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人類的語言文字發展史上,無論是美學價值還是文化價值,沒有哪一種文字能與漢字相媲美。漢字是唯一的音、義、形相互結合的表意文字,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石,也是漢文化傳承的最主要媒介。同時,漢字是因義構形的文字,所以漢字構造中無不體現著特定的文化信息,漢字與漢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一直發展、流傳。本文將通過對一些與婚姻有關的漢字分析,淺析漢字中的古代的婚姻文化。
【關鍵詞】漢字;古代婚姻關系;“女”部字
引言
人類社會中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而家庭是由婚姻關系建構的,因此社會的發展和家族的產生必然離不開男女婚嫁。男女婚嫁對人類社會存在并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在《周易·序卦》中就有所體現:“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雹偈钦f萬物創世之后,男女夫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開端,所以想要社會穩定,就不可以不重視夫妻之道。我國古代的婚姻關系是隨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的變化而不斷演變,在不同的時代,婚姻關系的形態因人的生產生活不同有所差別,此現象在有關記錄婚姻的漢字中就可以窺見。本文將通過對部分漢字的分析來一探中國古代的婚姻關系。
1.女性獨尊——母系群婚
群婚制是人類原始社會中的婚姻形式,也是在社會生產力的有所提什,由采集狩獵向農耕過渡時,出現的第一個兩性關系相互限制的婚姻制度。群婚制是母系氏族社會下存在的,女部字“姓”“媧”“始”等字都反映了原始社會女性因生殖能力而具有的天然權威。
群婚制有血緣群婚和族外群婚兩類。血緣群婚是群婚制前期形式,是指在同一部落內有血緣關系的男女相互配婚。關于血緣群婚關系在上古神話中就有所體現,華夏人文之始伏羲和女媧就是兄妹,他們血親通婚,養育了華夏子孫。隨著生產水平的提升,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知逐漸增強,先民意識到血親通婚會對人自身產生不良后果,于是就阻止同一族內兄弟姐妹的結合,排除近親配婚,要求男女只能與不同族落的人通婚,從而出現了群婚的另一形式——族外群婚,族外通婚改善了“男女同姓,其生不番”的不良狀況。族外群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從本質上來說其實也是并無規律的婚姻關系。
從漢字記錄中可以發現,群婚制下女性獨尊。首先看“姓”字,小篆寫作 ?,從女從生,突出女性因生殖而特有的尊貴。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姓,人所生也。古之圣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边@說明在母系社會認為女性是無夫而孕,人是母感天而生,所以圣人皆無父,是天子。“母感天而生子”的故事在神話中比比皆是,如華夏始祖黃帝、炎帝都是他們的母親受神力感召所生,又如殷商始祖契是其母親吃了玄鳥蛋生出來的,周始祖后稷是姜嫄踩巨人足跡感孕而生的。這些神話都反映了先民的生殖崇拜,群婚制形態下女子占主導地位。
除了“感天而生子”之外,還有“因生以為姓”。看《說文解字》中的一些女部字就能知道,“姜,神農居姜水,以為姓?!薄凹?,黃帝居姬水,以為姓。”“姚,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媯,虞舜居媯汭,因以為氏。”從這些解釋可看出,人姓因地而得名,但地因人而的名,所以在母系氏族社會中母親就是姓的來源之本。此外,“?、娸”等從女的字都釋為“人姓也?!薄秶Z·晉語》記“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這十四人,為十二姓?!雹谝搀w現了群婚制下姓從母得這一現象。
另外,從《說文解字》中“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這也。”“嫄,臺國之女周棄母字也。”“始,女之初也?!笨梢园l現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將造物之源歸于女性,認為女性是人類之始。所以在群婚形式的婚姻制度下女性地位高于男性,世系是由母親傳承,世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這種現象在古籍文獻中都有記載,如《莊子·盜跖》中:“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雹墼凇秴问洗呵铩な丫[》也記:“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④
2.男性逆襲——婦主婚到夫主婚
隨著生產方式的改進,社會生產資料逐漸私有化,男子地位稍有提升,男女婚嫁關系不在是以婦女為主宰的群婚形式了,轉而走向對偶制,即不同部族的一男一女在短期時間內構成配偶關系,生兒育女。對偶制形式的出現使社會婚姻關系趨于穩定,從而人的倫理觀念也逐漸顯現。
對偶制婚姻起初是女主婚,即男入女家,夫從妻居。“嫁”小篆作 ? ,左邊是女,右邊是家。在《方言》中說:“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有女而出為嫁也。”錢繹在《方言箋疏》中 做疏時寫到:“女嫁謂之適,猶男出謂之嫁?!雹輳腻X繹的箋疏中可知當時婚姻是男入女家。《后漢書·烏恒傳》記:“其嫁娶則先略女通情,或半歲百日,然后送牛馬羊畜,以為娉幣。壻隨妻還家,妻家無尊卑,旦旦拜之,而不拜其父母。為妻家仆役,一二年間,妻家乃厚遣送女,居處財務一皆為辦?!雹逓鹾愕幕橐鲇涊d就是婦主婚的體現。
