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晶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
在當代鋼琴演奏解釋學的學科語境下,鋼琴演奏活動及鋼琴演奏中音響的呈現由三種不同的語境文本構成:語言符號——形態語境(樂譜文本與視奏后內心聽覺之文本)、音樂審美——情感語境(個人審美體驗與特定樂曲的美學風格范式性審美體驗)以及社會文化—時空語境(樂曲、作曲家及演奏者時代文化背景與特征)。文本將以門德爾松《無詞歌》第36 首作品《搖籃曲》(Op.67 No.6)為例,就上述三種演奏語境闡述該曲的演奏實踐及其審美歸旨。
首先,對該曲語言符號——形態語境文本的認知。如下圖所示,總體上看該曲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E 大調:

圖1 曲式結構示意
引子部分的三個小節呈現了該曲的伴奏織體背景,該節奏樣態一直貫穿于全曲:

譜例1 引子部分
其單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由a+a1 兩個平行樂句構成,a2樂句則是a1 樂句的變化重復。其主題樂句a 由兩個四小節的旋律片段以下行小三度模進構成,由此帶來了E 大調與#c小調之間短暫離調的音響形態:

譜例2 第一樂段主題樂句a
第二樂段為發展中段,所使用的材料來自上述主題樂句前半段,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充與發展得到第二樂段的核心樂句b。該樂段由四個樂句構成,而其核心為b+b1 的上下句結構,b2-3 句則是b2 樂句的變化重復與擴充。而在b3 樂句的尾部,作曲家亦使用了E 大調的屬七和弦作為第三樂段主題a 再現的準備:

譜例3 第二樂段主題樂句b、第二樂段與第三樂段銜接的屬準備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樂曲再現部分的尾部出現了樂句的擴充并構成了屬持續、主持續的第4~5 樂句之形態。最后,樂曲在尾聲部分的音階跑動中結束全曲。綜觀全曲,其第一樂段在E 大調上展開,第二樂段則通過B 大調進入其平行#g 小調調域內,而后在再現段中回到主調E 大調上,由此構成了E—#g—E 的調式調性安排與布局。
其次,是對該曲音樂審美——情感語境的把握。該曲標題為“搖籃曲”,然而觀察貫穿其始終的引子部分的節奏形態,其律動性較強,很容易因此忽略標題“搖籃曲”的審美意境而將低音八度彈奏得很強,并與后面的節奏形態構成類似于跳躍、舞蹈的風格。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全曲那種即將安睡卻又帶有孩童調皮的情趣特別表現在裝飾音的處理上,這樣在演奏實踐中裝飾音不能太過突兀、強力,而應在兒童調皮的情緒中表現出睡眠襲來的困倦,因此演奏應該更加連貫與短促。
最后,是對該曲創作的社會文化——時空語境的了解。《無詞歌》創作于歐洲浪漫主義音樂運動的早期,與浪漫主義中后期的作品相比,其在情感的宣泄上是較為節制與中庸的。而《無詞歌》這一鋼琴體裁本來就賦予其一種聲樂化的意味,因此在中庸情感的表達前提下盡量使得旋律聲部如母親的歌唱般連貫、優美而婉轉。