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靜茹
【摘 ?要】我國經濟建設最近幾年發展非常迅速,使得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兒提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涉及社會發展的全方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過程的整體性工作,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必須要非常重視在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問題,不斷創新思路、內容、形式,推動群眾文化藝術工作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
引言
近年來,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生活品質有了更加高的追求。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普及面廣、參與者多、可信度高、影響深遠,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文化幸福是幸福指數的重要標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自娛化,將成為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發展的方向。
1.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概述
(1)類型多樣化。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快速發展,人們的藝術文化生活觀念也在不斷轉變,由之前的相對保守模式逐步轉變為內容豐富、形式和類型多樣化的群眾文藝活動。(2)公益性突出。大部分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基本上是由不同的社會群體組成,他們都是根據一定社會主體和共同的發展目標來進行文藝性的活動,因此具有較強的公益性特點。(3)內容大眾化。目前,大多數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都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比較注重對群眾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素養的培養教育,所以其內容也更加大眾化。群眾文化的重要價值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區域性、地方性特點突出。大部分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都是在一定的區域內開展的,這對于推動地方文化藝術的發展、將更多積極向上的地方文化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群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有助于更好地維護地方政府形象。在實際的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和推動過程中,政府部門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和組織各項文化藝術活動開展、推廣的重要角色,因此政府部門通過開展多樣化的群眾藝術文化活動,對于提高政府職能、打造服務型政府、提升政府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形式
從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形式來看,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開展既包括靜態的、可見可感的文化產品及藝術成果,又包括動態的過程性的表演藝術活動。靜態類群眾文化活動品牌主要包括:一是主題展覽活動。依托各大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以及其他展覽場所,展出涵蓋文物、美術、書法、影像藝術、現代藝術、設計、海報、圖片、服飾、收藏等各藝術門類的文化作品。從純造型藝術到傳統民俗文化、從古代藝術遺產到現代社會生活影像,跨越了廣闊的領域。特別是靜態類民俗文化展示,以民俗物品的觀覽、品嘗、選購為主,包括民居、民具、衣飾、民間食品、民間工藝品等,它借助靜態的民俗物品展現一時一地的民間風俗。靜態類民俗旅游最典型的代表即是當今各地的民俗博物館,以陳列展覽民俗中的標志性器物為主,呈獻給游客的是靜態的民俗畫面。二是文藝創作活動。在群眾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文學、美術、書法、攝影等創作的全過程均由個人把握的“靜態”藝術門類,在整個群眾性文藝創作中呈現出崛起之勢,形成了攝影文化活動、繪畫活動、書法活動等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三是培訓講座活動。舉辦各類展覽、講座、培訓等,普及藝術文化知識,開展藝術教育,提高群眾文化素質,促進當地精神文明建設,這是圖書館、文化館的基本職能之一。四是積極推進文化大市建設,瞄準“五個一”等國家和省級重大獎項組織創作生產,積極扶持重點作品和簽約作家創作,推出民族民間音樂歌唱比賽和美術、書法、攝影成就作品展等一系列活動,打造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和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藝術教育活動。
3.塑造群眾文化藝術形象
群眾文化藝術創新出發點是形象塑造,首先要制定形象戰略與形象定位,如何在群眾中塑造穩定、永恒、積極的形象是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其次,要進行具體的形象設計。按照通俗易懂、醒目易記憶,人性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創意將群眾文化藝術創新發展戰略思想與設計結合起來。要對群眾文化的活動名稱、商標、圖案、色彩、字體、標識、廣告、團隊、成員、信譽、價值理念、活動模式、規模、成長環境、舞臺形象、效率形象、服務形象等藝術形象要素進行合理的設計與表達。群眾文化活動藝術的形象設計主要應突出個性、簡潔、明快、通俗、情趣;表現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并通過電視、廣播、網絡、雜志、報紙、廣告等視聽媒體進行宣傳。要力爭遵循文化活動開展、傳播規律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喜好與偏愛心理,以貼近生活、服務群眾、弘揚文化、提升品質為宗旨,在搞好市場調查研究,科學進行文化活動定位的基礎上,增加文化活動的吸引力,使文化活動藝術成為當地群眾喜愛的、津津樂道的主要文化消費內容之一;要保持藝術活力,以文化活動帶動品牌推廣;要認識到形象塑造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從細致、細微處著眼,通過不懈的努力去經營與建設,最終要獲得群眾的充分信任,方可稱之為一個卓越的群眾文化藝術形象。群眾文化藝術形象設計應堅持如下原則:(1)創新性原則?;顒用Q和標識圖案貴在標新立異,具有獨特的個性和不落俗套,這樣才有利于宣傳藝術活動;缺少個性與特色的形象設計直接導致群眾文化活動的創意無法得到實現。(2)傳播性原則。名稱及標識等是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對外交流、進行經營宣傳的重要途徑,因此,要突出“意美、音美、形美”這“三美原則”。形象標識要蘊涵美感、富有感召力,形成獨特的視覺化語言,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3)理念性原則。群眾文化藝術要能傳遞群眾文化活動組織創立的基本宗旨與社會責任和使命,即以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為理念,以人為本,追求完美、信任、愉悅、忠誠、真實、自然、和諧,以提高人民大眾的精神文化素質、樹立社會新風為理念;(4)文化導向性原則。文化是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出發點與立足點,品牌名稱及標識是品牌文化含義的集中體現與表達;(5)情感導向性原則。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的形象要以群眾的認可與接受為前提,以群眾喜愛的形式進行包裝與形象設計。第三,加強群眾文化活動形象的宣傳管理。根據形象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在形象的創作、設計、展示和結果反饋等各階段,定期對形象進行跟蹤調查。要不斷創造差異性,明確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的定位,體現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核心價值,以提高文化活動藝術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4.針對文化宣傳信息傳播機制進行創新
群眾文化藝術普及追求覆蓋面廣,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普及”目的。新形勢下,文化館應當針對文化宣傳信息傳播機制進行創新,以受眾面廣、節約資源、方便快捷為目標優化、創新文化宣傳信息傳播機制。而網絡技術的介入能夠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如微信文化知識傳播、網站數字資源服務、遠程教育培訓等。即使在不出門的情況下,群眾也能通過登錄文化網站的方式收集、處理資料或者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獲取有關于展演、藝術培訓、展示展覽、藝術知識等訊息。
5.結語
人民群眾不僅應該享受文化成果帶來的福利,而且還要參與到各種文化活動中去,創造并實現自身的價值,以獲得精神文化的更多滿足并促進自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巖.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J].中國職工教育,2014,(08).
[2]陳志文.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展[J].改革與開放,2011,(20).
[3]李巖.淺談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J].中國職工教育,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