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予新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積極開展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評價自己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才能煥發生命的活力和無限的生機。
【關鍵詞】學會評價;自評;互評;提升評價能力
引言
小學生的數學基礎各有差異,課堂中如果我們只用“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學生的話,那么基礎好的學生用不著怎樣思考就能回答“好”;中等生可以達到老師的基本要求,但得不到更好的發展;學困生會因為總是得不到老師的肯定,而對課堂失去信心。所以在課堂中按新課改的新要求開展自評與互評。下面談幾點個人的粗淺看法。
1.掌握心理,以師評為樣,學會評價
小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不強,在課堂中開展自評與互評之初,一般不會很好評價自己和同伴,往往是以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為參照點,特別是他們所尊重的人的評價,在學生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這個階段老師的評價尤為重要。比如說:當學生的想法有道理,但是表達的并不流暢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教師已明白你的意思,可以讓老師幫你一下嗎?教師在征得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將學生的想法稍作整理,其它學生就聽明白了,發言的學生也得到了指導。我想我們只要有一顆蹲下來和學生平起平坐的心,就容易走進他們的心里。他們的思維就會變得更加活躍,學習的動力會更足。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激勵,特別是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對激勵的渴望更甚。老師在評價學生時要用發展的觀點,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對學生學習數學的任何一方面的進步都要肯定。老師經常對學生的學習表現、答問、作業等準確、公正、肯定的評價是學生學會表現認識自己,進而學會評價他人的一條基本途徑。如:“你的計算基本正確,如果能像課本的格式那樣講究,那就更好了!”“你雖然做錯了,但能看出你在思考,再想想,相信你能行。”…… 學生在許多次的“老師評價”過程中,學會了解應該從哪些方面反饋自己的學習,應該以什么樣的標準評價自己與同伴的學習,從而學會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2.找到“某一點”,進行自評
小學生大多數正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認識水平上,這種認識水平體現在評價能力上,表現出為他評能力較強,而自評能力較弱,往往很難意識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老師應抓住“這一點”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或作業做出自我評價,把最能體現自己進步或不足的某一點找出來進行交流。如:在學生學習完繪制統計圖后,要求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中。有的學生說:“我的統計圖顏色鮮艷,格式正確,一看就清楚。”有的學生說:“我繪制的是縱向條形統計圖。”“我畫的統計圖不夠工整,歪歪斜斜。”“哦,我沒有寫數量單位。”……
就這樣,學生你一言我一語找到了這個“某一點”,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判斷、自我認識。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這既是知識的再現,同時又使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和方法進行全面反思,為學生提供一個足夠的自學自悟的機會。
3.抓住亮點,進行互評
互評是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是學生參與、實踐和體驗學習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互評時思考、判斷對方的對錯,就是一個知識循環反復的過程。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特點決定了在評議時容易只看到優秀學生“亮點”,而忽視了其他學生的“亮點”,再指出不足之處,提出希望改進的辦法。這樣既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又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矯正功能。
我在教完乘法驗算后,請一名平時成績一般的學生上來板演27x46 并驗算。第一次算完后,我讓學生開始對他的計算評議:
生甲:“他的乘法口訣不是很熟悉。”生乙:“我覺得他做完后應該仔細檢查一下。”
生丙:“他板書清楚,只是沒有算對。”……在同學們的第一次評議后,這位同學不好意思地進行第二次計算。一邊算,下面就有學生小聲喊:“再檢查一下。”“要注意進位,別急。”同學們的友好提示使這位同學在第三次計算時終于算對了。
互評活動就是這樣,不但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還能為學生創造出一種輕松、平等的心理環境,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教育,促進發展。
4.在爭論中,提升評價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間的爭論其實也是一種相互評價,這種評價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分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后,我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進行判斷:“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 1/2,對嗎?”話音剛落,全體同學就已經分成了兩個對立的陣營開始討論,隨后我就讓兩個陣營分別派幾位代表進行辯論。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我是不是把這個圓分成了兩份?”反方代表回答:“是。”正方代表舉起其中一個半圓,問:“這份是不是這個圓的1/2?”反方代表回答:“是啊。”正方代表又問:“既然是1/2,你們為什么不同意這種說法?”這時,反方另一個代表從手中的圓形紙片上隨意剪下一塊,問:“這是分成兩份了嗎?”正方代表回答:“是啊。”反方代表問:“這是這個圓的1/2嗎?”正方代表小聲說:“不是。”反方代表繼續追問:“既然不是,你們為什么同意這種說法呢?”正方所有學生都服氣地點點頭,這時有一個學生提出:“如果說是把一個圓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 1/2,這句話就對了。”全班同學連聲說:“對,對!”
正是這樣的爭論,反映出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和構建知識時的障礙。在相互的爭論交流中,他們能夠有效地利用錯誤信息,感悟錯誤所在,牢固建立知識體系,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著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評價能力。把評價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課堂中的評價在尊重、寬容和等待中進行,在欣賞、發現和激勵中進行,在和諧、主動和引導中進行。
5.因材施教,有效避免兩級分化現象
教學中還應注意抓兩頭,帶中間,使所有學生都感興趣參與到自評與互評教學中來,可是經過一段學習后,有的學生成績上去了,有的卻垮下來了,出現了兩級分化現象。所以,教學上要根據大多數學生的情況,正確處理好教學中自評與互評的難與易,多與少的關系,因材施教,使好學生有奔頭,差生有盼頭,全體學生有勁頭。對優等生要給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差生要多關心和輔導,多給他們參加談論的機會。只要教師在課堂上既充分發揮了優秀生的帶頭作用,又扎扎實實地幫助差生解決了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問題,就可以把差生帶動起來,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越來越濃。
6.結語
總之,在寬松的自評與互評環境中,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使學生在愉悅的、高漲的情緒中投入到課堂中去。教師創設融洽、開放、平等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討論, 自由地發揮甚至另辟話題。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妨做一個熱心、耐心的聽眾,做一個朋友,及時、有效地提供幫助。你會發現此時的學生一個個精神抖擻、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對接下來知識點的拓展和課后復習都能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曹利群.談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自評與互評 [J]. 基礎教育,2018(34):162-162.
[2]陳慧玲.淺談小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自評能力的培養[J].教育 ,2019(4):95-96.
[3]張巨民.課堂數學教學出現的問題與對策[J].新課程,2018(2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