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這是一家服裝加工廠,也是一間扶貧車間,還是孩子們的家。在這里,李迎春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著村里許多留守媽媽脫了貧。

本文主人公
11點剛過,扶貧車間只剩下李迎春了,“她們都回去做飯了。”作為車間的負責人、老板,李迎春沒有絲毫老板的架子,親切得就像鄰家大姐。在這里工作的都是村里的留守媽媽,為了讓她們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到家,李迎春定下了一個規矩——不設上下班時間,隨時有空隨時來,隨時有事隨時走。對她來說,自己窮過、難過,是社會、政府的幫扶讓她走出困境,如今,她要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
和很多外出務工的家庭一樣,為了多掙點錢,李迎春和愛人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年幼的兒子和年邁的父母。常熟、慈溪,他們輾轉了很多地方。李迎春在服裝廠,愛人在五金廠,每年只能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和家人團聚。
2009年,婆婆去世,考慮到60多歲的公公一個人照顧孩子有些吃力,夫妻倆決定回到定遠,在家鄉找份工作。雖然工資不如外面掙得多,但一家人可以朝夕相處,日子過得倒也愜意。沒想到,一場車禍打破了這份平靜。
2014年10月的一天,公公在去接兒子放學的路上,被一輛中巴車撞傷。在醫院里昏迷了十幾天,醒來后老人家誰都不認識了,智力退化到幼兒階段,身上除了手腳還能動,其他都動不了,只能臥床。為了照顧老人,夫妻倆把工作都辭了,在醫院一住就是4個多月。那段時間,李迎春和愛人壓力都很大,一方面老人的病情總不見好轉,一方面巨大的經濟壓力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家里的積蓄全部掏空,他們又借了二三十萬元的外債,看著借款越來越多,李迎春是真著急。
最后,實在無力負擔醫院的費用,夫妻倆把老人接回了家里。當時正趕上過年,看著別人家高高興興地過年,李迎春心里更是五味雜陳。辭了工作,夫妻倆都沒有收入,外面還欠著這么多錢,“我當時覺得很迷茫,看不到希望。我們就窩在家里,不愿意出門,也害怕見人。”李迎春回憶說,“在我最無助的時候,黨的扶貧政策就像溫暖的春風,吹進了我家。”鄉婦聯經過走訪了解到李迎春家的實際困難,協調鄉、村兩級政府將她家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從那時起,鄉婦聯的同志、扶貧干部多次上門,詢問公公的病情,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他們還積極向李迎春宣傳黨的扶貧政策,幫助她樹立脫貧信心,鼓勵她利用縫紉特長開展生產自救。李迎春自己也深深知道,要想徹底擺脫貧困,最重要的還是要自強自立。和愛人商量后,她決定開一家小型服裝來料加工廠。可是他們兩手空空,哪來的錢開廠?一籌莫展之際,李迎春向縣人社局、婦聯和扶貧辦反映了自己的情況,最后辦理了5萬元扶貧小額信用貸款。就是這5萬元,讓她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希望。
創業并不容易。沒錢,她就把服裝廠開在學校附近的一間民房里,買不起新的縫紉機,她就買二手的;沒人,工人都是附近的留守婦女,沒有任何服裝加工的經驗,李迎春就帶著她們一點點地學。但最要命的是沒訂單。雖然鄉政府幫忙爭取了當地工業園區的一些訂單,但并不足以支撐服裝廠的運轉,一切還得靠自己。
為了爭取更多的訂單,李迎春到處打聽,打聽到哪里的服裝廠有加工的活,就跑去找人家談合作。因為工人都是零起步開始學習縫紉技能,所以她不敢接太復雜的活,廠里做的最多的就是運動服、童裝。“我不能好高騖遠,做事就和做人一樣,得實實在在。雖然利薄了點,但人踏實。”
那段時間,李迎春確實開發了一些新客戶。但因為缺少經驗,她很難識別哪些客戶是優質客戶,哪些不是。一個老板,和她簽了一筆加工女士針織衫的訂單,價值3萬多元。等針織衫全部加工完成并且發貨后,老板推脫說年底沒錢,等過完年再結尾款。李迎春信了。可等年后她去結款時,發現服裝廠大門緊閉,老板已經不見蹤影。還有2萬塊錢的款沒結,這些錢是要給工人發工資的啊!李迎春悔恨、自責,但為時晚矣。眼下要考慮的,是拿什么給工人結工資?為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她一直按照訂單來結算工資,一筆訂單結束馬上給大家結算,就是為了讓大家盡快拿到錢。“我吃了虧上了當,但工人的工錢我一分不會少。”最后,她從親戚那借錢給大家發了工資。
經此一事,李迎春積累了經驗教訓,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謹慎了許多。發展到2016年,服裝加工廠慢慢走上了正軌,工人由原來的七八個增加到了20多個,縫紉機也增加到了20多臺。

