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水污染情況也越發嚴重,這種嚴峻的局面已經被推向了高點,迫使我們不得不把防污治污、節水問題放在首位。出現這種局面,與企業和公民環保意識的薄弱有絕對的聯系,水資源保護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應當被我們重視的。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環境保護中水污染的治理策略。
【關鍵詞】環境保護;水污染;治理策略
引言
污染越來越嚴重,這使得我們可用水越來越少,然而此刻人們不但沒有緊迫感反而還在不斷地浪費水,這就需要有關部門實施強有力的治理辦法來解決水資源問題。首先通過對管理人員的管理,其次通過鼓勵、監督以及必要的時候運用法律來制約企業及個人,與此同時還要將節水工程深入到公民生活中,落實到每家每戶,讓公民意識到預防水污染的重要性,意識到水污染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1.水污染危害概述
1.1威脅飲用水健康
人類一切生理活動都需要依靠水來完成,如果飲用水存在污染現象,就會讓人體吸收有毒物質、有害物質,對人身體健康造成危害。現階段,我國部分城市水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如地下水源污染、飲用水管網污染、二次供水設施污染等,居民飲用水健康已經受到威脅,如飲用污染水導致化學中毒事件屢屢出現。
1.2影響社會生產
水污染問題的存在會讓社會生產產品質量受到不利影響,進而可能會因此出現經濟損失。在工業方面,水污染情況的存在需要工業用水過程中投入較大的處理成本;在農業方面,水污染情況的存在會直接對農作物土壤造成破壞,讓農作物減產。
2.環境保護中水污染的治理問題
2.1協同機制不健全
(1)領導小組會議機制缺乏。在部分區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依照具體辦公會流程解決重大問題,而會議召開時間間隔相對較大,如果遇到緊急問題,往往無法對其進行高效解決,進而對水污染治理效果造成不利影響。(2)領導小組成員變動頻繁。部分區域水污染治理存在著領導小組人員變動頻繁的現象。
2.2技術實施不科學
(1)技術實施不合理。在部分區域環境保護水污染治理工作中,存在著技術實施不合理的問題,水污染治理措施與實際情況不符,難以保證水污染治理效果。(2)技術力量不足。水污染治理是一個長期工作,技術力量包含方法措施的有效實施、資金的充分投入以及人力成本的投入等多個方面,如果技術力量不足,就會對水污染治理項目的順利推進造成不利影響,項目的遲滯必然會影響治理效果。
2.3公眾參與不充分
(1)宣傳報道不足。在部分區域水污染治理工作中,該區域相關部門并沒有做好宣傳報道工作,新聞媒體也沒有對水污染治理予以密切關注,這會讓公眾難以了解水污染治理對于其自身生活的重要意義,無法幫助公眾塑造環境保護觀念。(2)參與渠道缺乏。部分公眾具有較強的環保意識,也樂于參與水污染治理工作,但是相關部門并沒有為其構建參與渠道,難以讓公眾訴求得到響應。
3.環境保護中水污染的治理策略
3.1提高水資源利用措施
(1)提高節水意識。從社會層面出發,首先建立完善的節水機制。當前人們無節制的用水,是因為對節水意識的匱乏,很多用水大戶,基本上無節水意識,對參與節水工程缺乏積極性,此時有關部門應觀察居民用水細節設立獎懲制度,對積極響應節水工程的居民給予獎勵,對浪費水資源的要實施一定程度的懲罰。
一方面要通過社區宣傳等方式,將我國水資源匱乏的現狀傳遞給居民,提高其緊迫感,鼓勵居民提高日常生活水平的利用率,做到一水多用。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宣傳片、在地鐵公交站張貼海報等方式向公民傳達節水的重要性,讓其意識到水資源的匱乏會深深地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不只是國家在努力,不只是大型企業要響應號召,中小企業甚至是個人,每貢獻一份力都是對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點貢獻。最終達到將“節約用水,人人有責”深入民心的效果。
(2)提高節水技術。目前城市生活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尤為嚴重,一方面是因為還存在一部分老舊小區,建筑水管設施老舊,存在嚴重的漏水現象,這種情況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因此造成浪費。另一方面,目前很多老城區沒有引用先進的節水設備,水資源無法得到高效的循環利用,不僅是居民區,這種情況還存在于工業用水中。首先,企業應有節水意識,購置節水裝置,掌握水平衡,倡導員工時刻注意節水,在保證水質量達標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將其重復利用。企業技術人員應結合產業結構需求以及市場因素,對產業的方向做出合理的調整,將高度浪費水資源的設備淘汰,改用新型節水設備。
(3)設立合理的節水機制。目前我國的節水工作缺乏適當機制,居民浪費水資源是因為水價過低,有關部門可根據居民用水的具體情況,重訂價格,建立合情合理的水權交易制度,利用價格杠桿調整用水結構,使企業和個人意識到合理分配水資源的重要性,通過此種方式來制約公民用水。要合理調配水資源,在確保企業及公民用水安全的基礎上,結合其能接受的程度,將水價抬高,控制用水量。
3.2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的措施
(1)將水污染控制在源頭。以往傳統的水污染治理形勢為先污染后管理,面對當前不斷嚴重的水污染應當盡快和傳統的治理形式脫離,也就是為了將污染擴展進行遏止應當對污染物排放量進行有效控制。應當將先進的生產工藝引進并對運營管理形式不斷改進從而使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同時將資源利用率提高。
(2)推廣污水資源化利用。稍微對污水進行處理的一種新途徑-污水資源化使用,在產生環境和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能將缺水問題解決,例如采煤時需對地下水抽取使用,通常12億噸煤炭產值需要對50億m3的礦井地下水進行抽排,凈化礦井地下水為飲用水可產生極為可觀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污水資源化使用中還包括循環,在使用中水和工業冷卻水。
(3)強化污染源污水處理。通常污水處理設施是所有排放一類污染物污染源的所經之地,處理達標后才能在廠區或車間排放口進行排放,企業制革、生產化學成品及原料、造紙、醫藥制造等所產生的污水應當以合理的管理方法處理部分高濃度有機廢水,從而使當地污水排放標準或職業規范與廢水中化學耗氧量相符得以確保,適當放寬企業進行食物加工、飲料生產等排放的廢水中生化需氧量,單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并盡量綜合利用、回收利用資源等方法并主要將城市污水處理廠會集處理為準。
4.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大規模的水資源被破壞,污染和浪費問題逐漸凸顯出來,這對于人們的生活以及社會生產都有著負面的影響,迫使人類更加關注水污染防治與節約的問題。在水污染治理中需要加大治理力度并增強污水處理的技術水平,不斷健全污水處理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使水資源得到凈化并促進其循環利用。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保護環境,才可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關系實現。
參考文獻
[1]孫寧.城市水資源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芻議[J].水利技術監督,2016,24(01):45-46+73.
[2]趙鑫海. 關于推進水污染防治與加強水資源節約的思考[J].科技風,2019,379(11):144.
作者簡介:張純,34080319810126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