習慣,他無法接受突然變少了的事實。于是就亮出第一招——秒變“復讀機”,一遍一遍地只對我說一句話:“媽媽我要聽3個、媽媽我要聽3個……”我見招拆招,態度堅定而溫柔地答復他:“寶貝,我們剛剛一起定的規矩,媽媽說話算數,寶貝也一樣。”一句話表明立場,然后去做其他的事,不與“復讀機”糾纏。
第一招失敗,他立刻用上第二招——哭。他哭的時候,我坐在旁邊為他擦眼淚。他哭泣的間歇睜眼觀察的時候,看到的是我充滿同情的目光。我說:“寶貝這么傷心,一定是因為太喜歡聽故事了,太遺憾了。”真誠地表示同情和理解,對他的處境感同身受。他一聽,哭得更大聲了,邊哭邊說:“對呀,我最愛聽故事了。”此時,他哭更多是因為感受到了理解和同情,憤怒值已經降低。
我接著說:“寶貝是想每天晚上都能聽3個睡前故事嗎?”確認他的想法,這一點在溝通中非常重要,可以避免很多誤會的產生。

“對呀,我就是想聽3個。”說完,他又大哭起來。我輕聲打斷他:“今天是一定不行了,但有沒有辦法能讓寶貝以后每天晚上都能聽3個呢?”這個問題一拋出,他立刻就忘了哭,因為他要開始思考我提出的問題了。
過了一會兒,他說:“我覺得我明天洗臉刷牙一定要快一點,沒超過時間就一定能聽3個!”這個經驗是他自己總結出來的,而不是我告訴他的,這點很重要。很多家長的問題就在于,用自己一遍一遍的嘮叨,阻斷了孩子的自我思考。
“哇,這個主意好棒!”適時的贊美讓孩子的不快一掃而光。
“為了寶貝能說話算數和想到這么棒的主意,我要去給你挑兩本很長的故事書。”前面復述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后面強調“很長”,一方面堅定地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另一方面表示鼓勵,調劑心情。“太棒了!媽媽我愛你。”孩子開心地笑了。
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沒有規矩的愛是溺愛,恩威并濟,用規矩為愛護航,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才不會偏離航向。
(摘自《婦女》)(責編 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