后來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完全變革,人類徹底進入農耕文明,男子成為勞動主體,社會形式也由母系氏族轉向父系氏族,“夫主婚”就取代了以前的婚姻關系。“夫主婚”與“婦主婚”剛好相反,是指女入男家,妻從夫居。夫主婚形式下,男性爭奪了傳承姓氏的權利,他們為了血統的延續并保持純潔,用絕對男權將婚姻形式完全固定,把女子逐漸物化,成為自己的私有物永久占有。這一婚姻文化形態在女部漢字中大有體現:
“婚”的古字是“昏”,意義即為黃昏,《說文解字》“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娶婦以昏時”就是說在黃昏時結婚,這應該是搶婚的遺跡。所謂搶婚就是父系社會部落男子根據自己的軍事實力,劫掠其他部落女子結為配偶,繁衍后代,且搶婚一般在黃昏時進行。這種搶婚形式就反映了男子在婚姻關系中的主導地位,女子則成了部落間相互爭奪的物品,是生育工具。“姻”小篆寫作 ,《說文解字》:“姻,壻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這里的“因”就是“依賴、依靠”的意思,體現了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此外,“婦,服也。從女持帚?!薄叭纾瑥碾S也。從女從口。”都是說女子要服從跟隨,是男權社會中對女之的約束,女性一生都要服從,即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對女子這種三從四德的要求在古代社會一直存在。
搶奪婚發展到后來變為買賣婚和聘娶婚,因為女入男家減少了女方家的勞動力,所以在結婚時男子會送給女家一些財務作為補償,這種交易一開始只是買賣,后來隨著人的情感的萌發,就稱為聘娶,但其本質目的未發生絲毫改變。聘娶婚的含義在“媒妁”二字中可以清晰窺見,“媒,謀也。謀合二姓?!薄板靡?。斟酌二姓也。”“媒妁”就是不同兩姓人家商量合謀而決定男女婚姻,這也是聘娶婚的關鍵。聘娶婚應該是我國歷史上存在最久的婚姻形式。但不管是那種方式結合的婚姻,在父系氏族社會中,男性就是為主體。
3.男尊女卑——妻妾成群
先民自從進入農業社會,男性憑身體優勢占取了生產資料,成為社會的主宰,也成為了女性命運的主宰,到封建社會后此現象就成了常規?;橐鲂问揭沧優闉槠捩?,又稱媵婚,是指數個女子同時嫁給一個男子,眾女子中有一個是妻,其余均為妾。媵婚制完全體現了封建生產關系下男女的極度不平等。
妻甲骨文寫作 ?,從甲骨形體來看,凸顯的是女人頭部,上面部分是頭發,表示女子成年禮俗為男子配偶?!墩f文解字》釋:“妻,婦與夫齊者也?!本褪钦f妻子是與丈夫擁有平等地位的人,但是在妻妾婚本身的關系中妻子要與多名女子共享丈夫,就已經決定了妻與夫無法平等?!版奔坠切误w為 ? ,顯示是女人頭上有根釘子,代表受罰的女性,《說文》中釋為:“有罪女子給事之得接于君者。從?從女。春秋云‘女為人妾,妾不娉也?!笔钦f妾本指服刑的女子,后來把男子除妻子之外的女人稱為妾,這與甲骨形體意義對應。從中可見妾的地位極低。
媵婚制中還有“姊妹共夫,有妻有妾”和“姊妹及侄女共夫,姊為妻,妹侄為妾”的現象,這從漢字“娣”“姨”的記載中都能體現?!版贰痹凇墩f文解字》中解釋為:“娣,女弟也?!薄稜栄拧め層H》:“女子同出謂后生內娣。”是說姐妹共嫁一夫,妹妹稱作娣。“姨”篆文寫作 ?,左邊“女”代表姐妹,右半部分“夷”表示外邦的、外來的,所以“姨”就是指外嫁姐妹?!墩f文》:“姨,妻之女弟同出為姨?!薄稜栄拧罚骸捌拗⒚猛鰹橐??!边@都是妻妾成群的婚姻制度下打文化現象?,F在看來毫無倫理道德可言的媵婚制,在封建社會是以合法形式存在的,而且妻妾婚是封建社會貴族階級的主流婚姻形式,妻妾數量也是他們顯示富貴的象征。
關于古代帝王的妻妾數量更是匪夷所思,據《禮記·昏義》記:“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 ,故天下內和而家理?!雹邚闹锌伤阒芴熳悠捩噙_百余人,不過這只是古書記載的,要是根據古代帝王傳宗接代的任務和當時男性的權利估算,很可能遠超過這些數量。到后來的皇帝,后宮嬪妃多至成千上萬。妻妾成群的婚姻形式反映了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中權貴的腐朽與墮落,也體現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女性被工具化的悲慘命運。
綜上,我國古代的婚姻關系是隨社會的發展一直變化的。歷史演變至今,其中的很多婚姻形式早已銷聲匿跡,幸運的是還有偉大的漢字記錄了這一切,不同的漢字能體現不同類型的婚姻關系,使人類的文明得以保存,現在我們可以透過漢字來了解和審視跨越千年的文化。所以學習和理解漢字與漢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傳承漢字與漢文化任重而道遠!
注釋
①周易[M].郭彧,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416.
②國語[M].(舊題)左丘明撰;鮑思陶點校.濟南:齊魯書社.2005:173.
③莊子[M].楊柳橋,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34.
④呂不韋.呂氏春秋[M].北京:華齡出版社.2002:220.
⑤錢繹.方言箋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50.
⑥后漢書[M].烏恒鮮卑列傳第八十.北京:中華書局.1982:2979
⑦禮記[M].陳國勇,主編.廣州:廣州出版社. 2004:207.
作者簡介:朱淵(1998.11-),女,土族,甘肅省臨夏州,本科,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