李迎春和留守媽媽們在車間工作
2017年,李迎春家順利脫貧。2018年底,家里欠債全部還清。

扶貧車間門外張貼著公示欄
李迎春脫貧了,但是她沒有忘記還沒脫貧的姐妹。為了更好地幫扶她們,她積極向縣人社局申請,將服裝加工廠納入到扶貧車間的行列。2018年,迎春服裝廠正式更名為迎春扶貧車間,車間里每名貧困戶每月除了工資,還能拿到相應的政府補貼。
當初決定在家鄉創業時,兒子的一句話深深觸動了她:“媽媽,這下我再也不會成為留守兒童了。留守兒童的心情你永遠體會不到。”推己及人,李迎春想讓更多的媽媽能留在孩子身邊。所以,她的車間目前一共有43名工人,基本都是留守婦女。孩子上學時,放學時間就是她們的下班時間。放假了,車間就成了孩子們的另一個家。媽媽們在一旁工作,孩子們則搬上小板凳,圍在一起寫作業。
因為拿的是計件工資,媽媽們都很積極。家近的,但凡有點時間就過來做活;家遠的,李迎春就讓她們把機器和布料帶回去。平均下來,車間每個人月均收入3000~4000元,收入高的甚至能拿到6000多元。在她們中,還有一名80歲的老奶奶,年紀雖然大了但身體還很硬朗,耳不聾眼不花,負責在車間里修剪線頭。“我一個月能掙個幾百塊,夠我吃的了,這大熱天還能吹空調,挺好的。”老奶奶特別感謝李迎春,能讓她在這個年紀在家門口就業,這是她之前完全不敢想的。
在扶貧車間里,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技術好的就干一些精細的活,技術稍微差一點的也能做些簡單的活。對于這份工作,她們都很珍惜,對于李迎春這個老板,她們更是直夸好。而李迎春說:“這些在車間里就業的姐妹不僅是我工作上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相互依靠的鄉親,只有她們都小康了,我們的日子才能紅火起來。”
2019年,扶貧車間被滁州市婦聯評為“媽媽車間”,被市就業領導小組評為“就業幫扶十佳平臺”。
幾年的打拼,讓李迎春贏得了良好的信譽,再加上做工好、質量過關,如今她再也不用到處去找訂單了,都是訂單來找她。2019年,車間全年收入100多萬元。
今年年初,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小型服裝廠紛紛倒閉,迎春扶貧車間也受到了影響。“每年正月十六都是正常開工的日子,由于疫情蔓延我們不敢開工,可不勞動就等于斷了經濟來源。特別是對于貧困家庭來說,這一份收入就是脫貧的希望。”李迎春心急如焚。終于,經過一系列準備,2月24號迎春扶貧車間正式復工復產。車間每天兩次量體溫,中午、晚上對車間進行嚴格消毒,李迎春一邊抓疫情防控,一邊抓經濟生產。
可復工后的第一單活就遇上了麻煩。一個南京的外貿公司老板找到李迎春,他的美國客戶訂了一批童裙,想請李迎春加工。可交貨時,正趕上美國疫情爆發,美國客戶壓根就聯系不上了。外貿公司的老板也很無奈,和她商量:“要么貨給你,要么給你結50%的款。”李迎春看著這批童裙,三角褲的設計根本不適合國內的需求,留著貨也賣不掉。最后經過協商,她拿到了60%的貨款,只夠給大家發工資的。“困難時期,我們先不掙錢,先要把大家的飯碗保住。”經歷了太多的她,如今顯得特別坦然。好在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國內的訂單已經恢復正常。8月,外貿訂單也開始陸陸續續地恢復,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李迎春又看到了希望。她說:“今后,我要不斷擴大媽媽車間的生產規模,吸納更多的留守媽媽來車間就業,及早幫扶她們脫貧致富。我想,媽媽車間一定會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