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典型名城是指沒有被列入“歷史文化名城”名錄的城市,這類城市與典型的歷史名城相比仍保留著部分珍貴有價值的歷史遺存,但缺乏完整的歷史空間結構和集中的歷史風貌建筑,因而往往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與開發。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坐落于城市中心的歷史建筑風貌不斷被現代化的建設改造所擠壓侵占,歷史風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處境不容樂觀,古城歷史文化底蘊未能良好顯現。本文以蓋州古城城址中位于市中心的上帝廟、鐘鼓樓為例,參考借鑒各地歷史風貌保護更新的原則與方法,探討適應性的保護策略并給出優化發展的更新建議,使歷史性與時代性相融合,喚醒城市記憶。
【關鍵詞】非典型名城;文物保護更新;蓋州古城;歷史建筑
引言
由于受到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城市建設的限制,非典型古城是歷史文化遺存保護中的“弱勢群體”。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的發展為了滿足城市功能的需求使得蓋州古城歷史片區大片被拆毀,用于建設商業區和住宅區。隨著國家對歷史文化遺跡領域關注的提升,人們對生活環境中文化內涵意識的喚醒,非典型古城中的歷史風貌的存續發展問題逐漸被聚焦。古城與新城的共存是許多歷史名城風貌的縮影,保護與更新始終是歷史風貌發展的矛盾。正確地處理好矛盾關系,適應性地進行遺產保護和舊城更新不僅是對城市歷史景觀的重塑、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更是對城市文脈的一種延續。
1.研究區域概況及應對模式初探
蓋州古城位于遼寧省蓋州市東部,是東北地區典型古城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期。文革時期古城的原有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城墻城門樓等被拆毀,現代化的建筑覆蓋于此。目前,現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上帝廟和鐘鼓樓分別為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建筑,風貌價值和挖掘潛力突出,加之其功能的特殊性,地理位置處于城市中心,應作為研究的典型。對于此類歷史遺跡,靜態的修補還原式保護可能會適得其反,而結合經濟理念、文化內涵、環境保護的多元化注入保護方式方為上策。除了關注建筑群的修復和保護,如何最大限度挖掘自身文化價值、如何完美地與周圍現代建筑體系相融合、如何提高居民及游客參與度和體驗感帶來社會效益才是區別于歷史名城風貌保護更為重要的意義。
2.上帝廟、鐘鼓樓現存問題分析
上帝廟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觀賞價值很高,同時也是研究玄真觀修建歷史的活標本。鐘鼓樓作為古城內部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曾在民國時期被改為大眾圖書館,附近現存較多明清民居。二者作為蓋州古城中心現存歷史風貌中保存較完好、歷史價值較珍貴的標志性建筑是蓋州居民城市歷史情感的寄托,表面風光的背后仍潛藏著系列的問題。鐘鼓樓的存在相對于周圍建筑較為獨立,周圍沒有駐足性空間,僅作為標志性的符號架空于交通軸線中。與鐘鼓樓相聯系的明清民居相互依附,周邊的產業形態復雜且距離較近,均對鐘鼓樓的保護產生不利影響。上帝廟相對鐘鼓樓具有開敞性區域上帝廟廣場,留出了充足的駐足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范圍內,文化產業的聯系并不緊密且質量堪憂,美食娛樂產業占據主流,厚重的歷史感與文化氣息被大大稀釋,產業風貌與歷史風貌不協調。歷史建筑風貌以外的部分,如上帝廟內的寺廟文化的傳揚,蓋州傳統的皮影、風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入也不夠充分,地域性文化的注入需要鑲嵌其中。
3.非典型名城歷史風貌適應性的保護更新路徑與建議
在進行非典型名城歷史建筑的保護更新過程中,不加甄別的照搬照抄,不僅是對其他歷史名城的一種誤讀,也容易忽視城市本身的文化特質。歷史風貌的保護與更新是一個綜合性的實踐過程,它既包括對建筑群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修復和保護,也包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和傳承。基于上述兩個方面,提出適應性的保護更新對策,提供定制化的“蓋州方法”。
3.1以政策為龍頭,自上而下的戰略管理
歷史建筑風貌是城市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外在顯示,其保護與更新應受到政府工作部門的關注與重視。對于歷史文化內涵相對薄弱的非典型名城的歷史建筑適應性保護更新要站在城市宏觀和長遠發展的角度上,將其優化發展工作納入到城市發展戰略中,有計劃的進行戰略性實施。頂層決策人員需成立領導小組,基于城市的整體規劃,統籌考慮各歷史風貌的特點及價值,制定適應性的政策,并以此為龍頭,自上而下地有序進行。如對鐘鼓樓附近的閑置場地,增加駐足平臺的建設;鼓勵并吸引文化組織于上帝廟廣場開展大型文化活動;對一體化的其他私人建筑擁有者予以維護補貼;夜經濟的背景下增設歷史建筑燈光設備的投入使用等等。在面對從業人員良莠不齊的情況,要嚴格進行篩選和培訓,合理提高薪酬待遇,吸引專業性人才,為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
3.2利用典型建筑組織引導古城整體歷史風貌
相對碎片化建筑的個體精致,景觀序列的軸線化設計可以更有邏輯有序列地提升古城的整體風貌與審美格局。讓各個歷史建筑從屬于城市整體設計的同時又不被大環境掩蓋自身特色,既發揮歷史風貌的主體性,又實現城市風貌的統一性是規劃設計的核心初衷。典型建筑正如鐘鼓樓、上帝廟、財神廟等具有區位優勢性的標志性歷史建筑應起到組織引導作用,在不破壞自身建筑風貌的前提下,于所構成的空間內部協調其他古建筑風格,依托統一的機理,建設適應性現代需求的仿古建筑。對于傳統的原始歷史建筑應嚴格進行修補,修舊如舊最大化恢復原貌特征,而混合型的以及后改造的歷史建筑應合理化拆補保持其傳統風貌。以典型帶動非典型建筑是處理歷史建筑風貌兩極分化問題的良好選擇,依據不同的評估價值形成不同層面的更新方法殊途同歸,均致力于整體和諧風貌的還原。
3.3結合現代化周邊產業形態,嘗試聯動發展
城市的發展必然會存在歷史建筑風貌和現代建筑風格,任何一方單獨存在的可能性都不大,那么既然不能分割,就要想方設法相互協調。這種協調不僅是外在的風貌上的協調統一,更是功能性上的、產業性上的交互,即在現代建筑中織補進古建筑的外形特征,在歷史建筑中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商品經濟的模式。非典型古城的歷史風貌的可持續發展一定需要考慮到經濟因素,單方向的投資保護會增加建筑的依賴性,雙向的回報才是生存的基石。周邊產業形態需要整合自身情況避免影響到依托的典型歷史建筑,歷史風貌區域也要大膽邁開步子,廣泛吸收產業形態中能夠利用的活力因素。歷史建筑風貌空間內的一切生產生活要素都應作為考慮的范疇,必須結合建筑特點、地理區位、交通環境、景觀綠化、文化氛圍、配套設施等多方面綜合考量,實現經濟、文化、環境的契合。
3.4融合地域性非物質文化,加強內心共鳴
蓋州古城作為非典型古城,其歷史文化特色并不能像諸如北京、西安、蘇州等突出,缺少一個引導性的文化聲音。歷史建筑風貌的外在景觀是靜態的、被動的,而地域性非物質文化對人們的沖擊力是直觀的,強烈的,也更容易引起內心的情感共鳴。在物質載體同質性嚴重的情況下,挖掘文化內涵,增加非物質性文化的融合,這在精神層面上也是對歷史風貌的一種特殊的保護。作為遼寧省首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蓋州皮影戲、蓋州風箏觀賞表演性強,實際操作性簡單,將這樣地域性文化產業注入在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中會使歷史建筑風貌發揮雙倍的價值。地域性非物質文化在居民和游客中的流動和傳遞可以增強產品的創新,形成良性循環,帶動區域性經濟的發展。
4.總結與展望
采取有效的方式將歷史風貌中的歷史建筑及其他要素“用”起來是對非典型名城歷史風貌保護最具有可持續發展意義的方式。市中心區域的歷史風貌并不是斑駁現代城市景觀的雜質,而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蘊的宣揚,是市民文化自信的源泉。
參考文獻
[1]李冰;杜楠華;苗力.基于空間句法的古城街道形態演變分析——以蓋州古城為例.城市建筑.2020年(05):11-14
[2]李炎炎.蓋州古城歷史風貌的保護與更新研究.沈陽建筑大學.2014年(05)
[3]趙勇;唐渭榮;龍麗民;王兆芳.我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回顧和展望.建筑學報.2012年(06):18-23
[4] 汪文;王貝;童丹丹.“非典型名街”歷史文化遺產的適應性保護研究——以武漢漢正老街為例.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年.211-216
[5]顧大治;張袁;陳剛;尹宇辰.“非典型名城”歷史建筑價值評估與適應性保護研究.工業建筑.2020年(02):86-92
作者簡介:李嘉寧(1999.08-),女,遼寧營口人,大連市沙河口區遼寧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師范)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